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翠萍 李益長
(寧德師范學院畬族文化研究中心,福建 寧德 352100)
閩東畬族村落文化的調查研究,能使人們進一步了解畬族村落文化遺產的傳承現狀,讓政府和相關部門制定切實可行的畬族村落文化保護方案,同時通過閩東畬族村落文化變遷現狀的調查研究,畬族民眾能在文化保護的實踐與傳承現狀之中有所反思,使政府或民眾形成合力,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
寧德市古田縣平湖鎮的富達村是閩東最大的畬族村落,全村現有679戶,2658人,其中畬族人口1751人。富達村資源豐富,近年來致力于發展村落傳統產業文化,經過長期積淀形成了水果、蔬菜、食用菌等比較特色的優勢產業,代表性的特色產業包括:千畝茭白、芙蓉李、食用菌,立足以種植業為主導產業,畜禽養殖業為輔的多元化的產業發展結構,由過去的產糧大村變成種植水果、茭白和食用菌種植大村,年產量達到千萬斤以上,交易額近千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000元左右。 另外,富達村的“三月三”、“二月二”、“藍公節”等民俗節日,使富達村有了鮮明的民族特色,家族文化中的慈善文化又是畬族文化的獨特一支歌。在長期的文化變遷中,成為畬民的思想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當然,在變遷中民俗文化保留現狀甚好,有些文化則要面臨消失的境地。比如畬族的語言、歌舞的保護和傳承就尚有欠缺。
通過調查及對閩東畬族村落文化變遷現狀分析,城鎮化對畬族村落文化變遷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畬村文化在傳承過程中也產生了不少問題。
(1)城鎮化影響下文化主體的流失
城鎮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可觀的收入以及更便利的生活。總體來說,村民的原始生活水平得到改變,但是也導致了一些問題的產生。大量村民都往城鎮遷移,導致了人口的分布不均衡。村里留下的多是老年人,耕作勞動力大幅度的下降,生產力不言而喻。大量村民外出務工,子女也跟隨進程接受教育,使得人口結構失調更加嚴重。青壯年接受教育后,少有返鄉意識,高學歷人員比例減少。村落的主體變成老年人,老齡化日趨嚴重。村落的主體的流失,如何使畬族村落文化更好的保護、繼承與發展,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并且實施相對應的策略去解決的問題。
(2)村落空心化與村民精神生活的缺失
“空心村數量增多,文化失去活態傳承的動力機制。”⑧ 在某種程度上,農村人口的質量在上升,許多工作機會被提供,收入提高使生活更美好,但是村莊空心化,造成勞動力短缺,間接影響人才資源的流向。村落文化的主體是畬族村落的村民,他們是創造者,繼承者。只有他們擁有村落特有的文化,信仰與人文等珍貴的遺產,并且真正認識到村落文化的重要地位,才能使文化更好的繼承。在這種文化意識日趨下降的村落,村民的精神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缺失。因此,從宏觀角度,村落應該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將文化建設落實到實處,使村落客服抑或是消失“空心化”帶來的消極影響,促進其村落社會的發展與穩定。
(3)時代文化沖擊下村落文化的異化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城鎮化的加快,文化滲透在社會生活、文化、經濟等各個領域的是時代的顯著特征,文化給經濟帶來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人們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卻忽略了傳統文化的真實性保護和繼承。那種過分商業化的展演,缺少村落民族生活的原味,不是生活化的再現,使村落傳統生活的日常表現轉化為了供游客取樂的“節目”,導致文化異化。再者,文化的異化還表現為只注重傳承人的保護而不注重普通村民的文化傳承。從文化主體來說,村民是文化保護和傳承的中流砥柱。只注重傳承人的保護,會使文化主體產生偏移或斷層,造成村落傳統文化與文化主體之間的隔閡,繼而造成村落傳統文化傳承維系的鏈條斷裂,使文化被少數人所把控,失去大眾化的真味。
多年來村落文化被忽視,使得村落文化的消亡的危機上升。只有從文化的現狀出發,樹立正確的文化保護理念,創新保護方法,才能使鄉村文化再次煥發生命的活力。
(1)整體性建構:文化生態與文化空間保護
