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斐
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建筑工程項目的規模也在不斷地擴大,而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就是混凝土施工,由于混凝土是建筑結構的主要材料,因此對于混凝土施工技術的要求格外嚴格,但是因各種因素的影響使得混凝土出現裂縫,為整個建筑工程的安全性造成了威脅,所以對混凝土建筑結構裂縫的成因進行分析,從而采取有效的控制對策,才能確保建筑工程的質量達標。
關鍵詞:混凝土;建筑結構;裂縫控制;處理
1 混凝土建筑結構裂縫的分類及成因
1.1 干縮裂縫
混凝土澆筑完后要進行養護,當養護結束后,水泥漿中水分會蒸發使混凝土產生干縮?;炷羶韧獾乃终舭l量往往不同,就會導致混凝土產生不同的變形以致產生干縮裂縫。混凝土外表面的水分蒸發較快變形大,內部相對較慢變形較小,這樣產生的內外表面干縮變形差,混凝土表面會產生拉應力,從而產生裂縫。干縮裂縫多出現在混我凝土的表面,為淺細裂縫,呈平行線狀或網狀,寬度多在0.05~0.2mm之間。干縮裂縫會使混凝土的抗滲性降低,使鋼筋的銹蝕加快,不利于混凝土的耐久性。
1.2 溫度裂縫
引起裂縫的主要原因是溫度的問題,由溫度引起的裂縫可以分為兩種,其一是內部溫度引起,其二是外部溫度引起。由內部溫度引起的裂縫主要是由于水泥在水化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導致的。由于水泥本身是經過高溫高壓進行燒制的,所以它本身就包含了較高的溫度,當它與水進行作用后,它本身的熱量就會散發出來,如果不把這些熱量及時的降低或者弱化的話,它就會隨著澆筑混凝土的同時注入到建筑內,注入到建筑體內后,隨著其逐漸凝結溫度在不斷的降低,接著就會產生收縮,這樣裂縫便形成了。由外部引起的裂縫主要是因為天氣原因造成的,無論是高溫天氣還是低溫天氣,混凝土外部的氣溫都會與其內部的溫度有溫差,有溫差的存在,就會有熱傳遞的過程,直到使內外溫度達到平衡為止,在熱傳遞過程中就會有收縮力的產生,從而導致了裂縫的產生。
1.3 施工材料的問題
①干燥收縮裂縫。當水泥加水攪拌后會不斷的凝固,當水泥硬化后體積會不斷減小。而混凝土毛細孔縫中水分的不斷蒸發導致其出現收縮。由于每種混泥土都有著有屬于各自的干縮值,混凝土的干縮值為0.04%~0.06%;水泥砂漿的干縮值為0.1%~0.2%。當混凝土干燥后的可拉伸值極低,這也是造成混凝土出現裂縫的原因之一。②混凝土膨脹裂縫。水泥中含有很多氧化鎂,其遇水后的體積會不斷的增加;水泥中存在很多游離的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會促使體積不斷膨脹;水泥、外加劑中含有大量的堿,其與活性硅進行法學反應就會增加混泥土的體積;混凝土在高溫條件之會加快鈣礬石的分解,而在常規條件下的鈣礬石就會不斷膨脹直到破裂。
1.4 建筑設計結構問題
當前對建筑結構導致的裂縫分為兩種:其一是裂縫問題不在合同規定的范圍之內,那么設計人員可按個人想法對建筑結構進行設計,此時設計要求也可按照需求不斷調整,如此一來就已出現結構裂縫。其二是合同對于建筑結構裂縫有著嚴格的設計標準,且對裂縫的寬度有嚴格的要求,如果設計人員并未對建筑結構進行合理的設計,必然會增加結構裂縫的出現概率。
1.5 施工工藝問題
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對于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技術操作規定,若在混凝土起模澆筑、堆放運輸、構件制作、拼裝吊裝等施工過程中都能夠嚴格按照技術規范進行施工,便能夠為建筑結構的質量提供堅實的保障,否則便會因此而出現嚴重的裂縫問題。
1.6 混凝土維護不到位
混凝土結構需要經過良好的養護才能保證施工的質量,若不能在良好的環境下進行維護,或不能對混凝土結構進行有效的密封,那么混凝土結構經過風吹日曬后就會出現收縮變形,在經過多年的累積便會形成裂縫。
2 混凝土建筑結構裂縫的控制對策
2.1 施工材料的應用對策
