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近代,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對中國本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這對中國文化固有的沉疴舊疾來說雖然也是一劑良藥,但也加重了中國近代文化的危機。舊的社會關系正在發生著變化,中國文化也面臨著沒落或變革的抉擇。
關鍵字:中國近代;傳統文化;危機;變革;
從中國文化史發展的脈絡來看,中國文化總會在某個歷史時期發生危機,不足以自身的活力和底蘊來解決社會問題。這時就需要外來新鮮文化的調和與補充,比如東漢佛學東來。在近代中國,隨著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學開始沒落,中國文化再次遭遇了社會危機。
晚清以后,西方文化的從沿海向內陸輻射,同中國本土文化發生了激烈的沖突。對此,費正清認為,中國近代史“從根本上來說,是一場最廣義的文化沖突”[1]。在這場文化沖突中,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沒落了。對當時的國人來說,西方文化無比的新鮮、神秘,所有傳統文化所賦予的枷鎖,在其面前都可以被打破。學界討論文化危機的成果豐碩,筆者希望以全新的視角從儒家觀念里的“平天下”、“齊家”和“修身”三方面來進行解讀。
1 “天下”的禮
儒家的禮,在兩千年的時間里滲透到了中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成就了中國“禮儀之邦”的美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逐漸成為束縛社會進步的桎梏。
首先,孔子的“禮”,逐漸被人情世故所沾染。送禮之風近代最盛,尤其是在晚清。時人盛傳“三年清知縣,十萬雪花銀”,雖然其中的“清”字不一定指清朝一代,但這樣的諺語流傳足以說明當時送禮之風的嚴重。滿人入關之后所建立的行政官僚體制,本來足以承擔當時人口社會的運作。但隨著人口的滋生,原有的社會架構和官僚體制就漸漸不支了。清中后期開始,農民起義不斷且均以宗教相號召,儒家文化的控制力受到了不斷的挑戰。如同明末一樣,為了鎮壓農民起義,清朝國庫損耗嚴重。賣官鬻爵的現象,也在這樣的情況下變成了名正言順的“捐納”。清廷的官僚全體,也從良莠不齊變成了處處尸位素餐,更加不能應對比清初龐大幾十倍的人口負荷。體制在崩潰,文化在衰落,而當權者則更加變本加厲成為“禮”文化的主角。被外人稱為“中國唯一有能耐與世界列強爭長短的人”的李鴻章,當時也被盛傳“宰相合肥天下瘦”。
其次,中國文化的“禮”,在近代的另一種缺憾就在于“禮節”。在近代,繁瑣的禮節和等級制度一起,變成了中國步入近代社會的阻礙。乾隆朝馬嘎爾尼使團入京,本來可能是中國順利融入資本主義文明的一次機會;但因天朝上國的威嚴,英國使團在跪拜問題上和清廷發生分歧,中國最終坐失良機。另外,也是因為天朝上國的威嚴,通商只能是朝貢貿易,并且只在廣州。“禮”的高貴和傲慢遮住了國人的視野,阻礙了文化交流和社會進步。
雖然中國傳統文化并非一無是處,但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那場影響廣泛的中西文化爭論,其結果足以證明中國文化在近代遭遇了危機,“天下”的禮正在被“自由”和“平等”所沖擊。
2 “家”的觀念
“家”的觀念,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文化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并且國人一直引以為傲。因為對家的依戀,使他們產生凝聚力。千萬個家庭相互抱團,就形成了越來越龐大的國家。中國位于歐亞大陸東端,以“家”為核心的文化不斷的向外擴展而將周圍的地區和人民吸納進其影響范圍之內,并且形成向心力。
文化的輝煌,的確推動了帝國的繁榮昌盛;但同樣的因為“家”的觀念,在亞洲大陸幾乎被中國文化完全征服之后,“故土難離”的中國人就失去了向海外宣揚教化的激情。于是,遠離大陸的海島就成了“化外之地”。比如臺灣,直到中日戰端將起,還被認為是“生番”。而東南亞諸島長期孤懸于中國文化圈之外,就更難得到其認同和影響了,中國文化止步于中南半島。
