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反腐題材電視劇發(fā)展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其生產創(chuàng)作也經歷了諸多起伏轉折。無論是早期對“清官”形象的塑造、中期對“權力-腐敗”主題的描繪,還是當前對人民主體的敘述表達,均可視為是對這一命題的回應。故而,本文選取關鍵時間節(jié)點且具代表性的三部反腐劇《蒼天在上》《絕對權力》《人民的名義》為審美客體,分從人物形象、主題意義、敘述主體三方面分析反腐劇歷史衍變的內在機理。
關鍵詞:反腐??;崇高感;大眾審美
反腐題材電視?。ㄒ韵潞喎Q反腐?。┦家娪趪鴥入娨暉善粒鹱?995年電視連續(xù)劇《蒼天在上》在央視的開播。該劇成功地實現了主旋律話語與藝術審美規(guī)律的鏡像交融,通過情節(jié)化的故事構造藝術地呈現了“反腐倡廉”的政治觀念,呼應了當時大眾的社會心理。這種超越日常生活的熒屏故事,也體現出了作為審美范疇的崇高在新的時代藝術樣式中延伸出的“電視崇高感”。
1 “蒼天在上”:反腐劇人物形象的感性崇高
古羅馬哲學家朗吉努斯曾言:“崇高可以說就是靈魂偉大的反應。”[1](p119) 這表明,崇高感的產生有賴于藝術對象的人格魅力以及其激發(fā)的受眾的情感反應。在反腐劇發(fā)展的初期,這種醉心于“靈魂偉大”人物形象的塑造,以人“反腐”的敘事模式極為明顯?!渡n天在上》《反貪局長》《黑臉》等電視劇,均以主要人物對腐敗事件的深入挖掘為敘事驅動,聚焦社會生活中的腐敗現象,將濃重深刻的“反腐意識”融入藝術表現中,敲響了反腐倡廉的警世洪鐘。其中,有第一部反腐劇之稱《蒼天在上》最具代表性。該劇以一起千萬元公款的挪用大案為背景,講述了臨急受命的代理市長黃江北勵精圖治、一心為民,最終將案件偵破并使幕后黑手落網的故事。
《蒼天在上》中有一段設置頗為巧妙的情節(jié)與之直接相呼應。這段情節(jié)講述的是代理市長黃江北在工作中遇到來自下轄縣長的阻撓與刁難,并因承諾解決梨樹溝小學問題而受到教員們的質疑,深夜難以入眠的他穿衣起身踱步于臥室,在風雨夜中回憶起小學校舍的殘酷、學生們的渴望、曲縣長的非難,以及林書記的教導,他的心情如那窗外的風雨一般漂泊無依。此刻鏡頭中緩緩出現一尊靜立在雨夜中包拯雕像,伴隨著一聲炸雷轟響,窗邊的黃江北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正是通過風雨夜中的黃江北與“包青天”的藝術化并置,在觀眾心中黃江北自然也就成為了“包青天”的化身。
此外,就感性崇高的審美體驗而言,觀眾眼中的黃江北不同于“包青天”之處在于,他是一個有痛感的人物。痛感因于他的崇高人格,成于他的悲劇命運。作為一名有進取心的國家干部,代理市長黃江北希望拿掉“代理”轉正本無可厚非,故為爭取政績的他遂多次督促早已被腐敗腐蝕的千瘡百孔的萬方公司汽車生產線的生產,可結果卻是成品下線之日即釀成慘劇,為其悲劇命運埋下伏筆。
2 “絕對權力”:反腐劇主題意義的理性崇高
開播于2003年的《絕對權力》,是《人間正道》《忠誠》《至高利益》等作品的編劇周梅森的作品。之所以在此將《絕對權力》作為分析反腐劇崇高感的審美客體之一,原因有三:其一,它是被公認的反腐劇精品之一,且開播時間處于該題材作品勃興期與沉寂期之交,兼具藝術性與歷史性;其二,它是“反腐劇三駕馬車”之一的周梅森的代表作品,編劇對當代中國官場現實與社會現象的有著深刻把握,作品既有宏大敘事的魄力,又有思想深度;其三,作品有著令人警醒并引發(fā)廣泛討論的主題,即其對“權力—腐敗”關系的辯證思考與藝術呈現。那么,有著不俗收視成績與話題熱度的《絕對權力》,究竟是以何種方式重新激發(fā)起早已熟悉反腐劇敘事套路的觀眾的崇高感體驗呢?回答這一問題,需要先從《絕對權力》本身談起。
