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曙光
(興安盟扎賚特旗蒙醫醫院,內蒙古 扎賚特 137600)
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癥性病變,在胃病中發病率最高,約占胃病患者的80%~90%,并有逐年上升的趨勢[1]。據文獻研究,該病的發生與不良飲食習慣、膽汁反流、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酸過多、營養不良、免疫失衡、遺傳等多種因素有關。臨床主要表現為上腹部飽脹、無規律的隱痛、喛氣頻作、嘔吐、體虛神萎、得熱則舒、遇寒加重等[2]。由于該病病因復雜,病程漫長,如不及時治療易遷延反復發作,給患者帶來很大的身心健康的影響。目前西醫治療主要以抑制胃酸,胃黏膜保護劑,抗幽門螺桿菌等治療,雖可以緩解臨床癥狀,但有很多的副作用,長期使用療效差,病情容易反跳。蒙藥治療慢性胃炎療效顯著,復發率低,副作用小等優點。
1.1一般資料將符合納入研究標準的60例慢性胃炎患者,按照就診的前后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蒙藥組)和對照組(西藥組)兩組。治療組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26~57歲之間;病程5個月~13年,平均(10.2±5.6)年。對照組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21~55歲之間;病程8個月~16年,平均(10.3±5.5)年。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長短,以及病情輕重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中制定的療效標準[4]。①上腹部不適,胃脘部疼痛,常伴有痞悶或脹滿,噯氣,泛酸,惡心嘔吐等癥狀;②胃鏡檢查提示:胃黏膜粗糙不平,充血水腫,黏膜血管暴露,黏膜下出血點;③病理活檢提示:可見胃部,十二腸黏膜炎癥病理改變;④排除消化性潰瘍以及其他胃部病變者。
1.3治療方法
1.3.1治療組使用蒙藥制劑,早:查干烏日勒、15粒(約3克)/次,1次/日,早飯后服用;午:狀西-21、15粒/次,每日1次午飯后服用;晚:伊赫哈日-12,3g/次,1次/日,晚飯后口服。
1.3.2對照組口服西藥奧美拉唑腸溶膠囊1次20mg, 每日2次,早晚各服1次;胃必治(復方鋁酸鉍片)1片/次,飯后嚼碎服用,3次/d。兩組療程均為3周,療程結束后分析兩組的臨床療效。
1.4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中制定的療效標準[4],①治愈:臨床癥狀消失,經胃鏡復查胃黏膜病變恢復正常;②顯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經胃鏡復查胃黏膜炎癥病灶顯著好轉;③有效:臨床癥狀減輕;經胃鏡復查胃黏膜炎癥病灶范圍改善;④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經胃鏡檢查示無變化。
1.5統計學分析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分析,P<0.05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3.3%,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慢性胃炎為臨床消化系統常見病,多發病,由各種病因共同引發,具有病程長,纏綿難愈,癥狀持續或反復發作的特點。慢性胃炎屬蒙醫“胃虛”病范疇,與生活不規律,情緒失調、過饑過飽,過食生冷而不易消化之物、脾胃虛弱等原因有關[5]。
現代醫學治療慢性胃炎主要采取根除幽門螺旋桿菌,保護胃腸黏膜為治療原則,能夠得到一定的臨床療效,但極易復發,且長期使用西藥治療會出現腹瀉、腹痛、便秘、惡心或嘔吐等副作用[6]。蒙醫治療慢性胃炎以恢復三根七素之平衡失調、祛巴達干、助消化、調胃火為治療原則,依據上述蒙醫理論,我們應用以上蒙藥治療慢性胃炎,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蒙藥查干烏日勒具有祛寒消食之功能,主治胃積寒邪,脘腹疼痛,消化不良,痞塊,消除胃巴達干等病癥。狀西-21具有抑制胃酸分泌,止吐,止痛之功能,主治除寒熱交加胃病,肝胃氣滯,痞悶不舒,惡心嘔吐,噯氣,反酸,消化不良等癥。伊赫哈日-12具有清肝利膽,助消化之功能,主治胃灼痛,胃脹滿,消化不良,嘔吐等病癥。阿木日-6味散主治食積不化,消化不良,脘腹脹滿,大便秘結,胃腸痙攣等癥。臨床實踐證實,蒙藥治療該病具有獨特優勢,蒙藥多為各種純天然植物藥物混合使用,從而藥物的作用靶點較多,因此更能有效的治療該疾病。獨到的蒙藥驗方制劑可直達胃部病灶、驅除病根,蒙藥含有的純天然成分可修復損傷的胃黏膜病變,消除胃病遷延不愈,反復發作的根源,且不會產生抗藥性,藥物依賴性和毒副作用等缺點,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