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玉 屈菊梅
【摘 要】 目的:研究痰培養、氣管導管培養、血培養及腦脊液培養的主要菌種類別及其臨床指導意義。方法:對本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3年內收治的共57例重癥感染新生兒陽性培養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痰培養33例,氣管導管培養15例,血培養16例,腦脊液培養3例,以菌種類別、藥敏試驗、是否調整治療及預后為參考對象,分別比較痰培養、氣管導管培養、血培養及腦脊液培養對臨床工作的指導意義。結果:痰培養78%為G-桿菌,對于耐藥菌,均未調整治療,全部治愈;氣管導管培養93.3%為G+球菌,對于耐藥菌,調整10例,未調整4例,全部治愈出院;血培養G-桿菌及G+球菌各為50%,其中放棄3例,5例耐藥,調整4例,未調整1例,敏感8例,調整1例,全部治愈,未調整7例,1例預后差;腦脊液培養3例,G-桿菌2例,1例放棄,1例調整,治愈出院。結論:通過對近3年來本科57例重癥感染新生兒陽性培養結果及臨床預后分析,提示痰培養陽性率較高,但對重癥感染新生兒臨床指導意義較小,氣管導管培養對臨床有71%的指導意義,血培養敏感時,對臨床有75%指導意義,耐藥時,有80%指導意義,腦脊液培養結果對臨床有較高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重癥感染新生兒;痰培養;氣管導管培養;血培養;腦脊液培養;療效
新生兒感染一直以來是被大家所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但因新生兒這一特殊群體,導致感染患兒的臨床癥狀、體征及部分實驗室檢查并不不典型,甚至部分患兒來本院時已經處于膿毒性休克,所以在短時間積極有效的選擇抗生素,對感染患兒的預后及生命安全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對于治療效果不理想的患兒,面對是否調整抗生素治療時,也比較困難[1-3]。所以,了解各種陽性培養結果對臨床工作指導意義的大小,對于臨床工作有一定的必要性。本研究通過對57例重癥感染新生兒各種陽性培養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評估各項培養結果對臨床疾病的指導意義,從而可以更好的指導和服務于本科室臨床工作。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
對本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3年內收治的57例重癥感新生兒陽性培養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57例患兒全部符合本科重癥感染標準中的一項或幾項:1)RDS合并肺炎,需呼吸機維持治療;2)新生兒敗血癥;3)化膿性腦膜炎。痰培養33例,氣管導管培養15例,血培養16例,腦脊液培養3例。根據各種陽性培養結果將其分為4組。根據藥敏試驗提示所用抗生素(入院時本科經驗性一般選擇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鈉或頭孢哌酮舒巴坦鈉抗感染治療,膿毒性休克及化膿性腦膜炎入院時直接選擇美羅培南抗感染治療)敏感與否,是否調整治療及預后各分為兩類。
1.2 方法
重癥感新生兒陽性培養結果進行藥敏試驗,記錄4組陽性培養結果菌種類別、藥敏試驗、是否調整抗生素及臨床預后,放棄視為死亡病例,不入組。
2 結果
2.1 四組陽性培養結果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對于重癥感染新生兒,痰培養陽性率相對較高,且78%為G-桿菌,藥敏試驗提示為耐藥菌的患兒均未調整治療,全部治愈,見表1和表2。
氣管導管培養陽性患兒中,93.3%為G+球菌,且90%以上為草綠色鏈球菌,對于藥敏試驗提示為耐藥菌的患兒,其中71.4%調整治療,28.6%未調整治療,均治愈。見表3。
血培養16例,G-桿菌及G+球菌各8例,放棄3例,不參與資料分析,其中對于耐藥菌共5例,調整4例,其中1血培養回報為表皮葡萄球菌,考慮標本污染可能性大,未調整,結果治愈出院,敏感菌8例,其中1例血培養回報為無乳鏈球菌,藥敏試驗提示對所用抗生素敏感,根據臨床經驗及循證醫學給予升級抗生素治療,治愈出院,未調整7例,其中病情加重1例。見表4。
腦脊液培養3例,G-桿菌2例,放棄1例,另外1例,調整治療后,治愈出院,G+球菌1例,敏感,未調整,治愈出院。見表5。
2.2 4組陽性培養結果對臨床工作的指導意義分析
對于重癥感染新生兒,痰培養陽性率較高,但其對臨床工作基本無參考意義。氣管導管及血培養陽性率中等,其中氣管導管培養對臨床有71.4%的指導意義,血培養藥敏試驗提示敏感時,對臨床有75%指導意義,耐藥時,有80%指導意義,其中20%標本污染可能性較大,腦脊液培養G-桿菌2例,G+球菌1例,藥敏試驗提示耐藥的情況下,100%需調整治療。腦脊液培養陽性率較低,一旦為陽性結果,臨床工作中,需結合藥敏試驗、菌種類別、臨床療效及相關循證醫學結果,選擇合適的抗生素,其中藥敏試驗有絕對的參考價值。
3 討論
