摘 要:發揮學校體育的資源優勢,構建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共享關系,形成新型有效的互動運行機制,有利于帶動其所在社區體育事業發展,有利于促進我國高校體育和社區體育的良性互動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昌大學社會科學校研究基金項目課題“基于SWOT視域分析高校體育資源服務社會的模型架構”(項目編號:15XTY01)最終成果。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強身健體的風氣持續盛行,同時生活和工作壓力也對身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鍛煉身體的意識持續高漲。當前,我國城市化加速,人口高度密集,土地資源異常緊張,在開發過程中,重樓盤商宅,輕體育場館現象突出,因此社區的公共體育場館設施與體育專業人才普遍短缺,同時社區的體育組織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存在諸多問題,已影響到群眾體育事業的發展。
1 高校體育資源現狀分析
據調查,我國人均可用的體育場地不足 0.2平方米,而有 38%左右的人常年是在商場門口和廣場空地等非體育場所進行鍛煉的,既達不到鍛煉效果,也極易引發各種糾紛。以此同時,我國高校體育資源相對充裕,學校擁有 313590 個體育場地,占我國體育場地的 59.56%,這些場地除用于日常教學和比賽外大多處于閑置狀態。這就出現了日益增加的體育活動人口與資源有限的體育場地的矛盾。社區體育資源相對短缺,極大地束縛了全民健身的發展速度。高校體育可以連接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的重要紐帶。高校可以發揮充足的體育人才與場地器材設備等體育信息資源等優勢,與社區建立一種互動的發展模式,將能更好地發揮高校體育對于社區全民健身活動的助推作用,促進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2 高校體育服務社區可行性分析
高校體育服務社區可行性,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一是社區群眾對體育服務的需求量,二是高校擁有可開放的體育服務資源。三是國家體育政策。據筆者調查發現,城市社區居民對體育存在大量的需求與我國多數城市的體育場館設施匱乏之間存在嚴重矛盾,社區體育場館缺乏,設施簡陋,基礎建設落后,已無法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另外,城市社區體育人才資源嚴重不足,現階段,我國城市社區體育鍛煉都是自發行為,社區中極少配備專職社區體育指導員,體育指導員都是兼職的,他們的體育指導能力有待提高。當前社區體育人才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不能滿足社區群眾對體育的實際需要,嚴重制約著全民健身的順利開展。再者,社區體育組織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完善,社區管理以方便群眾生活為主,較少關注體育建設,體育在社區管理中邊緣化,甚至一片空白。當前,隨著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改善,群眾對體育鍛煉的熱情高漲,國家政策也鼓勵大力發展群眾性體育事業與高校體育資源的融合。另外,從高校來看,高校體育資源豐富,不但具有人才、場地、教育等方面的資源優勢,而且還在專業種類、實踐技能等方面有專業優勢,這些是社區發展體育的極佳因素。綜上所述,高校體育服務社區既是應該的,同時又是可行的。
3 高校體育資源與社區體育共享的的路徑選擇
根據高校體育服務社區的現狀與可行性分析的情況來看,可從以下方面構建高校體育為社區提供體育服務的模式。
3.1 鼓勵高校建立體育服務社區機構
高校與社區資源的融合,構建融合的機構勢在必行。高校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建立服務社區的常設機構,作為服務社會,提高全民健身的重要舉措。這種常設機構應設置在高校的體育學院,由院領導親自掛帥,成員主要由能服務社區的體育老師組成,同時,吸收街道辦事處熱心體育事業的人士參加,考慮安排學校有體育特長及一定的組織活動能力的學生參加。高校應大力支持服務機構的建設和完善,不斷提高機構服務社會的觀念與意識,并且在資源方面給予相應的支持,建立相應的辦公條件,有相應的場地、設施與設備。
3.2 完善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共享內容
建立高校體育和街道社區體育共同參加的體育資源共享協調會,實施共同規劃和管理。制定共享的實施方案和管理辦法,明確各自的職責、權利和義務,建立制度和組織,使高校體育資源與社區體育共享工作規范化,保證共享網絡的正常運行。制定共享章程內容主要包括宗旨、目標、工作制度、服務內容與形式、服務流程等。服務組織機構的宗旨可以這樣定位:全民健身、服務社區。目標為:提高社區居民身體素質,營造和諧運動氛圍,創造生機盎然的社區。工作制度主要包括服務組織機構內部人員的崗位分工與職責、業績考評、獎懲制度等。
3.3 健全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共享項目管理
高校體育服務社區項目內容包括:一是利用高校的場地、設施和器械為社區群眾提供滿足比賽、健身方面的需求,二是高校體育服務組織為社區群眾提供體育培訓、指導、訓練等方面的服務。高校體育服務組織應加強管理和協調工作,確保提供給社區的體育服務的規范性、可信性、實效性,滿足群眾的強身健體的需求。
3.4 提高高校服務社區體育的水平
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是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資源共享合作的基礎。高校應發揮其體育場館、設施和人才優勢,把服務社區作為發展體育事業的重要內容,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做好服務工作,高校可以從以下方面努力:首先加大宣傳工作,通過當地媒體及傳單等方式或渠道將服務組織有關服務項目內容、服務方式等信息傳遞給社區公眾。其次與意向單位溝通、洽談乃至簽訂相關協議,如果是為個人提供服務需辦理相關手續。最后,根據雙方達成的條件或協議,組織開展相應的服務活動,組織人員提供相應的服務。建立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資源共享模式,平衡了社區缺少活動場地和體育指導員的特殊情況,發揮了高校體育的資源優勢,實現了高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并且充分利用了高校體育教師的指導作用,帶動了社區體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曲宗湖.21 世紀中國社區體育 [M]. 北京: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2.
[2]從群,呂偉.構建學校與社區體育俱樂部新模式[J].體育文化導刊,2007(8)
[3]李興昌.整合高校體育資源服務社區體育的可行性探討[J].安徽體育科技,2010
作者簡介
李輝(1977—),男,江西南昌人, 南昌市二十六中,中教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