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戲曲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是表現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如何保護傳承好地方劇種,已成為大家共同思考的問題。本文深刻分析了張家界市地方劇種保護傳承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提出了四個方面的保護傳承對策,旨在推動地方劇種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劇種;保護傳承;對策
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彰顯中華民族文化的身份。地方戲曲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是表現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此,保護、開發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地方劇種基本情況及突出問題
張家界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上游,屬武陵山腹地,全市轄兩區兩縣(永定區、武陵源區、慈利縣、桑植縣),總面積9516.03平方公里,總人口171萬人,是土家族、白族、苗族等民族人口占總人口77.19%的少數民族聚居區,目前全市共分布有張家界陽戲、儺戲、漢戲、花燈戲、木偶戲等50個劇種,皆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多樣性,截止2016年底,多個劇種列入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國家級1個(張家界陽戲)、省級3個(桑植儺戲、桑植花燈戲、橋頭木偶戲)、市級4個(永定土家茅古斯、慈利漢戲、桑植目連戲、慈利儺戲)。多個劇種被文化部評為地方特色文化標志,如永定區羅水鄉“茅古斯藝術之鄉”、桑植縣瑞塔鋪鎮“花燈藝術之鄉”,張家界陽戲“金線吊葫蘆”在全國各類劇種中絕無僅有。雖然張家界地方劇種具有種類豐富、特色鮮明、淵源悠久等特點,但在保護傳承方面還存在著以下突出問題。
1.1 地方劇團體制不順
戲劇團體的轉企改制帶來的沖擊是明顯的,把作為地方劇種所依托的劇團推向市場,實行自負盈虧,無形中壓制了地方劇種生存空間,體制的轉變使劇團的發展規劃、人才的選拔培訓都產生變數。目前,張家界市地方劇種所屬院團的職責劃分和人員身份管理比較復雜,張家界陽戲藝術劇團原為差額事業單位,改革后劃轉為企業,原劇團的整個事業編制已全部核銷,但轉企后的劇團要繼續承擔保護、傳承陽戲這一公益性職責,既限制了劇團創收,又不利于保護發展陽戲。桑植縣非遺傳承中心雖劃撥為公益事業單位,但原桑植縣民族藝術團的整個編制沒有隨之轉入,現中心工作人員無一人有編制,人心渙散,無心進行藝術創作。劇種具有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相互依存性,劇團作為劇種進行活態保護的主體,一旦消亡,劇種本身也就不復存在 ,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桑植花燈戲等地方劇種的保護傳承。
1.2 地方劇團經費緊缺
受影視、網絡等多元文化的影響與沖擊,地方劇種演出市場狹小,演出創收有限,加之政府投入經費有限,各劇團的劇目編排、服裝、道具添置等經費捉襟見肘。如慈利縣瑞凝公司每年演出30多場,創收卻只有幾萬元。
1.3 設施老化
不少劇團演出服裝、道具為上世紀八十年代采購,在多年使用中但已部分磨損,陸續掉線、褪色、磨破、發黃,甚至破亂不堪,難以達到良好的演出效果。
1.4 地方劇團人才斷層
目前地方劇種的演員中,年齡結構不太合理,演出隊伍基本上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初招收的演員組成,但老藝人年事已高,無力從事地方劇種的表演和傳承,又由于經費待遇難題無力招聘年輕演員,許多演員為了生存改行另謀生路。張家界陽戲劇團、慈利縣瑞凝公司在崗演員不到20人,勉強維持正常運轉,很多家長認為讓孩子投身這門“夕陽”行業,是斷送孩子的前程,因而公司無力、也招收不到“小演員”,更難以新招學員。演出隊伍后繼無人,加上專業創編人員短缺等問題,影響到地方劇種傳承與發展。
