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子 杰
(中鐵十四局集團第一工程發展有限公司,山東 日照 276826)
新泰市濱湖新區榆山路橋橋長348 m,橋寬38.0 m。其中主橋上部結構為五跨連續的上承式拱橋,跨徑組合為28 m+42 m+50 m+42 m+28 m,總長190 m。主橋縱向主體結構由兩個曲桿梁和三個連續的拱圈組成,拱圈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板拱,曲桿梁采用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板式斷面;拱圈及曲桿梁上設置立柱,立柱為鋼筋混凝土墻式結構;立柱頂面設置30 cm厚的整體現澆橋面板。主橋P5,P6墩采用群樁基礎,P4,P7墩采用擴大基礎。拱橋立面布置圖見圖1。

考慮榆山路橋的景觀效果,主橋設計采用了五跨連續的上承式拱橋,中間三跨為混凝土連拱結構,兩側半拱(曲桿梁)為預應力構件,通過預應力在曲桿梁體內產生較大軸力,平衡中跨的水平推力,使其滿足受力要求。
P4,P7墩為平衡水平推力設計采用擴大基礎,基底設置為傾斜面,坑底面積為23.0 m×38.0 m,長方形布置,開挖深度在7.80 m~10.20 m,且處于以前的老河床上,開挖前要充分考慮降水防護方案,大體積混凝土的澆筑方案要考慮水化熱的影響,澆筑后養護方案。
上承式連拱拱橋結構新穎,要研究確定拱圈的施工方案;合龍段澆筑前后拱圈穩定性;拱圈立柱施工方案;支架拆除方案。拱橋施工工藝流程圖見圖2。

4.1.1基坑降水
P4,P7橋墩基坑地下水位豐富,開挖深度大,為有效降壓降水,建立獨立管井降水系統。基坑周邊布置降水井14眼,井徑0.25 m,井間距為12 m左右,井深15 m。
4.1.2基坑開挖防護
根據地質勘察報告資料,地層自上而下為:①層雜填土0.5 m;②層粗砂5.5 m~5.7 m;③層全風化花崗巖0.40 m~1.40 m;④層強風化花崗巖0.30 m~10.0 m;⑤中風化花崗巖;⑥微風化花崗巖。根據《公路橋梁施工技術規范》基坑坑壁坡度[1],基坑開挖分區分段防護,“橫挖法”施工,每層開挖深度不大于3 m,每3 m設置一個1 m寬的平臺,如此交替進行,直至基坑開挖完畢。
4.1.3擴大基礎混凝土澆筑
榆山路橋P4,P7擴大基礎C30混凝土方量分別為7 866 m3,6 292 m3。大體積混凝土容易產生裂縫,從原材料的選擇,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的設計,澆筑方案的選擇等方面考慮,確定P4擴大基礎分四次澆筑,P7擴大基礎分三次澆筑,每層大約2 000 m3。
澆筑完成后立即對混凝土采取蓄水保溫。蓄水保溫時,混凝土內部的最高溫度不宜高于75 ℃,養護溫度與混凝土表面溫度的差值不大于15 ℃,根據埋設的測溫管測設的溫度,混凝土內部最高溫度47 ℃,養護溫度與混凝土表面溫度的差值12 ℃,兩個指標均在范圍內[1]。
4.2.1跨平陽河處2號拱圈地基處理
2號拱圈跨平陽河,又處于雨季施工,上游金斗水庫會不定期進行泄洪,根據河流的流量及底部地質情況,對跨平陽河2號拱圈地基采用組合支架的方法,下部布設鋼筋混凝土板墻8道,中間敷設H型鋼,上部用碗扣支架布置,既保證了基礎的穩定性,又滿足了排水問題。
4.2.2拱圈混凝土的澆筑方案
按《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要求[1],拱跨較小的拱圈或拱肋,應按拱圈的全寬從拱腳向拱頂對稱地連續澆筑混凝土,并在拱腳混凝土初凝前全部完成。跨徑較大的拱圈或拱肋,應沿拱跨方向分段對稱澆筑,分段位置以拱架受力對稱、均衡和變形小為原則,分段位置宜設置于拱腳處、拱圈的1/4拱跨部位及拱頂處,確定分段位置。按照同濟大學設計院最初提供的拱圈施工建議共分5段澆筑,每端拱腳長度6 m左右分為1段,剩余長度分為3段。各分段點預留寬度為1 000 mm的間隔槽,各段的接縫面與拱軸線垂直。
拱圈分段澆筑示意圖見圖3。