在海外,中國文化的發展遭遇滑鐵盧;在大陸,家族觀念同樣成為了中國近代化的負擔。因為對家族的認同,他們聚集在一起,但這也成了社會革命的障礙。比如夏斗寅的家族夏家,“既是‘望族,又積有‘隱德”[2]。在黃麻地區的革命烽火燃起時,夏斗寅對麻城的革命者進行了血洗,“整個麻城縣土地革命的下級干部都已經被全部消滅”[3]。有人認為蔣介石背叛革命,發動“四。一二政變”,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夏斗寅的影響。當然,蔣本人也出身于江浙地區的大家族,他的家族情節也很深厚。抗戰勝利后蔣經國到上海反腐,調查出孔令侃囤積居奇,蔣介石得知后也很無奈,但此案最終還是不了了之了。
3 “人”的掙扎
中國文化遭遇近代文明,最大的不適就是對“人”的定位。中國文化中的“人”被定位為忠臣良將、孝子賢孫、賢妻良母和貞婦烈女。中國人一出生就被放置在模子里,只能按照先人理想中的模樣去生長。但從鴉片戰爭后,西方思想傳入,中國文化的“人”形陶范被打破了。人們不再滿足于清一色的標準,開始追求文明,追求個性。
追求文明是從西式教育開始的,不但男子可以留洋、入洋學,女子也開始有女子學校可以讀。男學生自不必說,女學生也終于可以剪去長發、解放小腳,走上街頭呼喊著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雖然,隨即而來的就是殘酷的鎮壓,但這些學生都在掙扎。。。。。。
僅憑口號和抗議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于是他們接受西方政治思想,開始組建或加入政治團體,為“自由”和“平等”而奮斗。中國共產黨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的,如同她的成員一樣,她的確很年輕,但朝氣蓬勃。北伐戰爭時期,青年學生踴躍參軍,成為了革命隊伍的重要成員。“黨軍進攻武漢時,各地學生紛紛南下,投筆從戎者絡繹于途,沖鋒陷陣,在所不惜。”[4]學生是那個時代最先接觸外來文化的人,也是最懂得被束縛的痛苦。于是他們最先醒悟,他們拒絕舊式婚姻;他們拒絕繼承家產成為剝削階級,走向了他們父輩的對立面。
除了學生,革命的主力軍還包括工人和農民。工人自不必說了,農民作為占中國人口最大比例的階級,受壓迫最為嚴重,生活最貧苦,反抗翻身的要求最強烈,所以被毛澤東認為是中國最革命的階級。
“人”的掙扎,期盼打破枷鎖,想要掙脫束縛。呼吸過新鮮空氣之后,才會更加無法忍受窒息的感覺。
4 小結
日本出兵臺灣挑釁,讓李鴻章認識到了當時正值“三千余年一大變局”。或許他看到的只是政治經濟方面的,但更深層次的就是文化之大變局,大危機。
上文僅僅是從國到家再到人的角度進行觀察,在近代西方文化對中國本土文化的沖擊又何止這些簡單的幾個方面?從武器裝備到衣食住行,從政治思想到學校教育,幾乎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在文化沖突中或保留或改變。現實本來就是這么殘酷,只有優秀、先進和有價值的東西才能繼續存在,落后、過時和腐朽的只能被淘汰。中國文化,在歷史上不止一次遭遇這種危機,每次也都是自身的掙扎和同外來文化的生死博弈,但每次都能融合其他文化然后汲取活力,而變得更加強大。
參考文獻
[1]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版,第256頁;
[2]羅威廉:《紅雨:一個中國縣域七個世紀的暴力史》,李里峰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第247頁;
[3]《民國日報》(漢口),1927年7月28日;
[4]王日新:《南北局勢劇變后中外人士之態度》,載《現代評論》第4卷第102期,1926年11月20日。
作者簡介
李向遠(1992-),男,漢族,河南平頂山市人,歷史學碩士,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近代史專業,研究方向:抗日戰爭、民國社會經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