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細娣 蕭金瑞
(1.廣州大學體育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2.廣州大學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實踐是鞏固理論知識和加深對理論知識認識的有效途徑,是高素質工程技術人員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是學生素養提高和正確價值觀形成的主要途徑,也是大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1-3]。
在高校大學生教育中,實踐可分為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校內實踐又可分為課程實踐和畢業實踐。課程實踐大多安排于理論教學之后,以加深認識及鞏固單門課程知識為目的,畢業實踐則安排于畢業前夕,以鞏固大學期間綜合專業知識和培養創新意識為目的。大學工科專業不管是課程實踐還是課外實踐,大多需動手完成一定量的作品,以達到鍛煉鞏固的目的,如:專業相關的圖紙繪制、程序編寫以及模型制作等。在該實踐過程中,往往會涉及課程中提及的各個知識點,如學生能認真完成實踐學習,必然會加深其對理論的認識,例如機械類專業的機械機構實踐中涉及了連桿機構、齒輪、凸輪以及電機等零部件的計算與分析,較全面涵括了機械設計、機械原理、理論力學以及材料力學的相關理論知識,而車銑鉆機加工則涉及到刀具、切削方向以及進給速度等加工因素確定的理論依據,涵括了材料力學和機械制造基礎的相關知識。校外實踐指的是到學校以外的企事業單位或場所進行實踐學習的活動,可開闊學生眼界、增長見識。同時,將課堂理論與實際生產生活相結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理論教學與實際生產脫節的現象。校內外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案可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可為學生日后參與實際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商業化、信息化以及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使得人們對教育教學的認識也不斷更新。然而,相應的教育制度、培養方案以及設備設施卻未能及時更新,致使軟硬件措施無法適應當今實踐教育,偏離了鞏固理論知識和培養創新意識的初衷,進而引發一系列問題。其中,幾個典型的共性問題如下:
近年來,許多學生為圖省事,并未自主參與實際的實踐,而是借助于同學之手或現成作品或網絡訂購。以無碳小車模型制作實踐為例,該實踐涉及軸、連桿、齒輪、軸承等常用零部件的設計校核與選型分析,往往需經歷復雜的計算分析及校核而后才能進行模型制作,工作量較大需多人協助完成,動手能力強或基礎較為扎實的同學大多會親身經歷實踐全過程,而部分同學則會通過部分或全部外包給校外專業技術人員設計或制作的形式委托他人代為實踐。由于學生自身專業技能較低,相比之下,委托專業人員完成的模型或作品則更具優勢,而指導教師又難以分辨該作品是否為學生本人所完成,進而造成了委托他人實踐所得作品得分更高的現象。在省時省事高分優勢驅動下,低年級學生往往會模仿高年級學生的做法,如此形成惡性循環,滋長了代實踐的新陋象,完全偏離了實踐學習的初衷。
部分學生對實踐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采取敷衍了事的態度應對實踐,造成實踐效果差、組織渙散的現象。此類學生雖無拿來主義,但未按要求進行實踐,致使其實踐效果甚差。例如,機械專業本科生做畢業設計時,設計圖紙未按標準繪制、材料選用無依據、機構隨意擺設等,雖然經歷了設計過程,但并未達到綜合實踐所期望的目標。又如校外實踐時,人到而心未到,參觀或實操時僅出勤而未出力,或坐于旁邊或尾隨大隊或專注于手機,對于實踐內容則無心觀望或學習,使得實踐效果差的同時易因注意力分散而造成安全事故。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物價水平的飆升使得實際辦事效率與風格日新月異,大學教育也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而陳舊的實踐教學制度已難以適應新時代的實踐教育,如經費預算偏低、考核制度落后、實踐內容陳舊等[4-6]。據了解,很多高校的實踐教學方案從10年前制訂后一直沿用至今,甚少更新,如工科專業(不管是機械制造、電氣設計、通信工程等機電類專業,還是產品設計、生物工程、建筑能源等非機電專業)均需進行金工實訓的培養方案一直沿用至今。在計算機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很多工作均可用過計算機完成,對于非機械類專業而言,金工實訓的實際意義已不大。又如10年前制訂的機械專業生產實習內容多為機械制造過程的工藝了解與參觀,包括鉗、車、銑、切割、人工裝配等工種,在自動化程度較高的今天許多工種已被機械手自動化生產線所替代,該實踐意義已甚微,與學生日后的專業性工作關聯不大。
