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苗
近年來,隨著老舍作品的“改編熱”,學術界對其文學作品的改編研究多集中于《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長篇作品上,對短篇小說的影視改編研究尚未成體系,本文將以文學作品為本位,分析文本《不成問題的問題》與梅峰所改編的同名影視作品的異同。
短篇小說《不成問題的問題》發表于1943年,講述了抗戰時期大后方重慶一個物產豐富的農場在主任丁務源的管理下走向衰敗的故事。在小說影視化的過程中,導演梅峰在忠實原著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而合理的改編。影片采用“三段論”的形式,分別以丁務源、秦妙齋、尤大興作為中心人物,影片結構和人物聯系密切,既各自獨立又渾然一體,既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又兼顧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將小說中所表現的半個多世紀前的人情世故再度呈現,并延續了老舍對中國社會文化結構的批判性思考。
(一)
第一段故事與主角丁務源有關。開場一片靜默,場景一一呈現,丁主任一連串起床洗漱喂魚戴表整理衣冠對鏡作揖的動作一氣呵成,一句“三太太,農場的肥雞肥鴨都給您準備好了”,一張討喜而不油膩、圓滑而知分寸的丁務源肖像就呈現在眼前。畫面定格在這一刻,既保留了老舍對人物的漫畫式描寫,又不露聲色地給人留下第一印象,也暗示了丁務源的“戲精”人格。這與原著中丁務源的形象十分貼合——“四十來歲,中等身量,臉上有點發胖,而肉都是亮的,丁務源不是個俊秀的人,而令人喜愛。他臉上那點發亮的肌肉,已經教人一見就痛快,再加上一對光滿神足、顧盼多姿的眼睛,與隨時變化而無往不宜的表情,就不只討人愛,而且令人信任他了。”[1]丁務源非常符合中國傳統文化里關于“中庸”的一切要求——處于中年,既去了青年意氣不失老成又不至于暮氣沉沉過于迂腐;中等身量——沒有瘦削身材的形銷骨立單薄尖刻之感,也沒有發福到笨重油膩的程度;連臉上那點胖得發亮的肌肉都恰到好處。
“好人”丁務源,做主任時對上諂媚,對下壓榨,都拿捏得當,做人做事滴水不漏。他對農場主夫人三太太的知冷知熱噓寒問暖,既洋溢著讓人無法拒絕的熱切與真誠,又恰到好處地把握了分寸,不至于奴顏婢膝、喪失尊嚴。電影增加了三太太這個人物來代表小說中受過丁主任好處的場主和股東這一類人,使小說里沒有正面描寫的許多細節通過三太太得以具體呈現,也賦予了在農場賠錢的情況下丁主任卻依舊如魚得水這一情節以合理性。
回到農場,丁主任對工人們又是無限包容。他偶然撞到工人們打牌,卻面無慍色,一邊和工人們一起打,一邊善意地把贏來的錢還給工人——這錢也是工人們在他的默許下賣豬草得來的;丁主任幫人買東西,即使貴了也讓人感激得無話可說,還要為自己懷疑了好人而內疚一番。這些情節是影片對小說情節還原基礎上的再加工,更加立體化地表現了丁主任游刃于人情世故的精明圓滑,這種圓滑的秉性不僅是丁主任的生存哲學,更是當時乃至今世普遍的人群中普遍的生存狀態。
(二)
第二段有關秦妙齋。在這一部分又出現了一個小說里不曾提及的角色——農場合伙人的千金佟小姐。佟小姐傾心于秦妙齋的藝術家氣質,并為秦妙齋的所謂畫展提供支持,最終看清了他并無真才實學只會坑蒙拐騙,一紙書信與他劃清了界限。這個人物更加凸顯了秦妙齋的虛偽可笑,為觀眾了解秦妙齋提供了多種維度。不僅如此,影片更時刻不忘閑暇時刻打牌賭錢的工人們的作用,安排秦妙齋與工人賭錢,輸了拿花生米作錢來抵賴。這一細節在引人發笑的同時更深刻地撕開了秦妙齋偽藝術家的面具,露出他無賴的里子。
丁主任與秦妙齋的關系十分微妙,像是互利共生,實為相互利用。原著中表現的二人之間的關系,在電影中多處情節得到體現。丁主任需要秦妙齋的租金來填補農場賬面的虧空,雖然是畫餅充饑,也是塊誘人的肥肉;秦妙齋需要丁主任這樣愿意吹捧他為“藝術家”的擁躉,雖然虛情假意,卻也尚能仰賴。這是構成“丁務源”——秦妙齋——尤大興”的三角關系的關鍵一條。