毋庸諱言,當普通人難以想象、無從體驗的“絕對權力”在熒屏中被展示出來時,絕對概念的無限性的確會超出人的思維認知,激發(fā)人們的觀看欲望,產生高山仰止般崇敬。借由人物之口,《絕對權力》的主題意義也被緩緩昭示,那就是經濟發(fā)展不能以容忍腐敗為代價、任何時候都不能出現絕對權力,以及國家意志對于腐敗行為的強力打擊才是消除腐敗的決定性力量。因而,就理性崇高的審美體驗而言,《絕對權力》呈現的政治自凈景觀,讓大眾在對政治權力的道德思考中進入理性審美層,在觀看中感受國家意志內含的崇高力量。
3 “人民的名義”:反腐劇敘述主體的人性崇高
自2013年以來,由于種種原因,影視劇市場并沒有刻意強調“反腐”,也不存在針對性的營銷宣傳。但黨的十八大召開后,“堅決反對一切消極腐敗現象”的氛圍日益濃厚,一些有反腐要素的影視作品被生產出來,如《湄公河大案》《人民檢察官》《國家審計》等。2016年,展示黨和政府反腐敗成果的紀錄片《永遠在路上》開播伊始即在現實與網絡中引發(fā)廣泛討論??烧嬲狗锤瘎∵@一塵封多年的題材重回大眾視野的,是2017年開播的《人民的名義》。該劇以前所未見的話題熱度在電視臺和網絡空間中刮起一股“人民名義”的旋風。
《人民的名義》以當下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社會生活為背景,以漢東省京州市發(fā)生的一起關乎群眾利益的腐敗案件為敘事主線,講述了最高檢反貪總局偵查處處長侯亮平在調查案件時發(fā)生的種種事件,最終以對腐敗分子的宣判為結局。通過對正反面人物的合理化塑造、對黨中央反腐號召的主題響應,以及對人民利益至上觀念的價值肯定,《人民的名義》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過往同類題材劇的藝術突破,其藝術特點可以簡單歸納為:(一)群像人物的細致描刻,如嫉惡如仇、機靈多變的侯亮平、唯GDP論又清正廉潔的李達康、人莫予毒又內心卑微的祁同偉等;(二)政治主題的微觀闡釋,如黑幕重重的權錢交易中最大的受害者是持有大風服裝廠股份的工人,人民的利益在腐敗過程中被不法分子“套現”,并由此造成占場維權的矛盾沖突;(三)敘述表達的人本意識,如在退休老干部陳老的幫助與市委市政府的扶持之下,在以工會主席鄭西坡為首的老員工的奔走之中,大風廠的員工又重新集合起來組建了新的服裝公司,工人群體的主觀能動性與巨大創(chuàng)造力得到了有力體現。
4 結語
基于古典審美中關于崇高感的認知脈絡,本文從反腐劇崇高感的審美漸變的視角出發(fā),透視反腐劇歷史衍變的內在機理,有其合理性,但也有局限性。局限性在于三種崇高感的來源往往是混合的,并非單獨表現出來;而合理性也恰恰在此,因為主要來源只能有一種,這一來源適應了時代發(fā)展與社會變遷產生的大眾審美心理變化。如《蒼天在上》中也有“權力-腐敗”關系的描刻,但觸打動觀眾卻是主人公形象;《絕對權力》中也有清官,但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卻是厚重的主題;前兩者均有人民的畫面出現,但卻沒有《人民的名義》中的大幅表現與心理刻畫。因而,今后的反腐劇創(chuàng)作,不僅應該更為細致地貼近生活,也應注重回應這一時期大眾的審美訴求。同時還需認識到,現實中反腐成果的大眾獲得感,才是反腐劇崇高感真正的來源保證。
參考文獻
[1][古羅馬]朗吉努斯.論崇高[M].錢學熙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p119.
作者簡介
周芷涵(1997-),女,河北唐山,河北大學藝術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yè)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