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鴻 宇
(山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3)
我國是人口老齡化國家,2018年初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超過2.4億,占總人口的17.3%,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口過2億的國家。對老年人的照料既是一個家庭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
老年人照料設施建筑的發展與國家養老政策的推進是相輔相成的。我國建立的養老服務體系可以概括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以社區服務為依托、以機構養老為支撐”。機構養老是養老服務體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老年人照料設施建筑即為老年人提供集中照料服務的公共建筑。
老年人照料設施建筑包含老年人全日照料設施和老年人日間照料設施兩類。老年人全日照料設施常見的有老人院、養老院、福利院、敬老院、養護院等。老年人日間照料設施則有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托老所、養老機構的日間照料部門等。隨著養老產業的多元化發展,相信還會有新的類型出現。
我國的養老產業發展尚處于起步摸索階段,還未形成完整健全的產業鏈與產品類型標準體系,在策劃定位、規劃設計、工程建設、運營管理等方面還不完善。隨著國家養老政策力度的加大,各大城市將迎來老年人照料設施產品市場化建設的高峰。
老年人適應新事物新環境比較慢,通常老人希望繼續居住在自己曾長期生活過的地方,這樣能經常的接觸家人、老友,既有歸宿感又避免老人孤獨感的產生。老年人照料設施建筑回歸社區是社會發展的趨勢,特別是一些建成時間比較久的居民區對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的需求將更加凸顯。
老年人照料設施類型將根據需求進一步細分,項目建設將從“求量”到“重質”轉變。養老產品提供途徑和產品種類將多元化。在各類住宅區,可以利用現有的建筑來改建為老年人照料設施建筑,也可以在合適地段新建。在城市郊區可以集中建設福利院、養老院等老年人照料設施建筑。目前醫養結合的模式成為各方積極嘗試的模式,常見的運營模式有以下幾種:
1)內設模式,即在現有醫療機構、養老機構的基礎上,補充相應的養老或醫療內設機構。
2)合作模式,即以養老機構為主,醫療機構以派駐養老機構醫療團隊或在醫院開辟綠色通道及專供老年病房等方式開展醫療服務,避免老人在看病和養老上來回奔波。
3)社區養老模式,即醫療機構與社區養老中心合作,按照分級診療模式為社區老人提供綜合、連續、便捷、便宜的醫療服務和健康管理。
4)新設機構模式,即地產商針對老人而開發的養老社區或老年公寓,同時配備專業的康復醫院或醫療團隊,在提供基本養老服務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需求提供專業的醫療服務。
老年人照料設施建筑投資主體、服務類型也日趨多元化,投資主體逐漸從以政府投資為主過渡到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狀態,服務類型從單一的福利保障型轉變為多樣的保障型、經濟型、享受型等類型。
老年人照料設施建筑作為公共建筑有護理人員和老人兩類主要的使用人群,對于老人來講建筑是他們的住所,而對于護理人員來講建筑是其長期工作的場所。
老年人大致有兩種分類方法,可分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護老人;也可分為:自理老人、失能老人、失智老人。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稱為“失能老人”,按照國際通行標準分析,吃飯、穿衣、上下床、如廁、室內走動、洗澡6項指標,一到兩項“做不了”的,定義為“輕度失能”,三到四項做不了的定義為“中度失能”,五到六項做不了的定義為“重度失能”。不同類型的老人護理需求、行為活動各不相同,除了上面提到的六項基本需求外還包括:娛樂交流、健身康復、醫療急救、工作學習、親情關愛、禮拜禱告、外出購物等。依托社區的老年人照料設施建筑很多服務可以依靠社會解決。郊區興建的老年人照料設施建筑需要充分考慮這些需求,使老年人在郊區享受優美環境和新鮮空氣的同時享受到便捷周到的各項服務。
護理人員也是老年人照料設施建筑主要的使用人群,其需求不應該被忽視。護理人員的工作內容包括:打掃老人房間,常規巡視,協助老年人完成吃飯、穿衣、上下床、如廁、室內走動、洗澡等行為,與老人交流溝通安撫情緒。其基本需求包括:值班休息、更衣洗浴、通勤交通、餐飲、會議辦公等。
合理的護理單元設計能減少老人問題行為的發生,降低護理人員的工作強度,增加老年人和護理人員的幸福感。
老年人照料設施建筑總平面應根據建筑的不同類型合理布局,注意功能分區、動靜分區。同時老年人居室和公共起居廳應具有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風條件,并滿足相應的日照規范要求。注意老年人活動場地宜布置在冬季向陽、夏季遮蔭處。機動車道路宜布置在外圍,避免穿越老年人經常活動的區域。
老年人照料設施建筑主要使用人群是老人,其次是護理人員,在設計時必須考慮這兩類人群的需求。老年人居室要向陽。平面布置應在滿足護理工作使用需求的基礎上注意功能分區,使老人和護理人員既分區明確又聯系方便。在走廊設計時,注意縮短護理人員巡視距離,降低其工作強度,同時增加走廊空間的變化,方便老年人室內休閑散步。有條件時宜將老年人居室建筑、餐廳、文娛活動建筑用連廊連接,創造老年人室內散步的條件。
老年人照料設施建筑要重視無障礙和適老性設計,應注意輪椅的可達性,如:建筑出入口設計為平坡入口或設置殘疾人坡道;要設置無障礙電梯;走廊要設置扶手;房門凈寬大于900方便輪椅進出,房門左側留出400的空間方便坐輪椅者開門;注意輪椅的回轉空間是否滿足最小尺寸要求;注意細節設計方便坐輪椅者使用坐便、面臺、浴室。同時要注意室外道路的無障礙設施與城市及室內無障礙設施的緊密聯系。
老年人照料設施建筑要有家的歸屬感,避免將室內環境設計的像醫院,同時要注意室內設計的安全性。老年人怕孤寂卻又喜歡安靜,室內設計要注意創造老年人交往空間,同時也應注意老年人居室的私密性。室內設計要注意多樣性與識別性,避免千篇一律,防止老年人迷路。地面材料要防滑,避免使用有立體感花紋的地面材料,防止老年人產生視覺上的錯覺。
老年人照料設施建筑的室外設施應注意無障礙設計,室外空間環境應滿足老年人室外活動的需要,如:老年人室外休閑散步、健身娛樂、日光浴等。同時注意室外環境的綠化、美化,讓老年人在宜人的環境中享受室外活動的樂趣。
某縣級市綜合福利中心養護院,位于城市郊區,背山面水環境優美,是在城市郊區集中建設養老院的典型案例。建筑群由綜合樓和六棟公寓樓組成,總建筑面積2.1萬余平方米,建筑通過連廊連接起來,為老年人室內散步創造條件。建筑群中布置養護單元、老年活動中心、餐廳廚房、辦公、康復中心、地下停車等功能單元,見圖1。

建筑造型結合當地民居的建筑風格,色彩安靜溫馨,室外環境優美,開敞與圍合空間相結合,庭院內布置不同的室外活動內容。完善的功能組織與優美的郊區環境為老年人提供了高質量的服務與環境空間。
2018年3月30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2018第35號公告,公布了GB 50016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的調整內容。這次調整放寬了老年人照料設施建筑的建設層數,并相應強化了消防措施的規定。一、二級耐火等級老年人照料設施建筑可以建設高層建筑,最高可以建54 m。老年人照料設施建筑的活動用房可以有條件建設在地下、半地下室。在城市用地緊張和老年人照料設施建筑大量性需求的背景下,規范調整使老年人照料設施建筑的建設更加具有經濟性和實施性,必將推動城市老年人照料設施建筑的快速、多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