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花,施澤金
(嘉善縣第三人民醫院1.護理部;2.精神科,浙江 嘉興 314112)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常見精神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確,患者臨床表現復雜多樣,若未得到有效診治,隨病程遷延,可導致病情加重,最終出現精神殘疾[1]。對于早期精神分裂患者,除及時接受規范化藥物治療外,還需配合優質護理。常規護理干預手段存在形式單一、人文關懷不足等缺陷;隨著生物醫學模式逐漸向社會-心理-生理模式轉變,尋求更為科學、合理及人性化的護理干預手段來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成為臨床研究重點。本研究通過對比,探討愉快因子回輸式干預法在早期精神分裂癥護理中的應用價值。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100例,研究經倫理委員會審查并批準,以隨機數字表法對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組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19~71歲,平均年齡43.62±3.58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8例,初中14例,高中19例,大專5例,大學及以上4例;病程1~19個月,平均9.32±1.56個月。觀察組50例,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21~72歲,平均年齡43.70±3.61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6例,初中13例,高中22例,大專4例,大學及以上5例;病程2~21個月,平均9.36±1.53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接受系統、規范藥物治療。
1.2選取標準納入標準:年齡≥18歲,病程≤24個月,住院時間≥4周,符合早期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1],無聽力、視覺障礙及其他神經器質性病變,患者家屬對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合并其他精神疾病,重要臟器嚴重功能不全,意識不清或智能不正常,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及病歷資料不全者。
1.3常規護理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護理,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干預、日常生活護理、營養支持、用藥指導,同時詳細掌握患者病情,加強巡視,對患者行為予以密切觀察,對于沖動、興奮患者,需專人監護。
1.4愉快因子回輸式干預觀察組另接受愉快因子回輸式干預法。①愉快因子采集:患者入院后第1d,護理人員主動與其交流,通過訪談形式,對患者性格特征、家庭狀況、文化水平、從業環境、經歷及個人喜好等予以了解,并進行記錄,收集患者愉快因子;與患者家屬或朋友進行溝通,對良性事件予以收集,如可使患者感到愉悅、放松、滿足的事物及活動,或與患者相關的重要節日,如生日、紀念日等,以便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干預方案。②愉快因子回輸:于患者入院后第2d開始,護理人員以愉快因子為主題,每日早晚同患者進行交流,講述能夠使患者感到愉悅、放松、自信的內容,耐心傾聽患者表達,并給予鼓勵、肯定,通過交流回輸愉快因子,對患者產生良性刺激,每次交流20~30min,交流過程中護理人員需注意措辭,避免使用敏感詞匯,并保持親切、和藹態度,營造良好氛圍。另一方面,挑選患者喜歡的音樂類型進行播放,指導患者進行適量作業治療或運動療法,使患者身心得以舒展。組織患者參加共娛治療,如下棋、玩撲克、歌詠等,由患者根據自己愛好選擇活動項目,護理人員為其提供必要工具及場所,做好組織、協調工作。
1.5觀察指標
1.5.1病情分別于護理干預前、干預4周后,采用BPRS、PANSS量表評價患者病情。BPRS量表共包含18個條目,采用7級評分[2];PANSS量表包含陽性量表(7條)、陰性量表(7條)、一般精神病理量表(16條),共30個條目,采用7級評分[3];兩量表分值同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
1.5.2負性情緒分別于護理干預前、干預4周后,采用SDS、SAS量表評價患者負性情緒。SDS、SAS量表均包含20個條目,分界值為50分,分值同抑郁、焦慮程度呈正相關[4]。
1.5.3生活質量分別于護理干預前、干預4周后,采用SQLS量表評價患者生活質量。量表共30個條目,包含心理社會(15條)、癥狀/副反應(8條)、動機/精力(7條)三個分量表,每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分值同生活質量呈負相關[5]。

2.1病情比較干預前,兩組患者病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干預后均有改善,觀察組BPRS、PANSS評分同對照組比較,明顯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護理干預前后患者BPRS、PANSS評分對比±s,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下同。
2.2負性情緒對比干預前,兩組患者SDS、SAS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干預后均有好轉,觀察組SDS、SAS評分同對照組比較,明顯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護理干預前后患者SDS、SAS評分對比±s,分)
2.3生活質量對比干預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干預后均有改善,觀察組SQLS各分量表評分均顯著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護理干預前后患者SQLS評分對比±s,分)
有研究指出[6],積極情感體驗是積極心理學的3大支柱之一,而愉快因子是積極情緒體驗的載體,通過對患者輸入愉快因子,可改善患者情緒狀況及生活質量。愉快因子回輸式干預法通過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交流,采集愉快因子,并通過不同形式將愉快因子回輸至患者,使其獲得正性刺激,保持良好心態,并提高其身心愉悅度。有學者通過對比發現[7],患者接受愉快因子回輸式干預,可促進其在積極心理體驗中實現角色適應或轉換,保持心情愉快,改善抑郁狀態,從而證實愉快因子回輸式干預是一種具有較高可行性的心理護理手段。但目前國內關于該方法在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應用的報道較少。
本研究在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愉快因子回輸式干預,結果顯示,干預后BPRS、PANSS評分明顯較對照組低,提示該護理方法能促進患者病情改善,有確切應用價值。精神分裂癥患者普遍存在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主要與患者情感障礙,情感反應不協調有關。有報道指出[8],精神分裂癥患者存在的病恥感也與焦慮、抑郁有密切相關性。負性情緒不僅影響臨床治療效果,且可能引起應激反應,不利于預后,因此在護理過程中,應當消除或減輕患者負性情緒。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SDS、S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愉快因子回輸式干預能有效減輕患者焦慮、抑郁,改善情緒狀況。研究指出[9],精神分裂癥可使患者生活質量出現不同程度下降。有報道表明[10],臨床癥狀、社會心理、非理性信念等因素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水平有較大影響,對患者實施有效心理干預在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方面起著至關重要作用。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干預后SQLS評分顯著較對照組低,提示愉快因子回輸式干預作為一種創新心理干預方法,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對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愉快因子回輸式干預法,可改善病情,減輕負性情緒,提高生活質量,且應用方便、簡單,具有較高臨床價值。但目前該護理方法還存在理論基礎不完善,深層機理研究缺乏等問題,且對護理人員交流、協調能力有一定要求,因此需加不斷深化該領域研究,制定相關規范,并加強護理人員培訓,以促進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