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爍
摘 要: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時至今日,一直在文化、生活和社會等多方面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自古以來就有“人品即書品”的論述,本文對書品和人品的關系進行了闡釋,并用王鐸舉例說明筆者觀點,在品析書法作品時,不應以其人品去評論書法作品。書法評論是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我們應該保持客觀態度,辯證地去分析問題。
關鍵詞:書法藝術;中國傳統;書法審美;書品;人品;王鐸;魏晉風度
漢字是以“象形”、“指事”為本源,自漢字產生,書法藝術便開始萌芽。書法作為繼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歷經了長期的臨摹、創作和品評,開辟了一條獨具審美的發展道路,在中華文化五千年燦爛的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謂‘有意義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積淀了社會內容的自然形式。”【1】書法作為流動的、富有生命力的線的藝術,恰恰符合了“有意味的形式”。在書法作品里,我們能夠瞥見當時的歷史環境、社會背景、書家性情以及其作品所表達的話語。
清代書家劉熙載在《藝概》中提出,“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作品能給觀者帶來最直觀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體現書家的學識、才情和氣質。書家在作品中表現出自己的性格,抒發其內心情感。書品和人品一直是備受爭論的話題,“人品即書品”、“心正則筆正”等論調也一直經久不衰。欣賞書法作品時,觀者興許會把書家作品與人品聯系起來。書品與人品確實有著一定的關聯,但兩者之間的關系恐不能畫上一個等號。雖然我們通過書法作品能夠感受到書家當下的心緒感受以及其所表現出的性情,然卻不能透過作品去了解書家的人品。私認為,欣賞作品時,不應該加上個人主觀所了解到的書家的人品去鑒賞、分析作品。書法作品往往反映的是書家的文化修養、藝術審美和個人感情等方面,并非書家的人品。觀者始終不應站在道德制高點探討品評作品,而是應該拋卻主觀情感去賞析作品是否滿足自己的審美需求。
1 明清王鐸人格與魏晉風度的契合
一個書家的人品好壞與否并不能決定其作品的高度。其中王鐸就是這樣一位代表。王鐸(1592-1652),字覺斯,號嵩樵,河南孟津人。王鐸作為明末清初的書法家,在臨摹書法作品時,小心翼翼、一絲不茍。在《霜紅龕集》【2】中,與其共處一個時代的書家傅山寫道,“王鐸四十年前字極力造作,四十年后無意合拍,遂能大家。”這表明傅山對王鐸書法成就的極力肯定,四十歲之前的王鐸便是“有意合拍”,極力地去接近古帖,甚至因此而泯沒了自我性情的流露。臨帖是學習書法藝術最為重要的途徑,通過對書法作品的觀察、模仿去掌握作品,熟知筆法、字法、章法的內在規律,之后,才能借助筆墨傳達出書家的性情。學書伊始,王鐸便宗二王,于十三歲開始研習《圣教序》,自言“《圣教》之斷者,余年十五,鉆精習之。”從早年臨作中可以得知,王鐸對于二王法帖理解深刻,并且對其爛熟于心。王鐸嘗自言:“予書獨宗羲獻”,而羲獻所生活的魏晉是一個思想活躍、哲學重新解放、文藝發展的時期。在書法上,二王便是這一時期的顯赫代表。魏晉書家瀟灑自如、曠達的性格與其高雅、崇真的藝術情趣使他們在書法中不拘傳統,大膽創新。在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發出了生命無常、人生易老的詠嘆,所表現出當時特定情況下對人生的覺醒,突出個人的存在意義和生命價值。王鐸是如何去把握這短促而多苦的一生,使之更加具有意義、更為豐富和滿足呢?與魏晉時期極其相似,晚明時期的新思想與封建傳統意識在互相滲透和沖擊。私以為,王鐸對于《淳化閣帖》的臨習,顯現了其對魏晉風韻的熱衷與尊崇,這是與其個人情感相契合的。正是因為處在相似的時代背景之下,王鐸發出“余獨宗羲獻”的言論表明其對于二王的認同和崇尚。