2 地方劇種保護傳承對策
2.1 完善機制明確保護主體
對地方劇種的保護需要各級政府及相關文化主管部門的扶持,且不宜用一刀切的方法,而應根據實際情況分出輕重緩急。根據《非遺法》及文化體制改革有關文件精神,瀕危稀有且具有文化遺產傳承主體功能的地方劇種文藝院團,可轉為公益性的保護傳承機構。參照其他市州經驗做法,建議成立“張家界陽戲傳承保護中心”等公益性事業單位,同時保留已注冊企業,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運行模式,同時對桑植縣非遺傳承中心編制問題盡快解決,既符合文化體制改革要求,利于劇團隊伍穩定,便于爭取專項資金,使保護傳承更加有力。
2.2 增加劇種文化事業發展經費
依照文化部出臺的《地方戲曲劇種保護和扶持計劃實施方案》加強政策扶持,促進地方劇種發展。對群眾基礎尚好、觀眾較多、演出較繁榮、處于發展中或新興的劇種,當地政府要鼓勵和創造條件讓其加大市場演出力度,并給予一定專項補貼。對觀眾面窄、演出少、創作力不佳的劇種,由當地政府劃撥專款,對其中的文化價值和研究價值加緊進行資料整理和挖掘工作,將有特點的劇目、音樂、表演用現代化手段記錄下來,盡可能讓其保留。針對涉改企業“扶上馬,送一程”的扶持原則,核算提高劇團(公司)文化事業發展經費以解決劇目創作、人才培養和引進、演出服裝與設備添置、工資待遇等系列問題,走出資金短缺、創作乏力瓶頸,為地方劇種的傳承和保護提供保障。
2.3 加大地方劇種傳承普及力度
戲劇具有“人在藝在,人亡我亡”的特點。目前,優秀表演藝術家年齡結構正在老化,傳統表演技藝和劇目面臨失傳的危險,應該制定科學的地方劇種保護計劃,對保護工作開展的主體、方式、保護手段和責任等進行規劃。要組建專人專員對老一輩藝人的技藝開展專項整理挖掘工作,以口述、文字整理等方法搶救相關資料; 要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保存部分珍貴的音頻、視頻和照片等資料,并通過分類整理和歸檔建立資料庫,以方便后人學習。積極培養年輕一代觀眾,提高他們對地方劇種的認識,例如在校園活動中推出各種形式的地方劇種,并通過校園專場、學生優惠票價等特別活動把年輕人吸引到劇場,通過與教育系統合作,在全市中、小學開設陽戲、花燈戲等劇種欣賞學習課程,從小抓好戲劇普及工作,讓廣大學生了解戲劇,培養學習興趣。加強與各種媒體的合作,創建特色欄目,加強節目展播,并及時擴大地方劇種的宣傳范圍,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劇種獲得充分的傳承和保護。
2.4 加強地方劇種人才梯隊的建設
地方劇種的傳承,靠的是人,因而人是傳承的關鍵。培養人才是搶救、保護和傳承地方劇種的重要措施,沒有一批素質過硬的梯隊式的新一代傳承人,地方劇種很難生存。因此,應加快建立完備的人才培養與管理機制,科學合理的利用和引進各方面專業藝術人才。首先,由政府牽頭舉辦地方劇種小學員班,培養后續演藝人才,通過人才招聘會、出臺優厚待遇政策在戲劇院校中擇優招聘畢業生,充實演出隊伍,解決地方劇種演藝人才斷層問題。其次,要改變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地方劇種人才的文化基礎知識教育,增加文化課程的教育和培養,使其成為復合型專業人才,使后備人才培養更加規范有序,改變現階段人才斷檔流失的現狀。再次,充分利用現有人才資源,為專業藝術人才提供更好、更寬松的藝術創作環境,在收入分配、職稱評定、醫療保障、住房優惠等方面為尖子藝術人才提供政策傾斜,解決專業藝術人員的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和困難,增加劇團的凝聚力,減少人才流失。同時,我們應該在演職人員中推行各種專業技術比賽評審活動,并挑選和引進優秀的地方劇種藝術人才。不拘一格,唯才是舉,為地方劇團中的優秀人才,提供良好的經濟及生活待遇,吸引更多人才來劇團共興發展大計。
參考文獻
[1]蕭忠偉.遼寧地方劇種的生存現狀及其對策研究[J].戲劇之家,2015,(5):34-35
[2]汪浩.論地方劇種的保護與發展[J].青年文學家,2013,(11):90
[3]趙靜.非物質文化遺產“楚劇”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9):69-71
[4]蕭忠偉.傳承地域文化 鑄就,民族魂魄—以海城喇叭戲為例談地方劇種的保護與傳承[j].理論界,2010,(9):149-150
作者簡介
劉援軍(1965—),女,本科,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