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毅
(山西省交通建設工程監理有限責任公司,山西 太原 030012)
陳馬路北起順密路,南止順平路,全長11.3 km,道路等級為二級公路,行政等級為縣道(X204),設計時速60 km/h,路基寬度為14 m,路面寬度為12 m。本次大修分為三段,第一段起點為順密路樁號K0+000,終點樁號K1+200,第二段起點為K2+300,終點樁號K2+860,第三段起點為K3+860,終點至順平路樁號K11+300,本次大修長度為9.2 km。本次大修主要施工內容為銑刨舊路、病害處理、加鋪路面結構,完善排水設施及附屬工程等。
伴隨陳馬路大修進行施工的市政管線包括天然氣、自來水。兩條隨路管線均在道路中線左側,施工涉及管線明開槽與拉管兩種施工方法,昌金路以北主要以拉管為主,昌金路以南主要以明開槽為主。昌金路至白馬路長度約4.5 km,大部分雙管同溝開槽,局部有單管開槽情況。白馬路以南2.1 km為自來水單獨開槽施工。本次試驗段選擇拉管坑位置3處。
重型夯實工藝采用的主要設備為高速液壓夯實機(HC36型),額定沖擊能量36 kJ;錘體質量3 t;錘體行程200 mm~1 200 mm;夯板直徑1 m;錘擊頻率30 min-1~80 min-1。錘擊頻率共分為低、中、高三檔:低檔為高頻低振幅,高檔為低頻高振幅,中檔介于二者之間,路床范圍內全部采用高檔進行夯實作業。其工作原理是在不破壞既有路基整體性結構的前提下,進一步壓縮土體的同時,通過對路基進行整體化夯實處理,提高土體的密實度和均勻度,從而提高路基承載能力和穩定性。
1)工作面準備:夯實作業計劃準備工作面3處拉管坑,分成3個試驗段,每段工作面用高速液壓夯實機分別采用單點3錘、單點5錘、單點8錘進行夯實作業。
2)技術準備:進場后,先組織人員、機械對舊路面層、舊路基層進行銑刨回收,控制原路床土至設計高程。夯實作業前,先組織測量人員觀測原路床高程數據并記錄,留作與夯實后的路床高程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同時安排試驗人員對原路床壓實度、含水量情況進行檢測并記錄,具體檢測方案為:人工將原路床頂面向下挖開100 cm,每20 cm一層,共分5層,每層分別檢測原路床土的壓實度及含水量。對于不同的土質,應分別取樣送試驗室做擊實試驗。將原路床土各層實測壓實度、含水量情況記錄見表1。

表1 原路床土各層壓實度及含水量記錄表 %
3)機械、人員準備:高速液壓夯實機1臺,水車1臺、平地機1臺、壓路機1臺、壯工8人。
1)測量放線:首先由測量人員在原路床頂面按1 m方格進行放線,采用“一字型”布點,并采用“跳夯”形式(即:先夯1,3,6,8,9,11,再夯2,4,5,7,10,12)。夯點示意圖如圖1所示。

2)高速液壓夯實機就位,使錘體對準夯點位置。
3)強夯液壓缸將錘體提升至設定高度后快速反向加力,錘體在重力和液壓缸推力的共同作用下加速下落;錘體落下后通過錘墊擊打下錘體與夯板的組件,驅動預壓在地面的夯板壓實土體。
4)重復步驟3),按設定的夯實次數完成該點夯實。
5)重復步驟2)~步驟4),分別全斷面完成3個工作面的夯實作業。
6)對試驗路段東半幅表層15 cm素土重新拌合、整平、碾壓;西半幅表層15 cm摻灰6%后重新拌合、整平、碾壓。
7)夯實注意事項:
重型夯實作業前,應查明場地范圍內的地下構造物和各種地下管線(尤其是通訊電纜)的位置及標高,在距離管線1 m~2 m范圍內需采用低檔進行夯實,以免管線因高檔夯實作業而造成破壞。
陳馬路隨路管線開槽工作面狹小及構筑物回填區域重型夯實工藝的實用性。
根據要求試驗段不小于200 m,其中正常碾壓段100 m,重型夯實段3處拉管坑。根據圖紙設計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回填100 cm水泥穩定土(含灰量10%)。碾壓段按4層施工,并確定松鋪系數;夯實段根據水泥穩定土的初凝時間、配套管線的覆土厚度及夯錘影響深度為1層施工,按松鋪系數確定回填厚度并初壓整平。
試驗段回填前,需對砂墊層整平后,進行水準布控并栓樁保護。
水準布控點需與密實度檢測點重疊,以便確定壓實厚度與密實度的相關性。
標準段:每層施工后進行壓實度檢查,頻率20 m/處,共10處;高程檢測待路床施工完畢后進行檢測,共10點。
非標準段:重型夯實作業完畢后,密實度逐層反挖進行壓實度檢查;作業面碾壓整平后進行水準檢測,頻率同上。
通過碾壓和夯實工藝在質量、成本、工效等方面對比,認為陳馬路大修回填中使用重夯可以滿足設計及規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