論及王鐸人品,無法回避的是其入仕清廷一節。這三百多年里,“貳臣”二字已牢牢鎖定王鐸。王鐸沒有像同年好友倪元璐、黃道周那樣為明王朝慷慨就義、殉節盡忠,終于成了眾人口中的“人品頹喪”者。殘酷的政治打擊和名譽毀滅,使他的人生慨嘆夾雜著無限的憂慮和哀傷,他對晚明黑暗的現實是不滿的,雖外表似乎飄逸灑脫、無暇世事,其內心卻會更深沉地執著于對美好人生的追求。這與魏晉文人風度所表現出的人生觀如出一轍。醉心于書法的王鐸并沒有為自己的所為辯解,而是用書法作品表現出自己內心的情感。傅山的《作字示兒孫》詩,一開頭就說:“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綱常叛周孔,筆墨不可補。”在這篇詩中傅山強調了人品的重要性,想要寫好書法須先學會做人。這是否與其夸贊王鐸的言論相悖呢?筆者以為,傅山對于王鐸的書法偏愛有加,就算因為“貳臣”的名號也絲毫不會影響王鐸在書法上的地位。所謂“貳臣”是從“忠臣不事二主”所來,此說法只是處在為了鞏固封建王朝統治需要的背景之下,而在現當代社會,我們品評王鐸書法作品時,不應拿“貳臣”再作說辭。因其特殊時代背景所造成的歷史悲劇,不應為其書法作品抹灰。正因為此,“人品即書品”的理論便不成立,我們也不應把人格標準作為衡量書法作品高低的標桿。
2 古代書論對于現當代書法發展之啟示
雖然我們不應帶有主觀認識去賞析書法作品,但是,作為書法家還是要堅守做人底線,恪守做事原則。清代書家楊守敬言之:“一要品高,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塵俗;一要學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于行間,古之大家莫不備此,斷未有胸無點墨而能超佚等倫者也。”【3】想要在書法上開墾處一片屬于自己的土地,不僅要有精湛的技法,還應時刻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許多現當代書家的創作水平并不亞于古人,然卻很難表現出古人作品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藝術意境。關于這一點,筆者認為,由于現代文化的發展,書法失去了原有的優勢,與古典文學背景所脫節,處于尷尬境地。其次,現代書家對于傳統書學理論的理解、學習與研究還有待提高。現代書家的創作技巧和書學理論相互支撐、并行,才能在作品中表現出其藝術涵養與精神意境。專業的書法家應該區別于普通的書法愛好者,具備獨到的藝術觀、審美觀,不斷加強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作為書家更應該保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在繼承與發展書法的漫長道路上,百折不撓,保持謙遜、平和的心態,不遺余力地在書法領域中去追求和探索。免不了要提及社會發展到現階段,利益驅使,不再只是單純地學習書法、追求書法,一些書家心態浮躁,金錢至上。作為一名真真正正、實至名歸的書法家,首先就應該明確自己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目的就是對于書法藝術的追求。畢竟,“錢財乃身外之物”,摒棄拜金主義思想,書家的精神氣節才是立世根本。處在現實生活中各種誘惑的當下,書法家很難有古人寧淡泊名利、不問世事的心境,在書法創作中出現浮躁的心態難以避免。因此,當代書法家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深刻認識書法藝術的本質,以客觀冷靜的態度極力去克服種種浮躁的心態,保持平和的學習和創作心態。即便“人品即書品”、“觀其書,有以得其為人,則君子小人必見于書。是殆不然。”這些論述書品的決定因素未必完全合乎道理,但做人是最基本的道德標準,把人品的修煉和提高作為提高書法藝術水平的重要前提,書法藝術才能顯現出勃勃生機。在漸修中頓悟、厚積中薄發。對于書法的傳承與發展至關重要,我們作為書法的傳承者,應肩負起責任,潛心鉆研書法藝術,創新書法風格。
注釋
1.李澤厚《美的歷程》27頁
2.傅 山《霜紅龕集》山西人民出版社
3.楊守敬《學書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