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中 高華亭
【摘要】由于互聯網交流便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動、傳播迅速,高校網絡輿情的復雜性、敏感性、微妙性已經越來越強。如果管理不力,往往會給社會輿論安全乃至國家的穩定、和諧帶來極其消極的影響。由此,必須積極探究高校網絡輿情的成因及其主要特征,明確影響高校網絡輿情安全的目標、要素、布局結構和動態變化規律,科學構建高校網絡輿情安全指標體系。
【關鍵詞】高校網絡輿情成因主要特征安全指標體系一、高校網絡輿情的成因及其主要特征
探究高校網絡輿情的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這么三點:一是突發、偶發事件的激化。人們由于獵奇心理,極易關注這類事件,進而形成討論。影響高校網絡輿情的突發、偶發事件,包括社會和校園突發、偶發事件,這些事件具有極強的時間性、震撼性、負面性和不可預料性,能夠迅速成為網上熱點。二是國際、國內熱點問題的觸發。具有重要影響意義的國際問題、國家與社會發展的重大經濟政策問題、社會治安問題、腐敗問題等是觸發高校網絡輿情的又一導火索,這類事件中尤其以中日關系和臺灣問題為甚。三是與師生利益休戚相關的事情。學校內部改革政策、分房、文憑問題、收費、就業、入黨、評獎評優等都很容易形成網絡輿情。后勤、宿管、網絡、教學服務設施等,也常常是網上投訴、批評、民意聚焦的熱點內容。
高校網絡輿情一般具有直接性、突發性、偏差性和破壞性等特點。一是直接性。通過BBS(網絡論壇)、網上新聞點評和博客網站等途徑,網民可以立即發表意見,下情直接上達,民意表達更加暢通。二是突發性。由于借助網絡平臺傳播信息簡單直接且身份隱蔽,網民能夠快速、大膽地發表意見,呼喚聲援,因此網絡輿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而且事先沒有征兆。那么多人上網,一個熱點事件加上一種情緒化的意見,一瞬間就能形成星火燎原之勢。三是偏差性。由于發言者身份隱蔽,并且缺少規則限制和有效監督,網絡自然成為一些網民發泄情緒的空間。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挫折,對社會問題片面認識等等,都會利用網絡得以宣泄。因此在網絡上更容易出現庸俗、灰色的言論。四是破壞性。公眾輿情熱點一般都緊扣社會重大事件,或是與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很容易在短時間內引起群眾廣泛關注,進而成為影響社會發展乃至制約歷史進程的強大精神力量。網絡輿情危機往往會引發社會大眾與相關行政機構以及執法部門在觀點甚至行動上的劇烈沖突。所謂對輿情加強管控,就是要使輿論不轉化為輿情,或者轉化為良性輿情。
二、高校網絡輿情安全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
構建高校網絡輿情安全評估指標體系,首先,必須明確影響高校網絡輿情安全的目標、要素、布局結構和動態變化規律。其次,是要對高校網絡輿情安全評估指標體系研究現狀及研究思路進行探討,初選出高校網絡輿情安全評估的警源指標和警兆指標,并設計調查問卷,篩選出高校網絡輿情安全評估指標;基于AHP和調查法,對篩選出指標進行權重計算,指標與權重值對應,構建出高校網絡輿情安全評估指標體系。
高校網絡輿情安全的目標可以歸結為三類:第一類是高校的學生群體;第二類是高校的教師群體;第三類是高校的相關管理者,尤其是當地政府領導、高校核心領導層和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相關管理者對搞好高校網絡輿情安全指標體系的構建意義重大。
影響高校網絡輿情安全的要素很多,一般歸結為六個“點”:一是網絡輿情中心點,即當前的重點工作與經濟工作;二是網絡輿情焦點,即與群眾(尤其是弱勢群體)相關的特殊事件;三是網絡輿情集中點,即國家重大事件和社會突發事件;四是網絡輿情熱點,即國家重大政策調整及其產生的社會影響;五是網絡輿情興奮點,即一些負面小道消息與流言的滲透;六是網絡輿情波動點,即政府態度乃至媒體發聲與社會民眾(包括高校學生)預期之間的落差。
網絡輿情形成和傳播的渠道主要有新聞、論壇和博客等。這三大渠道還可以細分為六類,即政府新聞網站、新聞媒體網站、大型商業門戶網站、代表性地方網站、論壇\\BBS與個人網絡日記。這些渠道與影響高校網絡輿情安全的要素融合形成網絡輿情安全的布局結構。
高校網絡輿情安全的動態變化則可分為四個階段,即網絡輿情萌芽、形成與擴散、已發網絡媒體并帶動主流媒體聚焦、危機爆發四個階段。
只有科學構建高校網絡輿情安全評估指標體系,為網絡輿情分析及預警技術與應用系統的實現和應用提供了一個系統化、整體性的基礎性平臺,才能及時發現不良輿情信息,并迅速做出預警,防患于未然。
參考文獻:
[1]鄧尚民,董亞倩.基于AHP盼高校網絡輿情安全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研究.情報雜志,2012,(8).
[2]戴媛,郝曉偉,郭巖,余智華.我國網絡輿情安全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信息網絡安全,2010,(04).
基金項目:山東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網絡公共事件生成與處理機制的實證研究”(2013RKB01207);山東省統計局統計科研項目“高校網絡輿情安全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研究”(KT13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