澆筑的順序為:
1)→2)→3)即:
1)澆筑中間三個節段的混凝土;
2)澆筑三個節段的間隔槽混凝土間隔槽長度為0.5 m~1.0 m;
3)澆筑拱腳處的分段混凝土。
為保證拱圈整體性,同濟大學設計院對拱圈澆筑方案進行了方案優化,拱圈共分3段澆筑,分段位置設置在拱圈的1/4拱跨部位,拱頂澆筑完成后,澆筑兩拱腳至1/4拱跨部位,最后澆筑預留間隔槽,優化后拱圈澆筑采用對稱澆筑的方法。優化后拱圈分段澆筑示意圖見圖4。

拱圈預留的間隔槽施工時,間隔槽位置的鋼筋焊接要在分段混凝土澆筑完畢,并達到一定的強度后進行,間隔槽的接合面要與拱軸線垂直,間隔槽的澆筑,要待拱圈分段混凝土澆筑完成,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85%,間隔槽的接合面要按照施工縫的處理方法進行,即混凝土表面鑿毛沖凈,再將接槎面用水濕潤再涂薄薄的一層1∶1水泥砂漿。拱圈合龍溫度控制在5 ℃~15 ℃之間。合龍段澆筑前后要對拱圈進行監控測量,確保拱圈的穩定性。
拱圈采用三節段的施工方法,減少了一定數量的施工節段,整體性良好,各階段在合龍前后經過監控量測未出現位移及標高的變化,穩定性良好。
為保證拱圈的穩定性及避免產生偏心受壓的情況,三個連續拱圈和兩個曲桿梁上的立柱同時施工,單個拱圈和曲桿梁上的立柱對稱澆筑施工。首先施工拱頂立柱,然后自拱頂往兩側對稱進行立柱的施工,直至拱腳立柱施工完畢。根據同濟大學設計院《榆山路橋施工圖設計》拱上立柱按照拱頂至拱腳的加載程序均衡、對稱加載進行,如圖5所示。

拱上立柱現澆施工順序:
澆筑6號立柱;
對稱澆筑3號,9號立柱;
對稱澆筑4號,8號立柱;
對稱澆筑2號,10號立柱;
對稱澆筑5號,7號立柱;
對稱澆筑1號,11號立柱。
主拱圈混凝土最低強度達到設計的90%后,即進行主拱圈脫架。由于拱架設計中采用可調托撐來調整標高和落架,落架點多,落架施工技術難度大。根據計算分析,確定卸架原則:縱橋向從拱頂向拱腳對稱逐排卸落,橫橋向必須同時均勻卸落,最后使拱圈下底模全部脫離混凝土面為止,形成裸拱主拱圈完全受力。拱圈支架卸落的過程中,應配合施工進度隨時觀測拱圈、拱架及墩臺的位移變化情況,并詳細記錄,如發現異常,應及時分析原因,采取相應措施。
橋面板采用整體現澆鋼筋混凝土板。拱上立柱達到設計強度后,進行支架搭設,支架施工嚴格按照施工技術規范。為了保證主拱結構在現澆橋面板過程中的安全及穩定,須確保在現澆橋面板的任何階段,主拱圈的任何截面不出現大偏心受拉應力。現澆橋面板時縱向上要求以拱頂為對稱軸,分左、右半跨對稱進行施工;橫向上要求以拱的縱向中心線為對稱軸進行對稱施工。
新泰市濱湖新區榆山路橋主橋已經順利完成并通車運營。在施工過程中請教相關專家、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經驗積累,對上承式連拱拱橋的施工技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施工體系,能夠為以后類似的拱橋施工起到借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