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爽
【摘 要】 目的:分析產科護理風險管理中品管圈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本院產科開展品管圈活動進前后收治的兩組產婦,對比在開展品管圈活動前后產科的護理質量及兩組產婦在院期間不良事件發生率。結果:產科開展品管圈活動后護理質量評分明顯高于開展品管圈前,活動前后兩組效果比較,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住院期間研究組發生不良事件幾率較比對照組有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產科護理風險管理應用品管圈能加強產科護理安全性,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充分保障醫院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質量。
【關鍵詞】
產科;護理風險管理;品管圈
醫院產科有其獨自特點,向來有護理難度大、風險系數高、工作重的的特點,有效的護理風險管理工作是降低風險,提高質量,減少護患糾紛發生的重點所在[1],而近年來品管圈的應用極大的提高了產科護理工作的質量及效率,本文分析了產科護理風險管理中品管圈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選取本院產科開展品管圈活動前(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和活動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兩組產婦做為研究對象。活動后收治的一組為研究組(61例),活動前收治的一組為對照組(59例)。研究組產婦,年齡21~40歲,平均年齡是(28.9±3.6)歲。對照組產婦,年齡22~41歲,平均年齡是(29.3±4.1)歲。比較兩組產婦的基本資料未見明顯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
1.2 方法
本院產科在2017年初對科室相關的護理工作進行持續改進,并將品管圈活動應用在護理風險管理工作中。研究對象為本院產科接治的分娩產婦。對照組為活動前住院時期予以產科臨床常規護理,研究組對象為開展品管圈活動后實施的高效護理風險管理。
1.2.1 成立產科品管圈小組 此次品管圈活動產科共組成一個小組,由護士長為圈長,并挑選出一名具備高度責任心且護理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司職輔導員,由圈長帶領圈內成員進行探討,使大家明確品管圈活動的目標、方法和意義。
1.2.2 問題分析 每個星期由圈長組織全圈成員進行1次問題討論,通過頭腦風暴的形式,主要包括討論目前風險管理現狀,對影響護理質量的因素進行分析,反饋存在問題,同時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主要問題:1)目前產科護理團隊有趨向年輕化的問題存在,表現出護理知識缺乏,且沒有足夠的實踐經驗,故在面對一些存在較為復雜狀況的產婦時,評估工作可能不全面,或處理情緒不穩定產婦及其家屬時溝通工作不到位。還比如說在某些方面沒考慮到患者對隱私的需要,就容易對護理效果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引發護患糾紛。2)臨床發現,以往新生兒需要佩戴的胸牌、手圈,有較高的脫落率,這也是新生兒較常存在的風險因素。3)很多產婦在妊娠、妊娠期表現出認知不足,導致配合度下降,需要給予重視。
1.2.3 問題處理 1)鼓勵科室護理人員間進行以老帶新活動,由高資質護士去帶動和幫助年輕護士;對護理工作的責任安排與作息時間進行合理優化,確保護理人員有足夠的休息時間,促進護理人員積極性的提升,重視護理人員默契度和配合度的提高,避免在實施各項護理操作時出現慌亂、重疊的現象。2)格外重視護理人員之間風險意識及責任意識的強化,要求護理人員在幫助新生兒佩戴手圈時必須在其手足同時佩圈,確保手圈的質量無任何問題,做好相關的解釋工作,向新生兒父母講明手圈佩戴的意義及必要性,告知不要隨意的將手圈摘掉,若在院期間新生兒需要遷床,要做好細致的核對工作,并詳細予以記錄。3)重視心理護理工作,積極與產婦溝通,護理人員多站在產婦的角度考慮問題,表現充分的關心,建立優質的護理基礎;需要實施各項操作時,均先進行解釋,說明操作的意義、注意要點和配合事宜,對于產婦的隱私給予嚴格保護,若需要進行暴露身體的檢查,要清理無關人員,并隨時注意產婦的反饋,給予足夠的安撫。
1.3 觀察指標
在開展品管圈活動前后有同一組人員對產科護理質量進行質量指標評估,包括護理人員的操作技能與理論知識;對比兩組產婦住院期間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本文統計所得數據資料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以(±s)表示計量資料,并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以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且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產科開展品管圈活動前后護理質量
產科開展品管圈活動后護理質量評分明顯高于開展品管圈前,兩組護理質量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比較兩組產婦住院期間不良事件發生率
住院期間研究組不良事件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3 討論
產科由于收治的患者均為女性,故屬于醫院中相對特殊的科室,而處于妊娠期的女性,多數心思敏感,加之一些孕產婦的情況比較復雜,特別是很多孕婦都是只生一胎,使得產科護理難度及風險均比較高,也不容有失,若稍有疏忽就可能對產婦的治療或分娩造成消極影響甚至出現危險[2-3]。由此可見,產科護理工作要更注重護理質量與安全性的提升,也需加強護理風險管理工作的靈活和有效性。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大多數不良事件的誘發因素常常不是完全單一的,很可能是在各個護理環節中由多種因素共同影響導致的[4]。品管圈活動在上世紀60年代最先由日本企業提出并運用,獲得了滿意效果,隨后便做為可有效且能夠持續性改進醫療質量的方式被廣泛應用至醫療衛生領域[5]。
通過對護理風險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分析,鼓勵品管圈成員主動參與對護理質量的改進,形成相互監督、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良好風氣,及時對發現護理漏洞進行總結與調整,最大程度地減少了護理風險。結果顯示,產科開展品管圈活動后護理質量評分明顯高于開展品管圈前,開展品管圈活動前后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住院期間研究組發生不良事件發生率較比對照組有明顯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充分說明品管圈的應用能提升產科護理安全性,并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 張春梅.品管圈活動在產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06):168-169.
[2] 龍梅.品管圈活動在產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農村衛生,2015,64(10):58.
[3] 高瑞.品管圈活動在產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運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24):290-291.
[4] 湯明娣.品管圈活動在產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江蘇醫藥,2015,41(20):2501.
[5] 岳桂云,苗文英.產科護理風險管理中品管圈活動的應用分析[J].醫藥與保健,2015,23(1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