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王安石《字說》云:“松為百木之長,猶公也,故字從公”,可見自古以來,“松”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歌詠詩賦,喻世明志,暢懷抒情。《明月松間照——中國古代繪畫中的“松”》是松美術館的第二個大展。沒有比在以“松”命名的美術館,做這樣一個情境交融的特展更合適的了。以“松”為專題的古代繪畫展,或許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46件作品,囊括了宋、元、明、清不同歷史時期的風格類型,其中不乏名家之作,亦有不為人熟知的隱逸高手之作,史海鉤沉,吉光片羽。這些作品際會于“松”,通過對“松”的不同視角以及不同表述,反映出中國人對“松文化”的特殊情感,以及它在歷史畫卷中的超然地位。

在松美術館柯臂當舞的現實松林中,回望壁上丹青松影,虛實相間,古今對視。本期,且看《明月松間照——中國古代繪畫中的松》展覽策劃徐累、學術總監顏明,展覽統籌華誼藝術副總裁王端如何在“明月松間照”中“三人行”。
P:首先想問一下徐累老師,你策劃這次古代書畫展覽,是以什么樣的精神主題和線索來貫穿整個展覽呢?
徐累:通常藝術史的敘述都著眼于主流,諸如元四家、明四家等等,其實還有很多旁支,從那些不太被重視的畫家那里,其實可以長出別樣的枝椏。作為一個畫家,應該與其它藝術史的研究者有一些不同的觀點,對我來說,那是非常鮮活的歷史,腦海中有一個不同的線路圖,是圖像的歷史。我不僅關注正統的大家,也特別留意藝術史上被忽視的隱藏高手,因為他們同樣出色,就顯得格外有趣,也有啟發性。我喜歡古畫的理由,很多是因為這個。從傳統書畫中找到古代的現代性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致力于現代的古意。這兩條平行線都是支撐點,包括東方傳統文化、西方藝術、當代性的要求,其實不分彼此,我們需要更加豐富的資源。如果我們把眼界放大,就能發現古代藝術史中的新視角。
最初我向王中軍先生建議,做一個“松”為主題的展覽,是因為我一直認為,一個有特點的展覽,應該是為這個美術館量身定制的,主題與展覽空間無縫對接,甚至是唯一性的。松美術館是一個顏值很高的美術館,“松”已經成為松美術館的主打,現場已經有199棵松樹,很有古意,第一個展覽是“從梵高到中國當代藝術”,屬于現當代藝術的范疇,第二個展覽的氣質格調應該有反差,能夠反映出松美術館的學術寬度,所以我說這個展覽,就是松美術館的第200棵松。
顏明:中國的文人都很喜歡松并會不自覺的追求“松”的品行。“松”代表著堅韌、堅貞、長壽、高潔,這些都是我們賦予“松”的意義。王維有一首耳熟能詳的詩“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梢哉f,中國古代的文人把松樹作為繪畫的主題,就是砂盲朝開始的。
P:宋代有一種題材比較流行——“松間問道”,是跟當時一些儒學發展有關系嗎?
徐累:松大規模進入繪畫是從北宋開始,比如李唐的《萬壑松風圖》,李成(傳)的《寒林騎驢圖》,還包括劉松年的《西園雅集圖》,董源、巨然,還有馬遠等等,松樹成為繪畫中的要素,無論是全景還是單獨,都非常非常豐富。“松下問道”這個命題,某種程度與中國隱士觀存在關聯。不論哪個朝代都有世外高人,他們遠離世俗的渾濁。松樹代表這些隱逸高人所追求的一種氣節,用松來表達自己不同流合污。所以,我們在畫中所看到的松下高士,某種程度有隱居之意,將松樹與高士聯系起來,正是借物言志來表達內心的精神追求。
P:松美術館怎么想到做這樣一個中國古代繪畫作品主題展?
王端:剛才徐累老師談到,松第二個展覽與第一個展覽的差異。松美術館作為一個“藝術容器”,在展覽方面不拘泥于某種格調、特定類型或單一形式。藝術類型和藝術語言是豐富多樣且十分復雜的,所以我們希望為大眾呈現一個包容且豐富的“松”。在松美術館做這樣一個情景交融、以“松”為主題的展覽,就是希望可以讓更多的觀眾欣賞到中國傳統繪畫的美感與精髓,希望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并欣賞中國古代藝術。
顏明:王中軍先生一直以來非常有藝術情懷,從這個展覽我們不難看出,他內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作為一名藝術家,他不僅喜歡當代藝術,同時也深愛中國傳統藝術。從松美術館整體建筑布局,栽種在庭院里的199棵松,這些都體現著他內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情結。這個展覽是我第一次見到的完全以中國古代繪畫的“松”作為主題的展覽,展覽內容與所處環境完美地契合,這十分難得,可以說這也是此次大展的一個與眾不同的亮點。
清 錢杜 天池石壁
徐累:在這次展覽的構想上,從宋到清,從院體到文人畫,不同的流派,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年代,順理成章。這些繪畫誕生的人文環境,我們也想有一定的呼應,所以做了一個單元,用文房器物來佐證,當然,都與松有關。器物有較強的物質感,仿佛能看到文人創作時的環境,格物致知,物還在,精神性還在,卻已經物是人非,睹物思人,別有一種感受。這樣一來,現場的松樹和繪畫、器物、盆景,形成了十分有趣的對應關系,同時還有古代詩歌,文和畫之間也形成新的關系。能把所有的關系都激活,時間與空間、現實與幻覺、物質與精神,就產生互動,觀眾會舉一反三,同一個“松”的世界,同一個夢想。
P:我看到在籌備過程中,有很多美術館、藏家都把自己珍藏的佳作拿來與觀眾分享,在準備過程中有沒有難忘的故事分享給大家?
