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是當下我國環境污染問題卻十分嚴重,原有的排污收費制度不能有效通過價格機制引導市場經濟主體的行為。對此,自2018年1月1日起,環境保護稅將代替已經實施了將近40年的排污收費制度,這意味著綠色稅制真正開始在我國實施。基于這一政策背景,本文就現行的環境保護稅政策進行評價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議。
【關鍵詞】環境保護稅;稅收政策;評析及建議
作為排污收費制度繼承者,環境保護稅同樣秉承著“誰污染誰交稅”的原則,即哪個企業向環境排放了污染物,哪個企業就是環境保護稅的納稅人,因而所有有關化工、火電類的企業就都成了環境保護稅的納稅大戶,由此來說,環境保護稅的實施對企業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本文基于這一背景就現行的環境保護稅政策進行評析。
一、環境保護稅的概述
(一)環境保護稅的概念
環境污染大量存在的原因在于其可以節省大量的污染物處理成本,從而獲得經濟利益。環境保護稅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庇古提出,因此也被稱為庇古稅,庇古認為環境污染中的私人成本小于社會成本,其會影響社會資源的最優化,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就是由政府通過一定的手段來進行外部糾正,而收稅或者補貼是政府的常用手段,可以通過稅收手段增大企業成本,最終達到資源的最佳配置。西方發達國家十分認同這一觀點,既然市場經濟主體可以從環境污染獲得經濟利益,那么可以利用稅收手段來拉平這一利益差,進而緩解環境的惡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直接向環境排放應稅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為環境保護稅的納稅人,應當依照本法規定繳納環境保護稅。環境保護稅其實就是一種經濟調控措施,即利用收到的稅收將環境污染所帶來的成本轉化成市場價格,其目的就在于間接地改善環境,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
(二)環境保護稅的主要特征
相較于其他的財政收入來源,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而環境保護稅這一綠色稅制服務于整個環保事業,它有著普通稅收所不具有的特點:(1)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實施環境保護稅,它會使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不得不放棄部分經濟利益來注重環境保護;(2)不同于其他稅收的專家手段,環保稅收幾乎不能夠轉移到其他個體或企業中;(3)環境保護稅會影響不同的生產要素進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率;(4)這一稅種一定程度上會提高人們保護環境的積極性,抑制破壞環境的行為。
(三)環境保護稅的意義
1、對于企業來說。企業的目的在于盈利,其在環境中排放污染物的初衷就是為了減少生產技術成本。而當環保稅法實施后,企業為了減少額外要交的環境保護稅,就必須改變生產模式,盡量減少污染物的生產排放,企業不得不進行生產技術以及效益的提升,這樣一來,資源能夠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因此,環境保護稅的開征對于企業而言有著積極的影響。
2、對于消費者來說。稅收作為企業生產經營的成本費用之一,表面來看其對企業造成了一定的壓力,但是在產品價格可波動的情況下,企業依舊可以通過提高價格轉嫁壓力,將稅收造成的壓力交給消費者,最終或將由消費者來承擔該稅收負擔。但是,在商品價格提高后,市場需求同樣可能發生變化,消費者會去尋求較為清潔、價格較低的商品來替代,如此一來,環境保護稅的開征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消費者的消費觀,以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3、對于社會來說。環境保護稅對于企業的影響以及對于消費者的影響最終都將體現在社會資源的利用上,可以促進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這同樣有利于縮小社會的貧富差距,以及地區間的經濟發展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最重要的是,環境保護稅的征收也將進一步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使得浪費資源者和污染環境者能夠自主減少環境污染,為環境保護事業獻力。
二、環境保護稅的影響
(一)對企業的影響
