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璐
(內蒙古工業大學建筑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促進第一產業健康發展、全方位進行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研究表明,“三農”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完善,其失衡造成的生產生活水平低下已嚴重阻礙了中國農村的發展,因此,農村基礎設施發展的研究對實現中國鄉村振興有重要參考價值[1]。
基礎設施是為人們生產和生活提供基本條件的物質公共設施,它涉及到國民經濟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農村基礎設施包括的具體內容主要有交通設施、通訊設施、供水設施、水利設施、電力設施、基礎教育、醫療衛生設施、文化娛樂設施等[1,2]。
2014年1月,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全面啟動實施了“十個全覆蓋”工程,“十個全覆蓋”工程建設是落實內蒙古自治區統籌城鄉區域發展、改變農村牧區面貌的重大決策,是面向農村牧區的重大民生工程。針對內蒙古自治區全區城鄉公共服務設施存在較大差距的現狀,內蒙古政府計劃三年內在自治區全境實現農村牧區危房改造、安全飲水、嘎查村街巷硬化、通電、電視通訊、校舍建設及安全改造、嘎查村標準化衛生室、嘎查村文化活動室、便民連鎖超市和配送中心、農村牧區社會保障工程,即自治區“十個全覆蓋”工程[3](如圖1所示)。

本次調查范圍涵蓋了蒙西和蒙中地區。從各盟市選擇2個旗縣,各旗縣選擇1個蘇木鎮,每個蘇木鎮選擇2個~3個行政嘎查村作為村民訪談地點。調研問卷從農村基礎設施現狀和村民的需求意愿兩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調查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2.2.1農村現狀調查分析
調查問卷針對村莊道路面積、電話、有線電視、通電、自來水、公共活動空間、村鎮公交車、垃圾收集設施、老年活動中心、圖書室、衛生室、娛樂活動設施、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等基礎設施進行了訪談調查。
數據分析得出:各項基礎設施的覆蓋率不等,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設施覆蓋率達到了60%以上,例如自來水,用電,有線電視、圖書室、衛生室、村鎮公交車、公共活動空間等;老年活動中心、娛樂活動設施和通訊電話的覆蓋率達50%;然而污水收集和垃圾處理等設施覆蓋率極低。
綜上所述,內蒙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以下問題:
1)盡管有自治區“十個全覆蓋”的政策背景,但經濟條件、地理區位、村民文化程度等仍是村莊基礎設施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
2)村民的集體意識是影響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觀因素。村民集體意識強且文化素養高的村莊往往娛樂活動更為豐富,基礎設施更為完善。
3)農村環境衛生設施極不健全。相比娛樂、文化、交通、醫療和養老等設施,內蒙農村環境衛生設施覆蓋率嚴重失衡。
2.2.2村民意向調查分析
除了針對農村基礎設施各方面的訪談調查外,調查問卷還分別對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進行了需求性調查。

表1 最需加強的公共設施調研數據表
如表1所示,內蒙村民意愿的最需求公共設施項按數據排列為文化娛樂設施、商業零售設施和衛生室三項。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蒙西村民更關注養老服務設施、文化娛樂設施和幼兒園三項公共服務設施,而蒙中村民對商業零售設施、公交和衛生室的需求最為強烈。
如表2所示,內蒙村民最需要的基礎設施項依次為環衛設施、道路設施和污水設施三項。蒙西村民對道路交通設施和供給水設施最為需求;蒙中村民對環衛設施和雨水設施最為需要。

