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師范大學研究員吳立崗在《小學語文教師》第2期上撰文認為,小學作文訓練體系由一個主系統(發展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和三個子系統(訓練知識技能、思維能力和積蓄思想內容)構成。構建小學作文訓練體系,教師要將主系統與子系統結合起來。比如:發展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一至二年級要側重發展語言的想象和自我表現功能,三至四年級發展語言的觀察和自我表現功能,五至六年級發展語言的個別影響和自我教育功能;訓練知識技能時,一至二年級進行用詞、造句訓練,三至四年級進行片段訓練,五至六年級進行簡單的篇章訓練;在發展思維能力方面,一至二年級發展想象能力,三至四年級發展觀察能力,五至六年級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在積蓄思想內容方面,一至二年級了解大自然變化的知識,三至四年級學習日常生活知識,觀察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五至六年級多參加社會活動等。
西北師范大學教授張定強在《中國教育學刊》第2期上撰文認為,教師知識共享是指教師與學習共同體等通過口語、書面、電子等途徑分享知識的活動過程,一般有三種共享途徑。第一種是營造一個意見聚合的平臺,設計一些參與式、合作式、協商式的活動,讓教師分享經驗,如說一說什么樣的教師行為能夠改善學生的學習、如何在堅守教學規范的基礎上勇于創新等,使教師個體與群體的知識在共享中增值。第二種是通過案例教學、上課議課、評課磨課等活動,優化教師的思維方式,通過教學故事、經驗分享等,開放教學思維空間。第三種是開展教學方法類共享、管理經驗類共享、知識分析類共享、教師成長類共享等活動,讓教師在知識共享中完成知識變革。
浙江師范大學副教授朱哲在《中學數學雜志》第3期上撰文認為,數學學習力一般由數學學習能力、數學能力和數學創新能力三部分組成,在此基礎上構建相應的課程展開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力。具體而言,數學學習能力的課程是指向學生經驗與舊知、問題與活動、思想與方法、調控與反思、觀念與態度等學習能力培養的數學課程,如《數學與生活》《高中數學學習方法指導》《數學思維》《數學文化》等;數學能力的課程是指向學生抽象與概括、運算與推理、作圖與想象、統計與分析、建模與解釋等能力培養的數學課程,如《組合數學》《數學思維訓練》《數學與建筑》《數學建模》等;數學創新能力的課程是指向質疑與批判、推廣與引申、聯系與貫通等能力的數學課程,如《數學悖論》《初等數學研究》《數學論文寫作》等。
福建師范大學教授余文森在《基礎教育課程》第2期上撰文認為,要使知識學習轉化為素養,必須經歷三種學習過程。一是完整的學習,即系統化的學習。完整的學習過程就是信息輸入、信息加工、信息輸出的過程,培養的是學生的閱讀力、思考力和表達力,從而實現知識向素養的轉化。二是原生態的學習,即個人學習。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執行者、參與者,學生的生活、經驗、情感、思維、精神等都要參與到學習中來,體現的是學習者的個性。三是體現學科特性和價值的學習,即用學科的方式學習相應的學科,比如用地理的方式學習地理,用數學的方式學習數學,在學習中觸及學科本質,形成學科素養。
賀州學院教授付煜在《教育評論》第2期上撰文認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圍繞同一個知識點,設計不同水平層次的問題,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提升能力。這些不同水平層次的問題分別是:①事實水平層次的問題,即教師要篩選與下一個教學要點相關的事實信息提出問題,通常用“是什么”等提問或陳述;②概括水平層次的問題,即能夠引導學生對信息進行歸類、對文本進行梳理的問題,常用“共通點”“不同點”“為什么”等提問;③理論水平層次的問題,這類問題一般用“二者是什么關系”“規律”“原則”“原理”“為什么”等提問,是對結論進行再次抽象,總結規律并用于實際;④創造應用水平層次的問題,即提出問題,發表見解,提升能力,一般用“如果”“啟示”“啟發”等提問。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