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
島內分尸案、兇殺案和槍殺案頻傳,但兇手卻沒有被處以死刑,再度喚醒廢除死刑議題。
引爆臺灣“廢死”議題的主要是兩大轟動全島的案件。一是臺北駭人聽聞的“華山分尸案”,嫌疑人具備不判死刑的“四大免死金牌”條件——“對不起”“有悔意”“愿抄經”和“兩公約”(指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二是“小燈泡”案,即2016年3月發生于臺北市內湖區的一宗隨機殺人事件,造成4歲女童“小燈泡”死亡,殺害“小燈泡”的兇手日前二審被判無期,逃過死刑,且未來仍有假釋可能。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道,臺北市長柯文哲8日稱,當初漢高祖入關中與民“約法三章”,其中一條是“殺人者死”,死刑是中華文化根深蒂固的東西,要推翻很不容易。國民黨“立委”柯志恩質疑稱,“蔡總統多次聲稱‘廢死是普世價值,‘廢死是臺灣價值嗎?”針對近日日本對“奧姆真理教”成員麻原彰晃等7人執行死刑,“總統府秘書長”陳菊回應稱,現在的“法務部”不是不執行死刑,日本也經過二十幾年時間才執行死刑的,“因為生命只有一次”。
臺灣“廢死”討論始于陳水扁時期,時任“法務部長”陳定南2001年公開宣示推動廢除死刑。國民黨2008年重新執政后,時任“法務部長”王清峰仍主張廢除死刑,并公開表示“任內絕對不會批準”,后被迫辭職,繼任“部長”2010年4月重啟死刑執行。2016年,時任“法務部長”羅瑩雪在卸任前9天,批準對捷運殺人犯鄭捷的死刑,之后再未執行死刑?!胺▌詹俊苯y計顯示,2000年至2013年三審定讞判死刑者共95人,但在2014年、2016年及2017年都僅為1人,2015年掛零。有民眾批評稱,果真像殺害學童的兇手嗆聲的那樣:“現在臺灣殺一兩個人也不會判死刑?!?/p>
《DailyView網絡溫度計》分析顯示,目前島內支持死刑的民意依舊占多數,排在前3位的原因有“殺人償命”“死刑具有嚇阻犯罪作用”以及“不該浪費納稅人的錢養死刑犯”,其他還包括“重大犯罪者再犯率高”“對被害者家屬是一種交代”等。而支持廢除死刑的主要理由有:“死刑違反人權”“死刑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死刑違反兩公約”“誤判、冤獄不可逆”“死刑無法真正遏止犯罪的發生”等。臺當局被迫退出聯合國前,已在兩公約上簽字。2009年,臺“立法院”三讀通過了兩公約。
有臺媒評論稱,民進黨主張將廢除死刑列入黨綱,認為“廢死”是普世價值,代表所謂“轉型正義”。但高達八成贊成死刑的民眾,只希望當局能有效保障他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及免于恐懼的自由,讓子女平安長大,這才是人民真正最在乎的“轉型正義”?!?/p>
環球時報2018-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