“傳統的鄉村文化標準是文化生態系統的整體保護,文化生態強調文化與生態環境的關系。”⑨ 村落文化包括自然環境、價值觀、道德倫理、社會制度、宗教信仰和社會經濟體系,以及其他形式的綜合交流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更加完善的文化生態系統。文化生態保護,是指對村落特有的文化形式進行全面的整體保護。要落實這個工作,對文化形態的認識和把握要準確,包括它的形成和其主要價值的體現。文化生態的保護,首先要有對文化形態的認知能力。傳統村落文化的建設,不僅要保護它的“原狀”,要將村落視為一個中心點的文化生態系統的整體的保護和建構。文化空間的整體保護,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文化認同是文化空間保護的前提。“文化空間保護是指具體的文化形式,全方位地探索文化存在的具體環境。”⑩ 從文化遺產、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整體,然后實施完整保護戰略,并通過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優秀美德、加入現代元素,構建和諧的村落文化,從而促進文化生態、文化空間與社會的政治、經濟相互作用。總之,文化生態與文化空間的有機結合,才能實現更好地進行整體性保護。
(2)原真性建構:文化的歷史延續與變遷
對于村落文化,內在精神明顯側重于外部的物質形態。因此,離開了原來的真實情感不能談論文化的真實。我們說,原真性的思想觀念在中國早就存在,對傳統畬族村落文化的保護,也應該遵循 “不改變其真實原狀”的準則,將文化遺產“真實地、完整地”保留下來。因此,“原真性”是村落文化保護和建構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其一,是對傳承人而言。我們說,文化都是依附于主體、社會生產、生活而產生并且保存的。它以多種形式展現出來,使文化得以被傳承。所以,文化的傳承需要有不斷通過某種形式表現出來的人,傳承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保護傳承人,就是保護文化的延續性。其二,是對工藝技術而言。每一個民族,都有特別精湛的工藝技術,其原真性是通過作品或者表演等方式體現來真實。其三,是對環境的純真性而言。文化不是自己組成的,它是在一定文化生態和文化空間之中,我們才能清晰看到文化特有的本質屬性。最后,是對情感的真實性而言。與情感密切相關的是,它能從某個角度體現美感、歷史感和時代感,但情感必須真實,否則無病呻吟似的包裝永遠不會吸引受體欣賞美的目光。
(3)本土性建構:保護和延續古村落居民生活形態通過對富達村居民生活環境的調查,看到居民生活環境的現狀。在社會發展之下,城鎮化進程之中,明顯看到生活環境的改善,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近年來,對畬族村落的關注和投入提高,經濟水平也蒸蒸日上,但進城務工的越來越多,留下的老人與兒童又居多,很多富有傳統文化色彩的活動已無法正常舉辦,或規模變小了,或隨意化了。更可怕的是,由于缺乏文化空間保護意識,村容整治或景觀改造被恣意植入現代文化內容,改變了村寨傳統文化的審美,導致村寨傳統文化之美逐漸消失,民族文化承載的鄉愁記憶日益模糊。所以,在畬族村落文化的建構中,應充分利用村落文化資源,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樹立文化保護的自覺意識,留住村落的傳統文化特色,合理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據了解,富達村大部分村民的的民族文化意識仍然存在的。只要做適當宣傳與引導,利用各種途徑讓他們了解民族文化的閃光點以及重要意義,對村落文化的本土性建構與保護將起到更大的積極的影響。
(4)重點性建構:保護和傳揚畬族村落文化的精髓
慈善文化是富達村文化的精髓,滲透在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影響著當前畬村里的每一個人。例如:藍春,富達村人,熱衷于慈善事業數十載,他與妻子楊英創建的企業本著“良心建屋、愛心力學、回報社會”的宗旨,為社會捐資捐物。為改變家鄉的貧窮面貌,他遠在異國他鄉,仍心系故鄉,為家鄉的基礎設施建設奉獻大量心力。2006年,他為村里出資100萬元修水泥路、建祠堂等,這也是古田縣至今收到的最大一筆單筆個人捐款款項。他的報國之志、愛鄉之心、戀土之情在家鄉成為美談。所以,保護和傳揚畬族村落文化,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同時也促進民族的團結一致。此外,以“藍公節”為代表的民俗文化,也承載著富達畬民豐富的家國情懷。崇敬祖先,傳承祖先樂善好施的理想,團結族人創造美好生活,這些富有時代精神的先進文化,均是富達村的文化精髓,應作為文化保護重點,全面深入挖掘,采用合理措施,進行傳統文化的當代性建構。
