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文 政
(山西平陽路橋有限公司,山西 臨汾 041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良好發展,各行業均獲得了一定的發展。高速公路擴建工程、高速公路加寬工程,在規模、數量上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1]。和其他類型路基實行比較,軟基施工存在一定的挑戰性。故此,若沒有對新路路基、老路路基進行有效處理,不但會對路基整體安全、穩定構成不良影響,同時還會危及到行車情況。所以,高速公路軟土路基加寬擴建工程,需通過適宜的新路及老路路基銜接方法實行處理,以便推動工程獲得穩定的發展。
以瀘寧高速公路為例,這一公路的主線總長度為285.22 km,穿過了水網區域,沿線軟土地基的總長度為92.30 km。這一公路擴建,主要在路基兩側拼接加寬,經雙向四車道以對稱方式,擴寬(8個車道左右),每側均加寬了8 cm。軟土地基陸地拼接后,因拼接荷載所致沉降量增加,對老路來講呈“反盆形”分布。兩側拓寬所形成斷面垂線位置較大,此時發生新老路路肩、老路中間位置沉降情況,以及老路路基、路面拉裂情況的幾率較大。為降低沉降方面的差異,應將工程試驗段擴寬K0+000~K0+300。
靜壓管樁施工工藝操作流程:測量定位、樁基就位、檢查樁位、靜壓沉降、接樁,以及管樁質量檢驗等。
不同地區均完成的高速公路的建設工作,最為凸顯的為互通式立交高速公路。當前,高速公路會涉及到較多的交叉匝道。需保證老路、新路自身的安全基礎上對交叉匝道實行拓寬處理。實行拓寬操作后,嚴格觀察施工后是否存在沉降情況。再經軟基勘查明確軟基具體位置和情況,以此將路基沉降控制在具體的范圍。軟基通過長期運行,容易發生比較明顯的沉降現象[2]。故此,在擴建路基的過程,需排除施工工期因素、軟基因素的影響,選擇土工格柵加塑鋼、碎石墊層、混凝土管樁、預應力等進行有效處理,使得軟基更加堅固,滿足正常、持續行車通行要求,見圖1。

進到軟基擴建、軟基加寬操作前,需做好對地質資料、施工圖的核查、檢驗等工作。主要借助靜力對地基承載能力實行探測,保證土層的深度、軟基和沉降情況。必要時,應加強對所有數據的核查力度,旨在降低老路和新路路基間的沉降量。
增加樁長,加強設計企業和相關部門間的配合,確保實行連續壓樁操作。可在接樁的操作過程,合理使用焊接方法加以針對性處理。如果焊縫被填滿,需實行分層處理,以此保證焊縫的均勻性。與此同時,為減少接樁處理時間,可由若干名焊工同時實行焊接操作,將所有中線對齊,將偏差控制在5 mm以內。靜壓沉樁方法,應用于銜接新路和老路路基中,可維持100 t左右的靜力壓樁基承載力,在基底位置壓入靜壓樁。
開挖斷面時,將中心管莊寬度設定在80 cm左右,保證場地的平整度。分別將橫向樁基橫向距離、縱向距離設置為:2.5 m,3 m。提前做好管樁制作,并將管樁送至施工現場,送樁壓力應低于1.2倍。若想保證高程滿足具體要求,時間需控制在15 min,以2 mm/min的速度、45 cm插樁深度處理。確保監控垂直情況,因為這一因素會對樁機自身垂直狀況構成直接的影響,因此應予以重視。施工現場需布置50 cm碎石墊層,做好老路路堤、新路路堤的連接工作,保證排水機制的通暢。然后,加強對路堤路坡面的保護,及時做好路堤填筑施工。
高速公路運營時間大于3年,路基的穩定性、安全性會受到直接的影響。主要的原因:長期荷載作用下,路基自身可保持穩定。但是,如果發生沉降情況,就會導致老路路基發生沉降現象,這時無可避免縱向開裂風險。施工企業若想做好新路路基、老路路基的銜接工作,首先需實行開挖操作[3]。施工現場需合理設定臺階,將臺階高度設置在15 cm左右,各層臺階錯寬控制在1.2 cm。設定臺階不但能延伸路基接觸面,使得新路路基、老路路基保持緊密的聯系。同時,高速公路自身填方較高,可結合實際情況做好安全防護工作、現場排水方面的工作。一般情況下,新路路基、老路路基均容易發生裂縫現象,最為顯著的表現為縱向路基裂縫。為降低裂縫發生率,需確保路基的穩定,將土工格柵合理布置在上方樁帽部位,再將碎石墊層設置在中間部位。必要時,可在路床下側底部合理設置適宜層數的墊層。在間隔一段時間后,加強對新路路基、老路路基的監測,以便充分發揮壓路設備的作用,從根本上做好路基壓實工作。針對死角位置,可采用打夯設備完善壓實填筑施工。
施工的過程中,較多路段均需承載車輛,這對于交通會構成直接的影響。如果路段承載較大的行車量,就應及時落實(新路、老路)路面修補的工作。縱觀實際來看,橫斷高程,容易發生偏差情況,最嚴重的情況偏差在25 cm以上。以擴建設計角度出發,需合理調整橫斷高程,確保加寬路基位置的沉降量在正常的范圍內。最后,將混凝土罩面有效布置在路面上方位置。經全方位勘測,明確老路標高,為調整坡度數值提供有利參照。實際調整坡度的過程,應確保兩側接縫的寬度、路面排水情況。如果路段標高在3 cm以內,不需要實行橫斷面的調整工作。反之,實行拉坡相關處理工作即可。
新路路基、老路路基在沉降狀態上面相比,無明顯的差異性,主要表現均為:沉降狀態不穩定,一般在25 cm交接位置發生沉降的可能性較大。若使用大型填土壓路設備處理,處理裂縫的效果較差,還需考慮到較多因素,如:車輛振動、水泥收縮、其他影像因素等。施工過程中,施工企業為做好新、老路路基銜接工作,存在一定的挑戰性。故此,在銜接位置需布置沉降點,保證每月的沉降速度在3 mm以內。通過觀測結果能夠看出,一些頂面基層比較寬的裂縫,通過灌漿方式,對5 mm左右的裂縫進行處理,采用瀝青做好灌封處理工作,處理效果均比較理想。老路路面邊緣部位,易于出現疏松形狀路基現象,可將基層挖除并將其調整為穩定性較佳的混凝土、瀝青面層。然后,實行壓實、回填處理工作。施工企業需將玻纖土工格柵,設置在瀝青罩面層部位,做好應力、混凝土強度控制工作。
結合路面設計高程情況,將施工作為主要的參照。然后,根據工程具體狀況加以合理的調整。以安全、實用、經濟的角度出發,在建設企業、大橋管理位置、設計企業,對調整新路路面設計高程沒有異議條件下,調整設計高程。寬度加寬后,沉降可保持穩定,這時可實行全面瀝青混凝土罩面操作,確保達到設計高程的具體要求[4]。如果老路路面發生嚴重變形現象,并且新路路面標高、橫坡不能達到協調效果。這時,做好老路高程局部調整工作非常必要。全線路面標高、橫坡需調整到加寬要求后,能滿足重新罩面、沉降標準,以及調坡成型等工作。
高速公路軟土地基加寬擴建工程中,為做好新路、老路路基銜接處理工作,需結合工程具體情況,制定完善的處理措施,以便切實提高工程施工效率,以及行車效率、行車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