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通過對造反和招安兩種形式的相互對立、沖突,逐步展現出了其中的江湖文化與廟堂文化之間的滲透與排斥。從文化的視角來對水泊梁山的內在矛盾沖突進行重點闡述,對深入了解《水滸傳》的歷史文化與其中的道理等具有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水滸傳》江湖文化?廟堂文化?文化研究
從《水滸傳》中可以看出,江湖文化是相對于占據主流統治階級層面的廟堂文化而言的邊緣文化。所謂的江湖文化,有著極其悠久的一段歷史,也在整個文學藝術界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要知道,在文學藝術中,這類小說所具有的得天獨厚的因素,使其在這一時段內逐漸發展并且走向成熟。《水滸傳》在這其中可以說是集大成者。但是從整體上來看,作品中歌頌的一些英雄事跡,在當時那種缺乏法律和公正的年代中總能代表著正義和信念。那些大俠都有著高深莫測的武功,懲惡揚善,充當著維護社會公正和法治的角色。例如那種不畏強權、敢于反抗、鋤強扶弱,以及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的反叛心理,兄弟情、殺富濟貧、豪放一世的精神和心理,都構成了這種文化獨特的精神氣息。水泊梁山的那些英雄好漢,例如李逵、魯智深、武松等都體現了這種精神。所謂的江湖文化,是對人民群眾的價值追求以及精神心態的弘揚,也對中國封建社會統治下的知識分子產生強烈的影響。《水滸傳》中的江湖文化恰恰代表了在封建階級統治下,廣大勞苦人民對于自由和平等的那種向往和追求。與之相反,則是一直處于社會上層,代表著統治者意志和追求的思想,這其中就以儒家為主要代表。它所提倡的是忠孝仁義,它所追求的是一種絕對強烈的統治欲望,是讓民眾服從統治者的統治,要絕對服從。而《水滸傳》中的宋江就是其主要代表。
《水滸傳》中江湖文化和廟堂文化之間的主要矛盾就在于水滸起義軍內部的想被招安和反對招安的兩種不同派系,它們也是貫穿整個著作的主線和主要沖突的爆發點。這樣的沖突經歷著一個從小到大、由淺入深的過程,整個故事的轉變,就是江湖與廟堂之間逐漸走向對立的轉變。此后,廟堂文化則占據了主要的統治地位。其中最值得我們注意和探究的是,這兩種文化雖然是處于對立面,但是當它們都同處于封建社會文化中,他們之間就不僅僅是簡單的對立和矛盾了。其中占據著統治地位的廟堂文化必然會對邊緣文化進行沖刷、改造和扭曲。同樣,這兩種文化之間的對立和融合也體現在文學作品中,具體人物彰顯的極其復雜的一些要素。《水滸傳》中,這兩種文化之間的沖突主要表現在這種復雜的現象上。
“替天行道”一直是梁山起義的一面旗幟,是他們的共同理念,這同樣是封建統治下的必然產物。這里所指的“天”,就是永恒的,指的是“天的意志”。而在這里,他們之間就產生了主要的矛盾。其中以宋江為首者指出,所謂的“天”還是當朝在位的皇帝;而以李逵為首的認為,所謂的“天”,指的是正義,撥亂反正,這也是他們內部的矛盾所在,并在后期逐漸被放大、激化。
接受招安之后的宋江,將所有的凝聚力和號召力都和梁山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直到最后的悲慘結局。這其中,江湖文化一個最為核心的體現就是“義”字,首先要做到維護正義,反對暴政和壓迫。另一個含義就是要講究江湖道義,是對兄弟情的一種重視。而在廟堂文化當中,所謂的“義”就是“道義”,是對封建迷信的過度推崇。這兩種文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具有本質上的差別的,但是又都是出自于同樣的“道”,所以在當代就容易被混淆。
這種意識形態方面存在的不同觀點,在梁山的英雄排位座次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例如在決定是否接受招安時,宋江公布了自己對招安的看法,選擇了被招安,然后遭了李逵等人的大力反對,李逵甚至大罵其“招甚鳥安”,隨后一氣之下將桌子踢翻在地。這個時候宋江因為震怒,已經要讓人將李逵抓住,這也是他們在意識形態不同的情況下所產生的主要分歧,但是最終仍舊不排除對皇帝的忠誠。宋江這種忠君愛國的思想可謂根深蒂固,而李逵等人只是忠心于宋江、梁山。其實不管如何區分對忠誠的定義,他們的本質都是不變的。假如說,宋江最后真的當了皇帝,那么李逵對于宋江的忠也是不會改變的。而宋江在聽到這番話之后,說要嚴懲他的時候,李逵仍舊沒有絲毫怨言,無怨無悔,并口斥宋江,大聲反駁。這也是以李逵為首的反對招安派本身所具有的特點。而當宋江真的不顧反對,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之后,哪怕是奉朝廷之命去征討其他反賊,最后落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李逵也始終都在他身邊,誓死效忠。這是愚忠的一種體現,也是最后導致他們悲慘結局發生的具體原因之一。宋江接受招安最后并沒有遭到梁山內部眾人的實質性反對,從這一點上就能看出,雖然梁山內部在后期被分成了兩個派系,但實則他們在對于忠和義的理解上是有著共同點的,要不然也不會聚集在一起走到最后。
在當時的封建文化中,江湖文化占據主導地位,其中梁山大多數人是貧苦出身,基本是農民、市井之人。由于其本身視野狹小和見識短淺,往往就會被人利用。例如從《水滸傳》第28、29回可以看出,施恩為武松高超的武功和豪放不羈的氣魄所震懾,最后為了所謂的義氣和報恩,而成為對方手中的打手和殺人利器。李逵在揚州劫法場的時候,也曾經為了救人而狂性大發,不顧及他人性命濫殺無辜。為了報答宋江對他的小恩小惠,最后竟然背離了他們原本鋤強扶弱、劫富濟貧的理念和信義。他們口中的義,往往到了最后會過度虛化、變質。也正是由于他們本身對于所謂義氣的理解偏差,才最終導致他們走向了滅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他們咎由自取的結果。在梁山以宋江為首的一些人的身上,雖然江湖文化沒有占據主導地位,卻也實際存在著,這樣才使得他們一百零八條好漢彼此之間緊密聯系,才能有那么強的凝聚力。
總之,《水滸傳》是我國古典文化著作中的瑰寶,在我國的古典文學歷史當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廣泛影響。這也是由于作者是站在江湖文化的立場上來著重進行描寫的。可以說,《水滸傳》基本上就是一部以反映農民疾苦、以反抗壓迫為主的英雄題材的著作。通過對《水滸傳》中的英雄事跡從輝煌到悲慘的重點刻畫,這其中所有人物的心理辯護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都為后來者提供了一種借鑒。與此同時,從文化的視角著重去對《水滸傳》進行研究,也是為了對《水滸傳》中江湖文化和廟堂文化之間的相互關聯能有一種更好的理解和表述。
參考文獻:
[1]余丹.水滸傳的中國古代俠文化的闡述[J].淮北煤礦師范學院學報,2009(11).
[2]沈金浩.江湖與中國的雅文化[J].廣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版),2005.
★基金項目:本文系菏澤學院2017年度科研基金項目“《水滸傳》廟堂江湖文化研究”(項目編號:XY17SK01)。
(作者簡介:王洪濤,男,碩士研究生,菏澤學院科研處,講師,研究方向:美學、文學理論、民俗學、水滸文化)(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