環保稅遵循的原則就是誰污染誰交稅,這也就意味著少排污可以少交稅,這一原則能夠有效地提高企業的減排動力。
在實際征稅過程中,對于危害程度相同的污染物來說,一般按照多排多交稅來安排,但是污染物的危害程度不可能都一樣,這時候就需要建立有差別化的污染量值,即要對那些高污染物多征稅。這類政策對于企業的技術水平就有著一定要求,如果企業不進行改良,減少高污染物的排放,那對于企業的經濟利益會有很大的影響,以同樣排放大氣污染物為例,作為高污染物的甲醛要交的環保稅是普通煙塵的24倍。再者,根據環境保護稅法第十三條的規定,納稅人排放污染物低于規定的百分之三十就可減按百分之七十五來收稅;低于百分之五十,減按百分之五十收稅。這一征收機制將直接影響企業發展思路,于企業而言,達到節能減排意味著獲得經濟利益。
鑒于我國剛剛建立綠色稅收制度,距離形成一個完整的綠色稅收制度體系還有很大的距離,因為我國一直以來就沒有所謂的綠色稅收,即專門針對環境污染的稅種。這就導致環境保護稅很可能流于形式,對真正的環境污染問題難以糾正。因此,需要政府增加相應措施以保證環境保護的成功,政府措施與環境保護稅共同合力提高保護環境的社會意識,進而強化企業治污減排的責任意識。
(二)對地方的影響
企業對于地方經濟來說起的作用不可想象,因此在實際征稅時,可能出現偏差。對此,不同于原有的排污費收入由中央分享10%,環保稅采取的辦法是將該稅收收入全部留給地方財政,將其與地方政府利益直接掛鉤,積極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
再者,環保稅在一定程度上是國家定底線,地方可以適當上浮,相當于給予了地方極大的自主權,企業具體收稅額的多少完全取決于地方。從大局來說,這就需要地方政府詳細全面了解本地區的環境污染物負載能力以及環境污染物排放現狀,再對應確定出環保稅額。而上浮無限最低保底的政策,從理論上來說可以滿足不同地區的實際需求。
事實上各省份也是按照環境保護稅法來出臺符合本地區的稅額標準:環境問題越嚴重的地區環保稅額越大,環境問題較小的地區環保稅收額則較低。例如新興的京津冀地區,其環保問題極為嚴重,因而稅額相對較高,北京市按照國家底線的10倍來確定稅額,河北省則是采用國家底線的8倍稅額,環京13縣污染物的稅額也基本都在這一水平。反之,經濟發展明顯欠缺、環境問題不大的遼寧、吉林、江西、陜西等省份基本執行了最低標準,因為這些地區本身并沒有吸引企業來投資的能力,其環境問題大都也不是由企業排放污染物造成,所以實行最低標準在一定上程度可以吸引來企業投資,至于企業投資增加后是否會造成環境污染嚴重,是否需要提升環保稅額的標準,應根據后續具體情況再確定如何采取應對措施。除上述這些稅額高低不等的省份外,另有一些存在排放污染物企業的省份采取的是適中稅額,例如江蘇、四川、云南等省份。
(三)對執法力度的影響
從排污費到現在的環保稅,其差別不僅僅是幾個字,它是一種從“費”到“稅”的轉變,這是制度的改變。收費與收稅都是政府要求,但是“費”一般帶有著商量的意味,其由國家機關或事業單位收取;“稅”則不一樣,它是國家在行使權利,強制硬性的權利,它比“費”更加剛硬,背后是整個國家機器的一系列處理機制。
在環境保護稅尚未實施之前,政府對于企業的排污費的拒不繳納情況基本是沒什么有效辦法的,《排污費條例》上對于這些情況的處理并不嚴厲,就是規定3倍以下的罰款、責令停產整頓等措施。但是,出于企業在地方的經濟地位,地方政府基本不會按照規定執行,而且在實際執行中這些條例對于企業的威懾力也不是很大。
環境保護稅的實施一定程度上會引起某些企業的不滿,進而出現偷逃稅行為,但是“稅”與“費”的違法責任相差勝遠,有關偷逃稅行為的責任不僅在稅收征管法中有明確規定,刑法中同樣有規定。一旦認定了企業偷逃稅,那么其將會面臨補繳稅款、滯納金、罰款甚至被追究刑事責任。執法力度的強化,法律責任的加重,都將加大納稅人的違法成本,從而能夠更有效地制約其違法行為。
三、結語
最初的經濟飛速發展建立在環境污染的代價之上,而現在的問題是環境污染不僅限制了經濟的發展,還擠壓著人類的生存空間,各國都迫切地需要一條有效的途徑來解決環境問題,而大量國外的案例都證明了征收環境保護稅是一個有效手段。因此,我國開征環境保護稅有其理論與實踐基礎,這是利用經濟手段來抑制企業從環境污染得到經濟利益,進而抑制環境污染,這對于我國環境問題的解決將起到顯著作用,最終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稅收制度。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廣東 東莞 523000)
參考文獻: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2016.
[2]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實施條例,2017.
[3]杜萬平,許嬌.國外環境稅問題研究發展[J].審計與經濟,2012,(27).
作者簡介:蔡佳紅(1988—)女,漢族,福建省晉江市人,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業稅務籌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