2.1.1 施工材料的選擇
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對于施工材料的選擇至關重要,最好使用水化熱較低的水泥,粗骨料可選擇粘土含量較少的粗糙、堅硬的石料,細骨料可食用大顆粒、孔隙小、泥量少的中砂?;炷镣饧觿┛蛇x擇性能良好的減水劑,從而提升混凝土的結構特性,減少收縮變形形成的裂縫。
2.1.2 材料的配比
施工材料配合方式為:不斷降低水灰的配合比,在攪拌過程中盡量控制用水量,便可有效的防止混凝土收縮變形的出現。在混凝土澆筑之前,可按照科學的配制計量來嚴格控制水灰配比、水泥使用量,然后對其進行反復地攪拌直至混凝土成型。
2.2 強化建筑結構設計規范
要想對建筑結構裂縫進行有效的控制,就要在設計過程中對溫度鋼筋的設計給予高度重視,通過鋼筋的強度降低混凝土結構的收縮應力和溫度應力。通常建筑結構裂縫都是因混凝土熱脹冷縮產生的應力造成的,所以要盡量減小混凝土入模溫度,必須要對混凝土進行分層澆筑,防止其應冷熱變化過快而產生裂縫,從而有效的緩解混凝土內部較大的應力。
2.3 強化混凝土維護力度
在建筑結構施工過程中,對于混凝土的養護至關重要。施工人員必須要對已澆鋼筋混凝土結構進行合理的保溫、保濕維護,及時的對混凝土進行封閉,防止其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禁止讓混凝土暴露在自然環境中,盡量保證混凝土結構防水層的防護效果。
2.4 結構裂縫的施工控制對策
對于混凝土厚度的確定可根據振搗器施工的深度和混凝土合易程度共同決定。若應用泵送混凝土的方式,其厚度要保證在60cm以內,若采用非泵送混凝土方式,其厚度可保持在40cm以內;在混凝土分層澆筑施工中,應盡量減少澆筑間隔的時間,在下層混凝土還未凝結便將上層混凝土澆筑完成;澆筑混凝土施工結束后必須要立即對其表層附著的水分進行清除;對于混凝土的運輸、拌制必須滿足澆筑施工規定,繼而降低混凝土出罐需要的溫度規定;混凝土澆筑加速后,需要依照溫控技術的標準進行全方位的養護措施。
3 常用的混凝土裂縫處理方法
3.1 表面修補法
表面修補法用于對對結構承載能力影響較小的表面裂縫以及深進裂縫的處理,修補方法簡單容易掌握。處理措施是在裂縫的表面涂抹水泥漿、環氧膠泥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瀝青等防腐材料,也可以在裂縫的表面粘貼玻璃纖維布等措施,防止混凝土的繼續開裂。表面涂抹適應于混凝土表面的淺細的裂縫,不再擴展的裂縫,深度僅在混凝土保護層的細絲裂縫、不滲水的縫、不伸縮的裂縫等。表面貼補法適用于漏水位置難以確定的蜂窩麻面大面積漏水的防滲堵漏。
3.2 灌漿、嵌逢封堵法
灌漿法是傳統的裂縫處理方法,效果很好,應用范圍廣,主要適用于修補對結構整體性有影響或有防滲要求的混凝土裂縫,從細微裂縫到大裂縫均可適用。它是將膠結材料利用壓力設備壓入進混凝土的裂縫中,封堵住混凝土中的裂縫,使硬化后的膠結材料與混凝土形成一個整體。水泥漿、塑料油膏、甲基丙烯酸酯、丁基橡膠等為較為常用的膠結材料。也可使用剛性材料如聚合物水泥砂漿。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建筑結構的負荷力主要是由鋼筋、混凝土共同承載,為了加強對荷載裂縫的控制力度,就要對建筑工程現場進行勘察,明確施工的環境及結構應用情況,便于對建筑結構的施工進行合理的設計,盡量將結構裂縫出現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然而在實際的工程建設過程中很多因素無法進行有效地規避,不可避免的出現建筑結構裂縫,但是只要將結構裂縫控制貫穿于混凝土施工過程中的每個環節,使得各個階段的施工都能嚴格按照規定的要求進行,便能夠將裂縫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參考文獻:
[1] 郭易東,王楷添,李富源,陳榮波,李巖.房屋建筑工程結構裂縫控制及處理技術[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18(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