(三)
最后一段是有關尤大興。在這個部分,影片導演對尤大興這個角色有著不同的理解,也對尤大興的夫人明霞的形象作了改造。小說和電影中的尤大興雖然都落得個狼狽出走的結局,但透過鏡頭可以感受到改編者對尤大興的同情和體諒。他同原著所寫的那樣“聰明、強健、肯吃苦”,“努力、正直、熱誠”,[2]一腔熱血全想獻給羸弱的祖國,帶著他所信奉的西方規則之上主義的思想,一絲不茍地改造著農場。導演梅峰認為,小說描寫的尤大興和明霞非常負面:他是一個有留學背景的知識分子,頭發掉得只剩幾縷,耷拉在腦門后面,穿衣打扮局促不堪,從外在形象上看,他是一個學究氣有余而人情味不足的“書呆子”;明霞的外貌也臃腫肥胖、土里土氣。從視覺感受上來看,小說里的三姨太以及童小姐都花枝招展的,非常漂亮;明霞雖是一個說不上漂亮的女性,但也應該是一個很知分寸、很得體、很樸素的女性。[3]
基于這種不同的理解,梅峰把小說里明霞主動參與工人們偷雞蛋的行為變成了受賄,而這種受賄也是出于她不忍心看到工人被解雇、尤大興樹敵而做出的無奈之舉,沒成想卻變成秦妙齋指控尤大興偷雞蛋的證據。這種角色的逆轉使觀眾對尤大興的處境更加感同身受,透過電影鏡頭感受到尤大興被工人們排擠的尷尬、被丁務源暗算的無奈,以及不被妻子理解的孤獨,從而加深對尤大興的同情。
作為一個想要對中國社會哪怕是做出一點微量改革的人物,尤大興實際上有一部分英雄氣質以及崇高的悲劇感;而明霞是一個真切地愛著自己的丈夫、想為他做出努力的女性,她認為自己的做法在中國的世態人情中應該是合理的。無論是改革意識的英雄,還是一個在自己內心中嘗試接近中國世態人情的女人,都雙雙失敗了,于是,悲劇的成分增強了。[5]
結語
“丁務源——秦妙齋——尤大興”這個三角關系拆掉了尤大興這一角以后,丁務源與秦妙齋在酒席上額手稱慶,秦妙齋大笑說“丁主任,我們勝利了”,實際上并不是他們二人的勝利,能得到最終勝利的不是秦妙齋這種新舊沖突下不倫不類的產物,而是以丁務源這種混跡于江湖的人情世故的集大成者。
秦妙齋的結局,小說里是這樣描寫的:“不久,丁主任把妙齋交給保長帶走,而以一萬五千元把空房租給別人,房租先付,一次付清”,[5]影片把沖突直接安排在趕走尤大興后的慶功宴上,秦丁二人一番互相吹捧后,秦妙齋被突然闖入的憲兵帶走,丁主任平靜的表情翻不起一絲波瀾。 “果子結的越多,農場就不知怎么越賠錢”,[6]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在電影里揭曉——丁務源慨嘆:“茍且性命于亂世,有命活著就好。”這是他價值觀的根基,就像他對明霞所說:“我們先不問對錯是非,先把事情解決了,好吧?”不分對錯,不辨是非,不負責任,不成問題。當一切不成問題,就形成了一片混沌得難以劈開的天地。
影片《不成問題的問題》在基本忠于原著小說的基礎上,通過情節的擷取、人物的增刪等手段對小說情節進行了恰當的改編,人物性格的精髓具體可感,把握了文字與影視兩種藝術媒介之間的平衡,既展現了老舍作品幽默與諷刺相間的美學風格,又加入了改編者對作品的獨特理解,為老舍短篇小說的影視化改編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引起人們對老舍文化批判精神的思考。
注釋
[1]老舍.不成問題的問題[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13
[2]老舍.不成問題的問題[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35
[3][4]梅峰,徐楓.重訪經典電影美學的坐標——《不成問題的問題》導演梅峰訪談[J].當代電影,2017(3):25
[5]老舍.不成問題的問題[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46
[6]老舍.不成問題的問題[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