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守國
摘 要:縱觀現階段房地產市場的項目,在山地資源豐富的地區并沒有被城市建項目設充分利用,針對山地住區的居住區設計還有待研究。因此,從山地居住區環境出發,具有針對性的研究山地住區選址、住區規劃、住宅建筑形式、住區景觀規劃就成為了本文的出發點。本文對山地居住區項目進行設計分析和研究,為日后的山地居住區開發策劃設計提供實際參考。
關鍵詞:山地居住;項目設計
1 前言
現階段的山地居住區,從發展趨勢來看,設計思想應從生態系統的觀念出發,居住區同周邊環境的關系應是共生的、可循環的、并且能夠再生的,達到人與自然相和諧發展的境界。從項目策劃開發起, “以人為本”的思路指導設計,注重山體的本土化特色與項目主題融合的同時,強調消費者在小區內生活的便捷舒適。
山地居住區的設計需要適應自然環境條件:
(1) 總體布局與地區氣候環境相協調,單體設計與地區氣候環境相協調,景觀設計與地區氣候環境相協調。
(2) 總體功能布置適應地形地貌,住區環境設計適應地形地貌,道路交通組織適應地形地貌。
(3)塑造外部空間形態的同時,內部空間與之交流。
根據山地居住區獨特的地理環境,我們不能使用平原地區普遍規律性的設計手法分析設計原則,所以我們僅從規劃布局進行分析、建筑單體設計、景觀環境塑造的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2 規劃布局整體性
雖然為使山地居住區的規劃設計做到順應地勢修建,需要我們在設計的階段盡可能考慮到更多的因素,在施工的階段面臨更多的難題,但是完成后的居住區效果也能更好的展現出地域特色。景觀隨山走勢,富有韻律的地理條件變化,使得居住區擁有別樣的動感美,舍棄一般平地基地為滿足利益最大化而導致的高密度設計布局。
我們在作初始設計方案時,因應用全局性的思維,把建設基地與山地自然環境整體放在一起考慮,通過綜合分析居住區所在的區域原始地貌,使居住區的平面布局在不脫離基地本身的基本的氣候條件(日照、通風)下,盡可能的同山體走勢相協調。在設計的過程中,運用整體性的思路,在詳盡分析基地縱向高程的基礎上,建筑群體立面布局就勢而為,真正做到居住區“生長”于山體中,項目同環境融合,為消費者帶來美好的視覺盛宴、豐富的空間感受。
山地場地是多種坡度與坡向的組合,住宅間距與交通組織都會受其影響,復雜的地形往往也給住區整體規劃帶來許多問題,尤其是北方的居住區,地理氣候不同于南方,需要更高的日照要求,坡度、坡向是在項目設計時需要重點注意的地方。
同時,在對山地居住區道路規劃時,應該根據國家交通部對人車爬坡的相關規定,設計出適宜的居住區交通流線。通過實地測量基地基本的地形條件、分析原始景觀特點,在避免對山體進行大規模的改造的情況下,設計出既滿足交通流線組織清晰、路線又通達的路網系統。
3 建筑單體適應性
在建筑布局時,宜分析研究場地限定條件的因素。大連山地區域地形變化、視線關系十分復雜,(如地形、風、光照、視線遮擋關系等)考慮核心影響因素,并根據核心影響因素對場地進行歸納和分區處理,以便于建筑更好地與場地結合,充分發掘場地特點的同時滿足建筑的設計要求,并根據對不同性格場地的分析以確定該區域所適合的建筑類型。
在建筑平面布局方面,在掌握實際地形的基礎上,綜合考慮購房者住區尺度舒適的條件下,盡量組合出多種平面布局方式,達到住宅密度最大化的經濟效益,正確充分的利用山地。
每一種不同組合方式下的平面布局,其內部的建筑、景觀綠地、道路三者所占基地面積的比例也大不相同、各有利弊。如,單元圍合式的平面布局方式,是我國一種傳統的居住模式,這種方式為鄰居間的溝通交流提供場地,但需要較多的道路場地,占用了過多的建設用地。平行式的排列方式居住密度最高,但形成的綠化效果不好,造成的環境感受較差,住區內的通風采光都不理想。這些問題,都是需要在設計的過程中,結合地形充分考慮的。
在進行住宅單體設計時,也需要充分考慮原始地形,參考地形的特點,豐富建筑立面設計,打造立體空間感受。建筑平面基底設計與山地銜接的方式常用手法有“地下式”、“地表式”以及“架空式”三種。
建筑地面直接與山體銜接為“地表式”,當山體高差較小時,提高勒腳和筑臺的方式都能很好的解決落差。具體選用手法可參考利用錯層、掉層做出的分層退臺等效果。
當山體坡度在10%~30%間時,應用錯層的方式比較合理。當山體坡度在30%~60%時,通過掉層解決建筑形體與山體的矛盾。當山體坡度為20%~60%時,采用跌落的方式。
單元式住宅,利用山體坡度,順著坡度的走向階梯型跌落,下層住戶的屋頂可以利用為上層單元的平臺,建筑與山體渾然一體。
“架空式”的布局方式底面與山體是脫開的,建筑荷載由柱子或局部建筑支撐,此種設計方式,可以很好的適應地形,下部空間可以很好的與景觀結合。
基于無可避免的北坡、大坡度這些不利因素,住宅建筑的處理手法建議采用以下三種處理方式:
① 處于山地北坡面南側位置的建筑單元,北側平面布局設計成退臺式,不僅設計出露臺空間,還可以消除兩棟樓之間的遮擋問題。
② 在遇到南向高北向低的山體情況時,可以通過在平面布局中設計功能性的房間將北側住宅人為的提升到合適的高度,或者將集中式停車位設計在北側位置,來縮短住宅間距。
③ 在小區規劃時,在基地南側設置建筑層數比較低的聯排類住宅,而將高一些的多層住宅布置于基地北側。通過這種采用北坡南側建筑高度小于北坡北側建筑高度的方式,來緩解北坡劣勢。
景觀塑造多樣性。山地居住區的景觀設計重點是人工造景與自然山體的結合,應該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來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結合項目區域的氣候特點,隨山走勢,塑造立體的山地景觀層次,力求呈現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完整的自然景觀之美[31]。
第一,景觀設計必須結合山體的立體性,放棄以往平地設計的慣用方法,盡可能的選擇基地原始綠化景觀。
第二,山體規劃設計中,擋墻、邊坡不可避免,可利用其塑造成多基面的景觀要素。
第三,利用喬木、灌木叢、草地三層次,將景觀綠化的自身植物群落的結構立體化復層種植。
這一設計過程其實就是對各種資源的有效重組過程。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項目成功的關鍵,是通過多角度的思考,形成有特色的產品。
通過對相關理論的學習,論文通過對實際項目的考察,總結出山地居住區在設計上需要堅持整體性原則、適應性及多樣性原則,來解決山體居住區規劃布局、建筑單體設計、景觀環境塑造中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唐璞.山地住宅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
[2] 黃光宇.山地城市規劃與設計[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3.
[3] 許華華.山地居住區的節地方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3.
[4] 劉銳.山地城市住區外部空間設計評價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6.
[5] 馬建.山地住區適地性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