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竹笛演奏藝術長期以來在我國得到不斷發展,竹笛獨奏作品已進入創作的繁榮時期,經過這幾十年的發展,在不同時期竹笛演奏技法、音樂風格、曲目創作及形制改良等均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本文主要對竹笛演奏的技法、風格和發展狀況加以闡述。
關鍵詞:竹笛?演奏技法?風格發展?狀況
竹笛屬于我國一種古老的氣鳴吹管樂器,不同地域的表演形式、民俗文化背景、音樂風格、勞動生活習慣等均對竹笛的演奏流派和演奏風格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影響。隨著戲曲、民歌等音樂品種的互相交流,推動了竹笛演奏技法、演奏風格的不斷創新,并促進了南北地區竹笛演奏技法與風格的形成。自20世紀以來,我國的竹笛藝術大體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為20世紀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第二個階段為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
一、第一階段竹笛演奏技法與風格的發展狀況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竹笛藝人并沒有較高的地位,在社會上的認可度較低,這一技法傳承的主要方式為師徒傳襲及家族世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竹笛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多的竹笛名家涌現出來。從20世紀初到50年代,我國民間器樂由于受到以往傳統的影響,一直處于緩慢向前發展的狀態,竹笛的音樂地位也始終處于其他民間音樂或者伴奏地方戲曲音樂的地位。這一時期的竹笛演奏技巧也依舊沿用以往的演奏技巧,其中北方竹笛演奏技巧主要為:吐、花、滑、剁,南方的演奏技巧主要為:顫、疊、贈、打等。1953年,我國著名的竹笛演奏家馮子存先生演奏了《放風箏》《喜相逢》,這是竹笛第一次以獨奏樂器的形式出現,大大促進了竹笛藝術的發展,在根本上改變了竹笛的演奏形式。1955年前后,在北方竹笛演奏中,劉管樂先生對眾多樂曲進行了改編創作,其中最為著名的為《蔭中鳥》。該作品對冀中地區的音樂素材進行了吸收,對“多指顫音”這一新的演奏技巧進行了創造,使得這一作品至今依舊廣為流傳。王鐵錘先生通過借鑒河南的梆子音樂對《黃河邊的故事》進行了創作,通過運用山西民歌素材對《趕路》進行了創作,等等。王鐵錘先生所創作的作品均呈現出多種風格,且題材廣泛、沒有明顯的地域界限,還對“吐、花、滑、剁”的演奏技巧加以充分呈現。在南方,陸春齡先生及趙松庭等演奏家均對竹笛演奏技法及風格進行了創新,其中陸春齡先生的竹笛演奏特點為:運指靈活、力度集中及可自如地控制氣息強弱。先生的代表作《鷓鴣飛》就對嫻熟、深厚的氣息功底進行了全面的呈現。
二、第二階段竹笛演奏技法與風格的發展狀況
20世紀70年代末以后,竹笛演奏者大多由專業音樂院校進行培養,這樣正規且系統的學習在極大程度上改變了竹笛演奏者的知識結構,并打破了南北的地域界限,培養出了眾多具備綜合音樂素養及文化知識的竹笛演奏人才,代表人物有李鎮、簡廣易等。他們不僅具備曲笛與梆笛的演奏技法與音樂風格,還能夠對這一技法與風格充分地掌握與運用。在演奏技法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指孔泛音與氣指滑音技巧;二是模仿板胡揉弦音波技巧;三是筒音的滑音技巧,該技巧對第6孔增加了一個拇指孔技法;四是音域擴展指法技法,該技巧的音域能夠達到3個八度;五是國外吹奏樂器的吸氣方式,包括腹式呼吸與胸腹式呼吸。現如今的竹笛演奏風格已不再具有單一性、以往的地域性,而是呈現出新人文、民族性及多樣性的特點。[1]
20世紀70年代至今,隨著南方與北方的演奏技法及風格的不斷融合,加上作曲家的介入,將現代的作曲技法運用其中,在極大程度上豐富了竹笛的演奏技巧,使之更具時代氣息,并豐富了創作手法,使得題材更加廣泛,結構形式也呈現多樣化的特點。以下對幾位著名竹笛演奏者的代表作品進行介紹。俞遜發先生的代表作《秋湖月夜》的演奏技法為“混振音”技法,特點是優美與舒展的音調、典雅且細膩的情緒、深長且悠遠的意境、特有的仿鐘音等,并對新文人的演奏風格加以充分呈現;魏家穩、南維德、李鎮所創作的《走西口》及馬水龍先生所創作的《第一梆笛協奏曲》等作品,其演奏風格與曲式結構對以往單一的結構和風格進行改變,將單樂章、多樂章協奏曲融入其中,對現如今笛曲結構的多樣性與民族性、新文人的音樂風格較好地呈現,促進了竹笛藝術的蓬勃發展。
三、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竹笛藝術的蓬勃發展,這一藝術的曲目創作、演奏技法與風格、形制改良等均得到較好的發展。現如今,作為中華兒女的我們需要積極發揚并繼承竹笛藝術,使這一藝術走向全世界。
參考文獻:
[1]王明輝.對20世紀竹笛藝術創作的思考——由“20世紀經典笛曲音樂會”說起[J].絲綢之路,2015(24).
[2]李庭.試論中國竹笛演奏方法的規范化[J].當代音樂,2017(12).
(作者簡介:曹力文,女,山東大學〈威海〉2015級音樂學專業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竹笛演奏)(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