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琴
【摘 要】 目的:探究徒手旋轉胎頭術對枕橫位和枕后位難產的治療效果。方法:調取2018年4月至5月本科室診治的70例待產孕婦資料,所有產婦孕周均≥37周,且胎兒出現枕橫位或枕后位,以均衡原則為基準,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施以徒手旋轉胎頭術和常規治療;評估兩組自然分娩、產后出血、產傷狀況以及新生兒Apgar評分。結果:兩組相較而言,自然分娩率較高,產后出血及產傷狀況較少(P<0.05);觀察組新生兒Apgar評分較優(P<0.05)。結論:對頭位難產孕產婦施以徒手旋轉胎頭術,能夠有效提升產婦的自然分娩率,降低產后出血、產傷以及新生兒窒息等不良狀況的發生,臨床效果較為顯著。
【關鍵詞】
徒手旋轉胎頭術;枕橫位;枕后位;難產;治療效果
頭位難產是產程中最難解決的問題,其中枕橫位、枕后位也是最為常見的頭位,一旦出現該種問題,往往會造成胎頭內旋受阻、俯屈不良等問題,繼而引發產程停滯、頭盆不稱、先露下降阻滯、宮縮乏力等一系列的并發癥,導致產婦難產,若未能及時予以干預極易導致胎兒窒息,對產婦及胎兒都會產傷巨大傷害,為防止胎兒出現缺氧或窒息等狀況,在產婦臨床生產過程中醫生必須對胎兒頭位予以糾正,加快產婦產程,及時完成分娩。據有關調查研究指出,徒手旋轉胎頭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產婦頭位難產的狀況,因此,為進一步探究徒手旋轉胎頭術對枕橫位和枕后位難產的治療效果,筆者調取2018年4月至5月本科室診治的70例待產孕婦資料進行分組研究,現報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資料
調取2018年4月至5月本科室診治的70例待產孕婦資料,所有產婦孕周均≥37周,且胎兒出現枕橫位或枕后位,以均衡原則為基準,分成對照組35例,年齡22~35歲,平均年齡(26.34±2.42)歲;孕周37~40周,平均孕周(38.54±1.24)周。觀察組35例,年齡21~38歲,平均年齡(25.75±2.89)歲;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01±1.58)周。比較兩組臨床個人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1]。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皆確診為宮內單胎妊娠;2)年齡滿足21~38歲女性;3)患者身體素質可耐受手術;4)診治檔案資料齊全且存檔;5)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已獲得知情權。排除標準:1)有心血管、腎臟、血液疾病等疾病患者;2)藥物禁忌或過敏體質的患者;3)凝血功能較低下的患者;4)精神疾病,意識無法自主患者;5)當前正在參與或近期已經參與過其他治療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予以對照組常規治療,如密切觀察組產程進展,維持有效宮縮,必要情況下行剖宮術。予以觀察組徒手旋轉胎頭術治療:對外陰、陰道進行常規消毒后,鋪無菌巾,復查胎兒大小、胎位、宮口擴張等狀況;宮縮間歇時,臨床醫生將右手食指、中指伸入陰道,緊貼胎頭;對于左枕后位、枕橫位狀況,須輕轉上推胎頭,后逆時針轉40°~90°;對于右枕后位、枕橫位狀況,可掌心向下,順逆時針轉40°~90°;經3次宮縮后,將胎頭固定于枕前位,若胎頭銜接無特殊狀況,方可抽出手指。旋轉胎頭過程中,須實施監測胎心狀況,一旦發現異常,須及時給予產婦吸氧治療,且產婦整個產程中最多可行3次胎頭旋轉,若未成功須予以剖宮分娩。
1.3 療效標準
評估2組自然分娩、產后出血、產傷狀況以及新生兒Apgar評分,評分標準:Apgar評分滿分為10分,<4分為重度窒息;4~7分為輕度窒息;8~10分為無窒息。
1.4 統計學分析
為了對數據有更準確計算,對各項計數、計量資料采取SPSS 22.0軟件進行分析。以(±s)表示計量資料,檢驗采取t;以(%)表示計數資料,檢驗采取χ2,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自然分娩、產后出血、產傷狀況對比
由表1可知:兩組相較而言,自然分娩率較高,產后出血及產傷狀況較少(P<0.05)。
2.2 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對比
由表2可知:兩組相較而言,觀察組新生兒Apgar評分較優(P<0.05)。
3 討論
分娩過程中,胎頭位置的準確度直接影響到產婦的分娩進程,對于胎頭位置不正確的孕婦,若無法及時予以合理的干預措施,將胎頭位置及時糾正,較易導致產婦難產、胎兒呼吸窘迫等狀況,危機產婦與胎兒的生命安全。枕橫位、枕后位是臨床分娩中較為常見的頭位難產狀況,由于胎頭下降慢、產程進展慢等狀況,較易導致胎兒在子宮內出現缺氧,因此,為避免此類不良狀況的發生,臨床上多采取徒手旋轉抬頭書幫助產婦加速產程。徒手旋轉胎頭術主要是將胎兒的胎頭從枕橫位或枕后位旋轉至枕前位,使其能夠順利下降,并以最小徑線通過骨盆,適應產道,進而使其順利分娩,提高順產幾率,是截至目前較為安全有效的方法。旋轉胎頭前,醫生須先了解胎兒大小,掌握產婦宮縮狀況;在行徒手旋轉胎頭時,須密切關注產婦及胎兒的各項指標,以防胎兒缺氧造成窒息;此外,為保證胎兒及產婦的生命健康,專業性強,效率高,經驗豐富的小組進行徒手旋轉胎頭術。旋轉胎頭術成功后,可確保產程進展順利,同時還能夠加快宮頸擴張,且操作安全有效,是糾正頭位難產行之有效的措施。
在本研究中,兩組相較而言,自然分娩率較高,產后出血及產傷狀況較少(P<0.05);觀察組新生兒Apgar評分較優(P<0.05),這說明,對頭位難產孕產婦施以徒手旋轉胎頭術,能夠有效提升產婦自然分娩率,降低產后出血、產傷以及新生兒窒息等不良狀況的發生,臨床效果較為顯著[4]。
參考文獻
[1] 邱衛華.徒手旋轉胎頭術對枕橫位和枕后位難產的治療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8,1611:119-120.
[2] 胡靜.徒手旋轉胎頭術對枕橫位和枕后位難產的治療效果評價[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03:407-408.
[3] 李昕.徒手旋轉胎頭術對枕橫位和枕后位難產的治療效果及新生兒Apgar評分的影響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1105:191-192.
[4] 麥麗克熱·卡哈爾.徒手旋轉胎頭術對枕橫位和枕后位難產的治療效果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94:18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