顏明:我覺得松美術館這個展覽,在徐累老師和美術館工作人員的全力努力下,做得很成功。雖然時間很短,但是展品的質量很高,很多作品都達到了國家級博物館級別。這次展覽選了一些中國美術史上重要流派的代表作,比如清“四王”有關“松”題材的代表作,比如姚宋、蕭云從等代表作。這里我想和大家提一幅畫作,蔡含的《古松獻壽》,雖然這幅畫在畫史上不是赫赫有名的作品,但卻是精品、絕品,觀眾如果有意可以查一下這幅畫背后的故事。另外,還有禹之鼎的《禪悅圖》,這是他為清代文壇大儒王士稹所畫的肖像,除了畫面之妙外,錢名世題跋也值得我們關注,我推薦大家好好欣賞,喜歡的朋友可以額外查閱一下錢名世的介紹。通過松美術館此次展覽,會發現作品背后很多的歷史信息和意想不到的發現,這些都非常難得。
徐累:這個展覽很有挑戰性,首先是時間的緊迫,要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征集作品,還要符合展覽結構的要求,既照顧到題材,又有藝術史和觀眾接受程度的最大公約數。展覽籌備過程遇到非常多的困難,好在有一個非常努力的團隊,有專家支持,尤其是一些機構和資深收藏家無私的幫助,最后才有了這么接近完美的展覽。剛才顏老師講到的蔡含是一位女畫家,她畫松在當時是非常有名的,她的“松”挺勁而凝練,很難得。
清陸遠 臨泉高士圖
南宋 佚名 高士臨眺圖
P:我在資料上有看過未來系列展的開篇,所以說未來以“松”展覽出發,美術館方面會有什么樣的期望?
王端:關于這部分,我們在緊鑼密鼓的籌劃中。通過這次展覽,首先會有各類的活動推出,不管是美育活動,或者是跟展覽相關的其他類型活動,都相繼呈現以讓大眾更好的了解此次展覽的主題和意境。至于將來會不會再做跟松有關的其他類型展覽,我們確實也在籌劃當中,敬請期待!
P:這次展覽的重頭戲是什么?
顏明:這展覽的一個特別亮點是明代宮廷畫。展覽中有幾幅重量級的明代宮廷畫作,包括商喜、吳偉、黃希古等。此外還有一件佚名作品——明宣宗皇帝《四季賞玩圖》。目前明代皇帝賞玩圖這一題材的畫作供發現四幅,在尺寸、用筆及內容方面都很類似,很可能是出自同一批明代宮廷畫家之手。之前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明憲宗元宵行樂圖》,曾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這幅作品也是國家博物館的鎮寶之一。另外一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名為《明宣宗行樂圖》。與這兩幅作品類似的,在松美術館展出的《四季賞玩圖》,曾經在大英博物館展出過一次,此次臺灣收藏家也是千里迢迢護送這幅作品來到松美術館,這幅畫里四季中各種姿態的松,難得一見。
徐累:在布展的時候,這位藏家也是親自到場,親自參與展陳,在展開畫作時,也是父子兩人小心地把畫作置于展示柜中,徐徐展開。這位藏家在沒有來到松美術館之前心存顧慮,但看到“松”的品質和整體氛圍后,十分放心。
王端:其實我感覺藏家對我們要求高,對展品的展示環境、空間提出要求,完全是因為內心深處對畫作的愛,希望畫作得到妥善保護以把作品傳承下去。有藏家表示自己不是真正的擁有者,只是暫時保管,這種精神特別讓我們感動。
P:展覽分成三個章節:松下問、松間游、松上壽當你看到一幅作品時,怎么樣確認作品分類到哪個主題?
徐累:“松下問”更多體現的是置于深山當中求仙問道的情境。這一部分這基本反映的是高士、高人的文人生活。在六月份展出過一幅南宋的《漢宮秋圖》,畫中漢武帝獨坐在那兒,仰觀松樹,這就是很生動的情景重現,我們將此類歸為“松下問”。
“松間游”則可能是一個普通的、喜歡游山觀水的人,置身于名山大川之中看世界,是“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的那種感覺。在這個章節中,松樹是置于一個全景之中,不是人與松樹的單獨相處,是匯同大山、大水。在此部分,中國人自然觀得到很好的呈現,是對“萬壑松風”的一種絕佳體驗。
“松上壽”講“松”與宮廷的關系,主要體現松樹象征性的品格。在展廳里我們放了一首雍正的五言絕句,同時還展示了乾隆的畫,還有幾幅宮廷畫家的佳作,用這樣的方式形成一種圍繞宮廷的獨特氛圍。
松從“公”,在倫理上為植物之首,這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風范所在,所以對它的歌頌和贊美,與“君子比德”緊密相連,也就是說,“松”是人格的象征。我們從展覽中的作品,可以解讀出內容上高潔、不凋、堅貞的品行,無論是帝王、文人、畫師,對“松”的認知完全一致,不僅有美學的高度,而且有人生的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