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夢桐
“雖然才畢業一年,但這已經是我的第四份工作了。”畢業于長沙某高校的顏文卓(化名)已經炒了3個“東家”,他先后從事企業策劃、事業單位文職人員、媒體記者和高校行政的工作,在職場上也算是摸爬滾打了一番。在顏文卓看來,趁年輕,多些不同崗位的職場體驗,才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職業生活。
顏文卓是當前“跳蚤族”中的一員。所謂“跳蚤族”,即工作不滿一年甚至未滿半年的職場新人,“永遠在尋找更好的機會”,應聘時手里的履歷表上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各種職場經歷。
“我們歡迎年輕人去嘗試各種富有挑戰性的工作,但從用人單位的角度而言,我們并不贊成無規劃的求職行為。”一位汽車銷售行業人力資源部的工作人員說。
“跳蚤族”頻出,與學生時代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缺失不無關系。職業規劃教育的缺失,有時會讓他們在面臨人生選擇時陷入迷茫。湖南岳陽市經濟開發區大橋河小學的一位教師說起自家親戚高考志愿填報時的窘態,依然記憶猶新。她說,那時用“一家老小齊上陣”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這個說甲專業好就業,那個說乙專業收入高,各有各的道理,最終弄得考生自己在專業選擇上一頭霧水,手足無措。
那么作為家長,為了避免我們的孩子成為“跳蚤族”,該如何教育孩子做職業規劃呢?
期望不同,規劃就不同。如果期望很低,估計你也就是個平凡孩子,那就讓做家長的我幫你打點一切吧。如果期望高一點,估計你還算個優秀孩子,那就努力去達到我為你制定的目標吧。
如果期望更高一點,估計你會比我強很多很多,那我就完全沒必要為你規劃了啊,因為你自己就會規劃了啊,因為到你十幾歲的時候,你就已經會想得比我遠、想得比我透,我沒想到的你都想到了。你對世界局勢、對經濟大勢、對行業格局、對技術內幕、對管理風格,以及對自身的興趣、才能和弱點都比我了解得更加透徹,對人生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對世界有自己的體驗計劃和飛翔計劃,怎么可能還需要我這個土老頭給你制定什么規劃?
職業規劃怎么學?說難也不難,把握好兩個要點即可:找優勢,早準備。
心理學家說,性格缺陷很難被克服。人到中年,我們會發現,許多兒時的秉性其實一直都沒有變,內向的還是內向,訥言的還是訥言,神經質的還是神經質,為了“改進缺陷”,花的那么多時間和精力,似乎都沒有任何意義。
那怎么辦呢?只有盡可能發揮優勢,發揮特長,在你擅長的事情上做到極致,那么許多缺點就不再重要了,別人也就看不見了。
周星馳不通人情世故,但人家是宗師級的喜劇之王,電影票房年年超紀錄,他不需要變得“人情練達”或“世事洞明”。張小龍不擅言辭,但人家是超一流的產品經理,再樸素的語言也有人洗耳恭聽,因為里面包含了深刻的思想,所以他也不需要去學習語氣修辭和演講技巧。

你有什么缺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什么優勢,以及你能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你的優勢。找到自己的優勢也不難,多嘗試、多折騰,坦誠地面對真實的自己,自然也就很快會找到了。你擅長說,那就拼命說,有一天會變成演講大師;你擅長寫,那就拼命寫,有一天會變成文案大師;你擅長做,那就努力做,有一天會做出一個驚世駭俗的好產品出來。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對于自己的目標盡早準備,設計出一系列相互協同、相互配合的動作和措施,放棄那些對你實現目標毫無意義的行動。有得必有失,有取必有舍,人的精力有限,什么都想做,最后只能是什么都做不好。
舉個例子。如果你認準了“UI設計師”這個行業,估計這個行業可能在風口上,估計O2O的大爆發和移動電商的大發展將在你畢業后來臨;又覺得自己真的很擅長于圖形界面、美術設計、創意互動、頁面優化、人機交互等項目,那你就得主動地訓練自己,有針對性地把該學的軟件和課程都拿下,爭取在大一、大二就成為業界翹楚,要不然,憑什么說你有天賦呢?至于其他的事情,比如學生會主席、公務員考試,你就不要再去瞎摻合了。
既然上大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找工作,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一上大學,馬上去找工作。現在有能力的大學生,只要找準了行業,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從大一、大二開始賺錢,甚至月薪過萬并不是稀罕事。
如果不這樣做,就算你按部就班地獲得全A畢業,以現在大學的水準,并不能保證有一份工作在等著你。如果不是名牌大學的話,傻乎乎地等到畢業才去找工作,絕大部分二、三流大學的陳舊教材只能把“聽話的學生”害死了,畢業就是失業,毫無例外。
“一上大學,馬上去找工作”這個提議是有一點極端,但卻是孩子自己規劃職業的一塊試金石:在不掛科的前提下,寒暑假和其他長假里,努力接近自己喜歡的行業和職業,努力去面試、實習和無工資打工,完全可以試出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或者自己是不是真的擅長?
然后呢,四年大學生涯才有了真正的目標和動力了,就知道自己該做哪些準備了。
一個孩子,他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如果你一直幫他安排一切,一直不讓他自己去選擇,那其實這種人生根本就不是他自己的。也許他會順從你,但他也會越來越痛苦,越來越壓抑,到最后受不了了,終于在某一次重大的選擇面前爆發,不顧一切地堅持了自己的要求,不顧所有人的反對,也要堅持自己的偏執——恰好這次選擇又是真正的大錯特錯。
早一點讓孩子學會自己去規劃,早一點獲得識破陷阱和誘惑的能力,早一點變得比你更會思考更有智慧,也許就不會有最后那一次魚死網破式的抗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