在城鎮化背景下,畬族村落文化主體在不斷流失,文化也在發展中變遷。對于閩東畬族村落文化來說,我認為最適合也是最基本的保護,應當是提高當地畬族民眾的主體意識和文化保護與繼承的觀念,因為他們永遠是文化的主體或者說是繼承人。其次,地方政府有關部門應該給予多方面力所能及的幫助,使閩東畬族的保護和建構更好的落到實處,能夠更完整,更全面地讓村落文化得到保護和繼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策略都是切實可行。比如,文化變成了一種舞臺化,流于商業的形式,就不是非常妥帖。因為這些商業的形式往往脫離了原始的傳統韻味,失去其內涵。它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它帶來經濟效益,它讓更多的人知道畬族村落文化,但這些并沒有在本質上保護畬族村落文化。這種方式客觀上是發展了文化,體現經濟價值,實際上是扭曲了文化。只有對村落文化的保護和繼承制定比較切實可行的計劃,建立并且完善傳承體系,文化才不會早變遷中面對被消亡的危機。
注:
①鐘雷興.閩東畬族文化全書·鄉村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340.
②陳琳.畬族舞蹈的傳承與發展.麗江學院學報.2017:06.
③傅麗.畬族民歌的人文背景及其形式特點[J].藝海,2007(4):54-55.
④華碧春等.閩東畬族青草藥的現狀及研究思路[J].福建中醫學院 學 報 ,2008(1):53-54.
⑤施聯朱.畬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M].福建:福建論壇,1991:210.
⑥黃健,翁志實.傳統節日“新農家文化生活”[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98.
⑦劉國平等主編.寧德非物質文化遺產[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33.
⑧李枝秀.傳統村落“空心化”的原因分析與治理策略.老區建設.2015.
⑨孟令法.畬漢陳十四信仰的比較研究[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92-97.
可見,元代文人在北曲——正音的定位、雜劇——風教的關聯、文人——雅正的文化想象等多方面,均樹立了明確的推尊意識。這種角度多樣、相對全面的特征,也為后世深化接續元人尊曲意識、形成“尊元”理念的體系化表達奠定了相應基礎。
⑩王小明.傳統村落價值認定與整體性保護的實踐和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3:123.
【參考文獻】
[1]施聯朱.畬族社會歷史調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肖孝正.閩東畬族故事[M].寧德:寧德文學集成編委會,1990.
[3]藍純干.寧德市畬族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
[4]施聯朱.畬族風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89.
[5]蔣風,陳煒萍,陳華文.畬族民間故事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
[6]雷恒春.中國文化大觀·畬族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7]郭志超.畬族文化發展:經驗與戰略.寧德師專學報,2009.
[8]邱國珍,姚周輝,賴施虬.畬族民間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9]黃景強,陳鵬程.畬族文化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72-173.
[10]賴艷華.閩東畬族“二月二”會親節由來及節俗文化探析[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5-49.
[11]藍振河.話說畬家“二月二”[A].福建省民俗學會.閩臺歲時節日風俗——福建省民俗學會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福建省民俗學會,19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