新生兒各系統發育均不成熟,免疫系統功能不完善,機體抵抗力差,特別是早產兒或伴有先天性心臟病等基礎疾病的患兒,更易感染[4-5]。新生兒敗血癥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的嚴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早產兒機體免疫力低下,對低毒性條件致病菌易感染[6]。新生兒敗血癥發病率及死亡率較高,若早期進行積極、合理的抗感染治療是可以治愈的。而對于我們臨床工作者,各種陽性培養結果對調整抗生素與否,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所以研究各種陽性培養結果對臨床工作的指導意義性有一定的必要性。
李金林等[7]學者通過對974例痰培養患兒結果進行分析,曾提出,經痰涂片導航的氣管套管內的痰培養合格率和培養陽性率具有統計學意義,氣管導管內痰標本臨床價值有待進一步探討,而經口獲得的痰培養標本,G-桿菌檢測率較高[8],而其臨床價值應慎重對待,故不建議新生兒常規做痰培養。
目前微生物學檢查,特別是從患兒血液中培養出致病菌,仍是診斷新生兒敗血癥的金標準,致病菌的藥物敏感試驗對治療具有較高的指導意義。但由于細菌培養需要時間,以及實驗條件和檢驗人員素質等原因可能造成的假陽性或假陰性等問題,研究表明,在敗血癥患兒中有大約30%~40%的培養為假陰性,同時,也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陽性,其中常見的假陽性菌為表皮葡萄糖球菌[5]。甚至有部分學者曾得出結論,當表皮葡萄糖球菌為單側血培養陽性結果時,其標本污染率高達99%,對臨床工作基本無指導意義,故建議對于重癥感染新生兒行雙側血培養。對于部分血培養藥敏試驗提示對所用抗生素敏感的情況下,仍需根據臨床表現及循證醫學,給予調整治療。所以,對于臨床工作者,需結合炎性指標、血培養及其他培養結果、臨床療效等多項指標決定是否調整治療。
對于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病原菌檢出率主要以G-桿菌為主,其中,大腸埃希菌比例較高,而且致病菌的耐藥性嚴重[8]。目前我國研究提示對于G+球菌未檢出對萬古霉素耐藥菌,G-桿菌未檢出對美羅培南耐藥菌,而美國、日本等國已有報道少量耐藥菌出現[9]。所以對于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一旦診斷明確,需根據培養結果選擇較強敏感性的藥物,與三代頭孢相比較,美羅培南和萬古霉素對患兒病情的好轉及降低不良預后的發生率有顯著效果,且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9]。所以對于化膿性腦膜炎,即使藥敏試驗提示敏感,仍需根據臨床表現,選擇強有力的抗生素,降低死亡率及致殘率。
綜上所述,對于臨床工作者,無論哪種培養結果為陽性,藥敏試驗只是一個參考指標,仍應根據其臨床指導意義性大小及臨床療效綜合評估,從而選擇對患兒最優的治療方案,降低其病死率及致殘率,藥敏試驗只是參考。
參考文獻
[1] 蔣鴻超,黃海林,奎莉越,等.3205例新生兒細菌性肺炎病原學檢測及藥敏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3,31(07):695.
[2] 鄭申健,左滿鳳,舒瓊璋,等.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痰培養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兒科藥學雜志,2015,21(02):44-48.
[3] 黃夢,李克誠,徐旭.新生兒敗血癥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10年回顧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4,32(09):855.
[4] Cailes B,Vergnano S,Kortsalioudaki C,et al.The current and future roles of neonatal infection surveillance programmes in combating antimicrobialresistance[J].Early Human Development,2015,91(11):613-618.
[5] 莊曉嵐,裘剛,夏敏,等.新生兒敗血癥病原學及耐藥性的臨床分析[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3(04):28-29.
[7] 李金林,周姚,夏杰,等.不同來源痰涂片導航所得痰標本的臨床價值[J].實用醫學雜志,2016,32(02):272-274.
[8] 楊梅,陳橋,孫正剛.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病原菌構成及耐藥性分析[J].海南醫學,2017,28(15):2486-2489.
[9] 陳春燕,朱素燕,周科挺,等.萬古霉素谷濃度預測重癥肺炎療效及腎毒性的回顧性分析[J].中國現代應用藥學,2016,33(09):1188-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