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眾文化活動策劃組織一定要結合時令特點,注重研究群眾職業特點、作息規律和基本需求,因勢利導,量力而行。
關鍵詞:群眾文化活動策劃組織?時令特點?行業特點?作息規律?基本需求
群眾文化活動的策劃組織如何結合時令特點,因勢利導,體現方便群眾、節約成本、突出社會效益、彰顯核心價值觀等原則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一、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做對的事情
春暖花開的時候,多組織攝影采風或文學創作活動,用鏡頭或文字等藝術形式發現和記錄大自然的美,發現和記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發現新生的、向上的、給人希望的東西;結合民俗傳統,多關注群眾自發性的社火表演、廟會祈福活動,多搜集整理民俗資料,研究傳統民俗文化,發現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列入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予以保護支持;也可以組織群眾詩文朗誦活動、歌舞才藝展示活動。
夏天,天氣炎熱,可以利用早晚時間多組織廣場、公園群眾演唱活動、器樂演奏活動、群眾健身舞活動,舉辦啤酒文化節、服裝文化節、釣魚比賽,也可以在室內組織茶藝、花藝交流會,舉辦象棋、圍棋比賽或游泳比賽,舉辦主題旅游活動,以滿足群眾消暑納涼的需求。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應當多組織攝影采風活動、書畫寫生活動,多組織參與式鄉村旅游活動,用鏡頭或畫面反映人們收獲的喜悅之情。
冬天,天氣寒冷,道路結冰,應當盡量減少室外群眾文化活動,減少外出文化交流活動,多組織室內技能提升訓練活動、養生知識交流活動,多組織文化論壇、文學交流活動。此外,除了考慮季節特點以外,還要考慮節慶、重大紀念活動,體現群眾文化活動特點。
二、要考慮到行業特點,順勢而為
比如衛生系統干部、職工有在護士節舉辦文藝匯演的傳統,教育系統師生有夏秋之際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的傳統,農民有正月耍社火的傳統,群眾文化工作者要積極參與到這些活動當中,確保公共文化資源及時惠及這些傳統文化活動,如非必須,不必另起爐灶,再行會演。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文化工作正是要追求這樣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效果,努力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充分發揮現代科技和傳媒手段,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重復,盡量保持傳統文化的“原生態”,體現“活態傳承”。
三、要站在群眾的角度考慮問題
群文工作者要充分考慮群眾的作息規律和日常基本需求。不妨設身處地去想,一天24小時,要工作,要吃飯,要盡家庭義務,不同行業的人作息規律可能不盡相同,但總有一些是基本相同的,比如整天坐辦公室的腦力勞動者吃過飯可能都要做點簡單運動幫助消化,于是,飯后集體運動成了大家的共同需求。如果這個時候為人們提供活動服務的工作人員卻下班了,這不是一對突出的矛盾嗎?而體力勞動者茶余飯后可能想著下下棋、看看書、聽聽音樂,如果這時圖書館、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卻下班了,公共文化資源不能在必要的時間發揮應有的作用,這又是一對突出的矛盾。因此,要滿足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必須多站在群眾的角度考慮,多研究群眾的作息規律和基本需求,適時調整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和工作方式,努力避免“兩張皮”現象出現。
此外,要算好投入收益賬。群眾文化活動的策劃一定要量力而行,算好投入與收益賬,體現節約成本的原則,體現可持續性開展的原則。
四、結語
研究時令特點,研究群眾職業特點和作息規律,順勢而為,這樣策劃群眾文化活動無疑事半功倍,深受群眾喜歡。
(作者簡介:何超,男,甘肅省涇川縣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