表2 最需加強的基礎設施調研數據表
通過村民意向調查分析得出,內蒙各村莊的基礎設施現狀存在以下問題:
1)道路交通設施差異明顯。
總體來說,受產業條件及地理環境條件限制,蒙西農村的道路交通設施普遍不如蒙中農村。而產業條件及地理環境條件相似的村莊,道路基礎設施又受到交通區位和農村政策的嚴重制約。例如蒙中武川縣,因毗鄰省會呼和浩特市,村莊出入境道路為國道,而距離不遠的察哈爾右翼中旗,則因地理位置偏僻,道路建設接近原始狀態,村莊主要出境道路為時令河河道。
2)商業零售設施普及率較低。
在調研的27個行政村組中僅有4個村莊設有便民超市,其余村莊村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則需遠赴就近旗縣采購。
3)文體娛衛設施布局不合理。
調研村莊設有此類設施的不在少數,但大都設置于村委會及其周邊,無法滿足居住較遠的村民和較遠自然村組村民的日常使用。部分偏遠村莊和大多數牧區村莊都未設置此類設施。
4)環衛雨污設施后期管理不當。
已完成“十個全覆蓋”工程的村莊都設有固體生活垃圾收集設施和雨污管渠,但使用效率很低,同時垃圾處理以及污水排放又成為新的難題。
5)養老服務設施成為空談。
在此次研究中,使用低劑量的多層CT胸部檢查能夠給肋骨骨折患者提供更多的選擇,低劑量CT的準確率是95.52%,常規劑量CT的準確率是97.89%,兩組準確率不存在統計學差異性(P>0.05),低劑量組的加權指數平均(9.15±4.6)mGy,常規劑量組的加權指數平均(16.52±8.9)mGy,結果具有統計學差異性(P<0.05)。
從調查結果來看,只在蒙中一間房行政村設有村內養老院,且存在嚴重的管理問題。其余村莊內,年齡60歲以上的老人仍從事勞動的情況歷歷在目,養老仍然是村莊基礎設施發展中的一大難題。
6)水利設施不成體系。
水利設施對內蒙的農業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現有農村的水利設施普遍存在水源不足、水質污染、渠道不足等問題。
受地域政策、人口分散、民族眾多、地形復雜、文化程度較低等因素影響,內蒙古自治區農村基礎設施發展情況極為復雜。在借鑒和學習發展較好的地區經驗的同時,必須結合地域條件,從不同程度、分階段完成新農村基礎設施的全面普及工作,避免短時間、相同改造方式、缺乏后期管理體系的強制改造。通過本次調查分析,對內蒙地區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以下優化建議:
1)協調地區實際,實現因地制宜發展。
目前,自治區蒙西牧區、蒙中平原區和蒙東林區在經濟水平、設施建設各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因此全面實施“十個全覆蓋”工程,要結合區域實際情況,實現差異化協調發展,避免設施浪費和設施空白現象同時出現;
2)優化農村產業,促進精神生活發展。
3)均衡布局公共與基礎設施,方便村民生活。
村莊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是村民生活之本。公共基礎設施布局要從村莊住房規劃、環境保護、村莊社會結構、村民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統籌考慮,達到設施齊全、服務到位、村民參與性高等要求;同時要注重行政村與其下屬自然村組的基礎服務設施體系設置,提高基礎設施的覆蓋率;關注村莊發展特色,改善和提高不同地區基礎設施的使用效率,方便村民生活;
4)保護村莊傳統文化,合理設置文化娛樂設施。
應該制定村莊的村莊設計引導,確定村莊的整體風格、色彩、材質等因素,引導村莊文化娛樂設施良性建設,保持村莊風貌特色,特別是一些具有傳統風俗(如秧歌舞、地方戲劇和祭祀禮儀)的村莊;
5)發展地方經濟,引導農村人口合理流動。
應該從發展農村產業和改善基礎設施等方面入手,從人口數量、經濟水平和承載力等方面確定不同村莊的就業崗位和公共設施等,引導村民主動合理流動,復蘇村莊活力;
6)加強農村養老建設,提升養老服務。
通過調研發現,因為老年群體對農村生活的留念和經濟條件所限,居家養老會是現在以及將來很長時間內農村村民養老的主要模式,因此,保證村民在家養老的同時能夠享受到養老機構的服務,是農村養老的重要內容。因此應該加強養老硬件設施和養老軟件服務兩個方面,提升農村養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