由于今年來國內制度更新滯后以及實體經濟效益下滑,制造類企業尤其是重工業企業大多為獲取更大經濟效益而取消大學生實踐接待業務,進而使得實踐基地大大減少[7]。與此同時,在需求不變而供給減少的情況下,各類以營利為目的大大小小的大學生實踐接待機構應運而生。此類機構大多存在設施條件簡陋、專業人才少以及開設項目變動大等缺陷。在缺乏相關教育部門監管的利益驅動下,各接待機構的實踐項目收費往往會出現坐地起價以及隨意變更實踐項目的現象,致使實踐過程成了與各機構斗智斗勇的過程,偏離了實踐學習的初衷。
針對目前大學教學實踐存在的典型共性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教學實踐的關鍵是人,實踐的最終主體也是人。因此,通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轉變其學習觀念,可從很大程度上改善大學教學實踐的效果。如通過小組學習互相督促,組織小組內部或小組之間的實踐競賽等形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進而引導動手能力稍差或者懶于學習的同學主動參與至實踐活動中去,體會實踐學習中的樂趣。
從表面上看,大學教學實踐效果好壞與教師薪酬待遇并無直接聯系。然而,在經濟全球化、通貨膨脹以及物價飛漲的今天,高校教師的薪酬待遇增長量卻極小,致使大多數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生活壓力較大而無法全身心致力于教學事業。近年來,全國各地房地產發展迅速,微薄的薪酬與奇高的房價行程強烈反差,作為新一代城市人的年輕教師往往會為安家而傾其所有甚至負債累累,每天都為償還債務而努力活著。在此狀態下,教學就成了一種獲取酬勞的手段而非職業或愛好,教學的效果必然不大理想。因此,提高教師薪酬待遇,讓每位教師都能不為活著而債務累累,全身心投入于教學事業,將是新形勢下提高實踐教育質量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實踐是通過考核制度與培養方案將學生、學校、企業以及社會連接在一起的過程。實踐的整個過程均離不開考核制度和培養方案,各個行動均以之為導向。因此,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和培養方案是最大限度地發揮實踐作用,提高實踐效果的保障。教育部或者各省教育廳應依據各個地區經濟狀況、產業情況以及社會導向及時更新與時代發展不相協調的教學制度,各學校也應改革與當代人才發展不相適應或相悖的培養方案,以產業為導向更新教學考核制度,以解決當今社會難題為目的改革培養方案。以工科大學生實踐為例,北方各地區應以重工業相關內容為主,而南方尤其是珠三角與長三角地區應以輕工業以及信息業為重,培養方案應不拘泥于理論知識而是更多的與實際生產相結合,打破全國培養模式及人才單一的格局,培養新生產業及國民產業多樣化人才,以使學生畢業后更具競爭力,更能勝任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任。
各省市教育部門及物價部門應出臺相應的管理辦法,規范各實踐接待機構的收費標準,減少因收費波動大而影響實踐學習的有序進行,改變各機構盲目追求利益而坐地起價的現象。同時,規范實踐計劃的安排,改變朝令夕改的現象,使實踐學習能有序有計劃地進行。
實踐教育是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然而由于學生本人不夠重視、考核制度陳舊以及實踐基地混雜等因素影響,使得實踐效果難以達到理想狀態。筆者認為通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改善教師薪酬待遇,更新教學制度以及規范實踐收費標準等措施,有望解決目前實踐教育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田密.大學生實踐教育現狀分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 研 究 ,2016,(09):206.
[2]潘喆.大學生實習問題與對策研究[J].企業導報,2010,(06):199-200.[2017-08-28].
[3]王延慶,沈承金,隋艷偉,等.專業認識實習教學研究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33(04):166-168+171.
[4]謝昭明,劉躍華,黎學明,等.改革專業認識實習教學模式強化綜合能力培養 [J].重慶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3,(06):212-213.
[5]吳越,李惠娜.多元化巨型大學的權力結構關系新闡釋——基于教育場域的視角[J].現代大學教育,2016(02):6-13.
[6]洪昀.以個性化教育為導向大學多元化人才培養探析[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03):129-131.
[7]肖云,吳國舉.大學生實習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人 才 資 源 開 發 ,2007(1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