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國

72年前,世界上出現了一個新事物,被稱為“自原子彈以來最偉大的發明”,這就是比基尼。70多年來,比基尼不僅經歷了被封殺到引領時尚潮流,同時也書寫了一部勵志的女性權益捍衛史。
1946年7月1日上午,一架美軍轟炸機飛到位于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一座名為“比基尼”的小島上空,投下了一枚原子彈。烈焰四射,強光輻射席卷全島。“美軍在和平時期的首次核爆試驗”,一時間這個新聞占據了全球各大媒體的頭條,比基尼島聲名大噪。這起試驗在4天之后產生了更大的影響——法國一位叫路易斯·里爾德的設計師以此為靈感,發明了一件以“比基尼”為名的泳衣,這款由三塊布和四條帶子組成的泳裝產生了不亞于原子彈爆炸般的效應,改變了世界時尚潮流。
其實,女性專用、由上下兩件內衣組成的比基尼早在公元前1400多年就已經出現,這在希臘墓穴或者當時的壁畫中就能發現。1890年歐洲喜歡游泳的貴婦們經常會穿類似比基尼的泳裝,布料很少,并且露出大腿部位。
法國人路易斯·里爾德本來是一名汽車工程師,他注意到海邊的女士們經常卷起泳衣,以便露得更多、曬得更黑一些。1940年,他接手了家里的女士內衣生意。此時正值二戰,為了節約成本,里爾德于是設計出布料極少的“比基尼”。然而,在當時的社會風氣下,巴黎沒有一個時裝模特愿意為里爾德穿上比基尼。在比基尼出現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西方國家的女性必須把自己“裹成粽子”才能享受戲水的樂趣。比如20世紀20年代,美國一項公共管理措施規定,女性的泳衣長度不得短于膝蓋以上6英寸。但是二戰以來,受戰爭配給制的影響,美國政府命令生產商盡量減少紡織品的使用,這使得女士泳衣越來越短。后來,無計可施的里爾德只好找來了一名年輕舞女。1946年,這位名叫謝琳娜·貝爾納蒂尼的舞女穿著一件印有報紙圖案的比基尼來到了巴黎媒體的面前,她手持一個火柴盒告訴全世界:“這件泳衣小到能夠塞進火柴盒里”(如圖)。謝琳娜一下子火了,據說有超過5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男士向她求婚。
但很快,比基尼就遭到歐洲各國不約而同的封殺。1951年倫敦第一屆世界小姐大賽,參加選美的姑娘們被禁止穿比基尼。意大利和西班牙以有傷風化為由,禁止女性穿著比基尼出現在海灘等公共場所,身穿比基尼的女人甚至會被警察開罰單。在德國,如果哪個姑娘敢暴露自己的身體,那么代價就是做一周的社工。
在整個40年代,比基尼只屬于一小撮新潮大膽的法國人,直到1952年法國女演員碧姬·巴鐸主演的電影《穿比基尼的姑娘》在法國上映,加上一首《黃色圓點花紋小小的比基尼》的歌曲推波助瀾,比基尼才得以抬頭。
比基尼的流行與20世紀60年代演藝明星的曝光密不可分。1962年瑞士演員烏蘇拉·安德絲在007系列電影《諾博士》中,身著自制白色比基尼從加勒比海湛藍海水中出水芙蓉的場面,成了比基尼歷史的經典畫面。此后,許多著名女影星開始身穿比基尼露面。1964年,《時代》的姊妹雜志《傳奇體育》第一次以身穿比基尼泳裝的美女照片當封面。
英國男性雜志《Nuts》編輯多米尼克·史密斯評論稱:“在數年的戰爭創傷后,人類需要一些東西帶來新的和平和快樂,這就是比基尼。它的形狀和功能再一次讓人相信,比基尼是20世紀最偉大、最令人快樂的發明。”也有人說:“比基尼告訴我們,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就是自由。”▲
環球時報2018-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