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4月3日發布了針對中國侵犯知識產權的制裁清單,中國馬上宣布對106項美國產品加征關稅。國際大宗商品領域的市場相關人士關注的是被列入報復清單的大豆。中國真的會對美國產大豆加征關稅嗎?市場之所以發出這樣的疑問,是因為中美兩國經濟相互依賴。
如果加征關稅致使中國的大豆進口量減少,美國將受到很大打擊。美國大豆生產的近5成用于出口,出口總量中中國占60%。2016年美國對華大豆出口額達142億美元,大幅超過安倍政權力爭2018年實現的農林水產品出口目標(1萬億日元,約合92億美元),美國農戶僅靠大豆對華出口就獲得了如此規模的收入。這一點將受到動搖。
而且,美國大豆的主產地位于中西部地區,是總統特朗普的重要票倉。美國大豆的國內行情指標“IOM大豆”就是由大豆主產地印第安納州(Indiana)、俄亥俄州(Ohio)和密歇根州(Michigan)的英文首字母構成的。

圖1:美國大豆生產集中于中西部地區單位:萬噸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中國對大豆的制裁對將于2018年秋季迎來中期選舉的特朗普政權有著重大沖擊力。在美國,中西部出身的議員擔憂遭到中國的報復,接連要求特朗普調整對華制裁。為應對中國的報復措施給美國產地造成嚴重影響的情況,特朗普政權正討論支援農戶的措施。

圖2:全球大豆出口中巴西和美國共占8成
不過,大豆報復措施也將反作用于中國自身。中國1996年實現大豆進口貿易自由化,之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大豆進口量急劇擴大。據美國農業部預測,中國2018年度的大豆進口量將逼近1億噸,膨脹至自由化之初的100倍。中國國內的大豆消費量約為1.1億噸,進口依賴度高達近90%。中國的加征關稅清單中還包括玉米產品,但玉米的國內生產不斷擴大,而大豆自90年代開始國內生產基本處于持平狀態。
此外,全球大豆年貿易總量約為1.5億噸,其中巴西和美國兩國的供貨量占到80%。中國的第一大大豆供應國是成長為全球最大出口國的巴西,來自美國的進口量也超過3000萬噸。阿根廷原本是中國第三大大豆供應國,今年因嚴重干旱,下滑至4位。巴拉圭登上第3位,但在全球大豆出口量中所占比重還不到4%。據美國農業部4月預測,巴拉圭2018年度出口量為580萬噸。在全球的大豆貿易中,中國占進口量的6成以上。如果失去美國的大豆供給,中國將面臨困境。
對美國的農戶來說中國市場十分重要,與此同時中國也離不開美國的大豆供給。日本資源與糧食問題研究所代表柴田明夫表示,“美中兩國在大豆上屬于相互依賴關系”。
中國在大連等沿海地區的榨油工廠對進口大豆進行處理,生產食用油。在大豆處理過程中不能忽視一點,那就是提取食用油后產生的“豆粕”成為畜產飼料。在大豆重量中,食用油占2成左右,豆粕占8成。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肉食品消費量正急劇擴大。其中的主角是中國人飲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豬肉。豬肉年消費量接近7000萬噸,較上世紀90年代后半期翻了一番。為了滿足這一需求,用于豬飼料的豆粕也必不可少。如果中國加征關稅導致大豆的進口價格上漲,養豬成本也將增加,豬肉價格隨之上漲。對被戲稱為“中國豬肉指數”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當然,如果豬肉價格暴漲,公眾的不滿也會升溫。中國政府很可能為了抑制豬肉等物價上漲而向飼料企業和養豬戶提供援助。
美國和中國是全球第一第二大經濟體,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兩國關系更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大豆的例子表明阻礙自由貿易的進口限制將傷害彼此的經濟。
作為國際交易指標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大豆期貨行情,因擔憂中美貿易摩擦而一度暴跌。此后多數觀點認為,“估計不會把能相互重創的大豆作為博弈的工具”,行情有所恢復。不過,如果中美打起貿易戰,大豆行情將會出現波動。在美國產地,今年的大豆播種將從5月起正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