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時櫟
一前幾天和一個朋友聊天時,他說他在猶豫要不要退出那個他過五關斬六將pk掉很多強勁對手才進去的部門,幾個學長說希望他是因為有別的事情而退出,而不是知難而退。
我想了想,回復道:“做不來和不喜歡是兩回事,你要想清楚:你是因為不喜歡而退出,還是覺得自己做不到就放棄?”
不少人覺得,大學是青春里最美好的四年。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因為象牙塔里的純潔,更重要的是大學給予了你無數次嘗試的機會,你可以盡情嘗試自己喜歡做、想要做的事情,然后看清自己的能力與所好,知道人生這一條漫漫長路該往如何走。
二猶記得大學時光剛拉開序幕時,我就不喜歡被錄取的本專業,心心念念的是因分數太低而沒被錄取的會計學。我們學校原則上不允許轉專業,于是我雄心勃勃地制訂了一個大學規劃:大二修讀會計學的雙學位,大四考名校會計學的研究生,然后考注冊會計師證書。這似乎是一個很順理成章的規劃,而且我們學校修讀金融經濟會計等熱門專業雙學位的學生不在少數。
高瞻遠矚的計劃有了,現實的腳踏實地也不能缺。我買了學校會計學專業上課用的《微積分》課本,準備去旁聽;也開始在自學網站上聽會計的基礎課程,并且新設了個筆記本做筆記。
計劃進行到這里還是非常美好,真正落地時我才發現原來很多東西并非如我想象。坐在會計專業的課堂里整整一節課,我盯著PPT始終一頭霧水,例題都看不懂更別說做練習題了。會計基礎課程的知識點,每個字我都認識,可連在一起就是理解不了其意。我開始忍不住問自己:我真的那么喜歡會計學嗎?
但這種疑惑被心底的執念壓制,我還是堅信著自己是喜歡會計學的。現在只是因為萬事開頭難而已,只是因為我是文科生,缺乏了高中理數的知識一時跟不上而已。
若是現在有了一些經驗的自己,可能早就發現這份固執喜歡里的端倪。可那時還太年輕,初生牛犢不怕虎,總要真的嘗試過努力過堅持過,才會看清現實。雖然我從未后悔過這份堅持。
我秉持著只是開始不適應的想法,把這份其實早已動搖的所謂喜歡延續到了大一下學期,選修了在文科院校根本不用搶的一門通選課:概率論。那時的心境是:我喜歡,所以還想要努力試一試。而且,沒準有老師帶就會學得會了呢。
三學校通選課的設計很人性化,第一周是試聽課,如果覺得不好可以及時補退選。我認真地聽了一節課,課后馬上做了作業。一切都非常順利,我聽得懂老師在講什么,作業也能做對,就算做不對的看看參考答案也能想明白思路。于是我沒有退選,上網買了嶄新的課本回來,決定重新邁入數學的康莊大道,追尋注冊會計師的理想。
我甚至還對同選這門課的金融專業的同學說出了自己的理想。那位有點冷傲的同學一點面子也不給:“你肯定不行。”我不服氣地回應:“你等著!”
現實很快再給我潑了一盆冷水。第二周上課,我就開始跟不上了。老師講到下一題了,我還沒搞懂上一題的思路,作業也只會做最簡單的第一題。第三周之后,我幾乎是整節課處于滿腦子回蕩著“這到底是什么東西”的狀態。
聽著胡夏的《那些年》,我忍不住苦笑。“黑板上的排列組合,你舍得解開嗎?”舍得,可我解得開嗎?我連這到底是什么都不知道。理科生懂得的很多基礎知識,我從未接觸過,甚至還指著書本上的階乘符號傻乎乎地問同學:“請問這個感嘆號是什么?”
不過遇到一點小困難就放棄的話,我該把這份叫嚷了半年多的喜歡置于何處。那么輕易就放棄,不是我的性格。于是我又上網找了高中理數的電子教材,一點一點地補回曾經慶幸文科生不用學的知識。曾經躲掉的苦,最終還是找了回來。
理數基礎知識不難,深奧一點的就開始轉不過彎了。更讓我不知所措的是,老師的講課進度早已過了跟排列組合相關的章節,講到了隨機變量函數的分布,而我就像在聽天書。
四問會計的同學借了專業課本過來翻看,各種專業名詞概念只在我腦海里以零碎的單個文字的形式掠過,完全沒有一點感覺,更別說理解和記憶。他們算起數學題、談論起會計知識的興奮勁我也沒有,只有茫然和無趣籠罩心頭。我羨慕他們對會計學無比熱愛的狀態,但我已經確定,我不喜歡這個曾自以為深深喜歡的專業。
我以為放棄對我來說會很難,畢竟是執著了這么久的念想。但真正想明白時,放棄也不過就是一瞬間的事情。大學里可以嘗試的新鮮事物那么多,一條路走不通還有大把的選擇擺在面前。只要你愿意面對現實,愿意接納一個真實的、不那么完美的自己,生活依然可以探索出新的樂趣和精彩。
大二我就重新發掘了一個新的興趣:英語翻譯。我找正在讀翻碩研究生的輔導員給我指導,他得知我的心路歷程時說:“會計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專業,考會計從業資格證對未來就業會很有幫助。”我微笑著搖頭:“不了,我不喜歡會計,也不適合我。我現在想要好好學英語,想朝同傳的夢想努力。”
為同傳的夢我也嘗試努力了大二整整一年,如今這個夢想還沒有放棄,只不過換了條道路去靠近。若是直徑風險太大,繞個彎走遠點也未嘗不可。不管最后能不能到達終點,喜歡過嘗試過努力過就不會后悔。
五我曾經在迷惑的時候,就轉換方向的決定給本專業的一位老師寫過一封信。他的回信一直指導著我在大學里的選擇:“其實行行出狀元,關鍵看你自己的興趣。因為求學階段只是人生中一個很短的時期,如果沒有興趣和愛,一個人以后很難保持對工作的興趣,為了工作而工作是很難讓人用一種享受的心態去工作的,也一樣很難取得成就。所以別太在意自己現在的想法對與不對,其實沒有一個人能對未來的選擇說是正確與否的,但你已經從原則上選擇了對的方式,即從功利到興趣的轉變,這就會讓你有一種對的心態去學習、去工作。”
朋友說,喜歡與否對他而言是一個太難回答的問題,不過他已經想好了,決定留下。我沒再深問他的原因和想法,每個人都有自己判斷和選擇的方式,從心如流就好,不留遺憾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