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扭達兒”是土族服裝中的頭飾,極具民族特色,更有著“服飾中的靈魂”之稱。在土族的頭飾文化里蘊含的不僅僅是復雜的工藝和技巧,還有他們所發揮的超凡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其頭飾和服裝都隱喻了某種象征意味,是土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每一件都具有十分鮮明的民族性。它會在土族人心里成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深深地烙在每個信仰它的地區文化中。
關鍵詞:扭達兒?文化?頭飾
一、土族歷史
土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青海省。以農耕游牧為主的土族人已經逐步形成獨特的風俗文化信仰和服裝特色。其中土族服飾文化中被譽為 “靈魂”的扭達兒尤其具有自身民族特色,上面的裝飾和色彩也反映出該民族虔誠的宗教信仰崇拜、濃郁的游牧習俗和熱情明快的審美心理。
二、扭達兒的來歷
扭達兒作為土族服飾中的“靈魂”,有著悠久的歷史。土族婦女在60多年前都會佩戴扭達兒。所以比起衣服,土族更重視頭飾,婦女總是要戴一頂帽子,不戴帽子就不能進寺院禮佛,由此可見頭飾扭達兒之重要性。扭達兒據傳是由古代戰亂時的兵器、戎裝、護具演變而來的,在與扭達兒配套的飾物中,也有不少古代兵械等的變化和移位。但是隨著社會生產結構的變化,土族婦女從原來能征善戰的游牧生活轉向了平和的農耕生活。于是將頭飾上的特點保留,改制成適合勞作的頭飾,摘去了扭達兒,用氈帽、禮帽等替代。如今那些造型各異、色彩明亮、美麗、珍貴的扭達兒只有在民族博物館才能一睹真容。
三、扭達兒系列
扭達兒的類型很多,分布在土族的各個聚居區,基本上是一個地方一種扭達兒類型。然而比較典型且能成為代表的扭達兒有七八種類型。以下將列舉幾種代表,其中以青?;ブh的扭達兒為最。
第一種名為“吐渾扭達兒”,是歷史最悠久、最古老而高貴的頭飾。它還有象征日月之說,在當地完全可以算得上是土族中的貴族才能佩戴的頭飾。它的形狀好似圓形的餅,所以也被人們稱為“干糧頭”。在這種吐渾扭達兒中,還可以見到等級和特權的象征,比如古時當看到佩戴吐渾扭達兒的婦女時,人們都要為其讓道,十分受人尊重。由此可見吐渾扭達兒在土族人心目中所具有的分量。
第二種名為“適格扭達兒”?!斑m格”在土族話中是體面的意思。我們從適格扭達兒的側面可以看出它的形狀似彎彎的簸箕,也如剖開的羊體,所以也被當地人稱為“簸箕扭達兒”。主要流行于東溝一帶,比較普通并且地域廣泛,所以這種“簸箕”頭飾就不像“吐渾”有嚴格的等級限制。其頭飾的主體骨架是用有彈性的草編制而成的,用布條整體糊在骨架上,再在上面貼上金色或銀色的錫箔紙。適格扭達兒的邊緣有垂吊兩層、多達40多條的紅色小絲穗。當土族婦女想要在家中休息時,就可以轉動頭飾后面的8個銅盤將其取下。想佩戴時可以將兩側頭發都梳起來,然后從扭達兒的洞中穿出,再與其他發梢一起挽起來形成一個發髻,使扭達兒和頭發固定起來。
第三種名為“納仁扭達兒”。納仁在土族語中是細長的意思。此頭飾最顯眼的地方就是在后面有一個會豎起來的銅制的叉劍,所以也就被稱為三叉頭。這種三叉就是古時戰爭用的箭和頭盔的象征,而后再經過聰明勤勞的土族人民改良而成。上面還有銅管、瓷珠、花瓣、絲穗等各式各樣精美的小物件。不要小看這些小物件,他們在整體頭飾上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讓每一頂扭達兒都色彩艷麗,樣式別致。
除了上述所說的幾種比較典型的扭達兒之外,別的地區的各式扭達兒式樣更是種類繁多,這恰好說明了扭達兒的發展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而不是閉塞、單一的,扭達兒其實也正是多種民族文化大融合的豐碩果實。
四、結語
通過研究土族特色頭飾扭達兒,筆者了解到服飾不僅是為了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要求,還是一個民族、甚至可以上升到一個國家文明的重要標志。在土族的頭飾文化里,不僅蘊含著復雜的工藝和技巧,還有土族人超凡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其頭飾和服裝都隱喻了其中的象征意味,每一件都具有十分鮮明的民族特性。一個民族的文化內涵、歷史發展、信仰崇拜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土族絢爛多彩、獨特的服飾文化為我國民族服飾大家庭中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米海平,等.青海土族史料集[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
[2]邢海燕.青海土族服飾中色彩語言的民俗符號解讀[J].西北民族研究,2004(04).
[3]李克郁.土族(蒙古爾)源流考[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4]張成志.土族“扭達兒”民俗學解讀[J].青海民族研究,2007(01).
[5]周偉洲.吐谷渾史[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126-127.
[6]青海民院民研所編印.土族族源討論集[C].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
(作者簡介:胡曉陽,女,大連工業大學服裝學院2016級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服裝創意設計和理論)(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