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云
(上海師范大學青年學院,上海 210000)
“杠桿”在經濟金融領域指“以較小資本投入撬動較大資產規模,獲取更高利益”。其本質是一種信用擴張帶來的債務規模,特點是自身創造力與破壞力都具備放大效應。當經濟走向上升時,加杠桿可促進經濟增速,此時如果經濟體信用快速膨脹,就會出現杠桿率快速上升;一旦經濟下行則會使一些高杠桿的經濟主體償債能力下降,出現信用坍塌引發的金融危機,最終造成宏觀經濟金融領域進入痛苦的調結構、降杠桿過程。“杠桿率”是一個經濟主體一定時期內的債務總量與收入之比,用以說明該經濟主體負債規模和信用承受狀況。降杠桿的途徑有兩個;一是減少分子項的債務水平;二是增加分母項的資產收入規模。怎么調整經濟結構降低杠桿率,則根據經濟主體的不同特征對癥下藥。
經歷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經濟政策在積極推動結構轉型的同時也帶動金融市場資本結構發生變化。在央行較低利率政策持續十年的背景下,一些經濟領域杠桿水平不斷上升,帶來國家產業結構不合理及產能過剩問題。所以,近年來政府一直堅定推動供給側改革,提出“三去一降一補”政策,而做好部分經濟部門“降杠桿”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理順其背后的金融杠桿結構,合法合規、有技巧有節奏的降杠桿,順利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觀察一國債務總量、杠桿率水平有很多指標,基本思路都是用負債與國民收人的比例來衡量全社會杠桿狀況。根據統計口徑不同,該指標的分子項有廣義貨幣總量M2、政府負債和政府凈資產等,比如國際上較常用M2/GDP的比值衡量一個國家全部經濟交易中杠桿率高低及可能存在的風險;通過債務(存量指標)/GDP(流量指標)對比,可以了解一國經濟增長的總體效應,進一步分部門研究可以發現該國的杠桿結構及關聯關系;另外一國國民經濟一般由政府、居民、非金融企業、金融機構等四個部門組成,其中政府、居民、非金融企業三部門統稱為非金融部門,也被稱為實體經濟部門;金融機構被稱為金融部門;從各部門債務增量及結構變化分析可了解到一國各經濟部門債務構成及變化趨勢,為政府出臺調控政策提供依據。
按照國際慣例,債務率衡量指標主要有兩個:
一是用貨幣流通規模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M2/GDP)。從M2/GDP來看,M2叫廣義貨幣,它不僅反映現實的購買力,還反映潛在的購買力。在我國它是由一定時期內各經濟主體貨幣流通總量(M0)加上活期存款、定期存款與儲蓄存款構成。其中:貨幣流通總量(M0)加上活期存款構成狹義貨幣(M1),它是流量指標,M1反映了經濟中的現實購買力;若M1增速較快,則消費和終端市場活躍;若M2增速較快,則投資和中間市場活躍;M2過高而M1過低,表明投資過熱、需求不旺,可能存在潛在風險;M1過高M2過低,表明需求強勁、投資不足,商品有漲價風險;中央銀行可以據此實施不同的貨幣政策。作為存量指標的M2在不同國家有其不同的統計口徑,但意義基本類似。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它是一個流量指標,也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它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總體經濟狀況指標。M2/GDP的比值衡量一個國家全部經濟交易中杠桿率高低及可能存在的風險,該比值越大,說明經濟貨幣化程度越高。但是由于統計口徑不同M2與融資主體存在結構差異,使該指標不能準確反映宏觀經濟杠桿率狀況,因而一般也是從其變化趨勢判斷風險變化程度。據統計在2016年末,G20各國家中該指標最高的是日本,達250%左右,中國排名第二,接近210%。近年來,美國的M2/GDP比重基本穩定在70%左右(資料來源:)。2014年至2017年我國M2/GDP比值分別為193%,206%,208%和203%,呈現出持續快速上升的趨勢;
二是用非金融部門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值。該指標的優勢是不僅反映實體經濟部門債務總體狀況,而且能清晰顯示各部門債務構成,為決策者提供調整宏觀經濟結構的依據。根據央行數據顯示,2015年,非金融企業部門債務總額109.83萬億元,國內GDP為68.55萬億元,負債率為160.22%;2016年底我國實體經濟總負債為188萬億元人民幣,同年GDP為74.4萬億元,負債率達253%;IMF測算中國的宏觀杠桿率在2016年末為235%,其中,國企部門74%,私人企業54%,廣義政府46%,地方平臺18%,家庭部門18%;國際清算銀行(BIS)則認為中國的宏觀杠桿率是257%,其中,非金融企業部門杠桿率為166.3%,家庭部門44.4%,政府部門杠桿率46.4%。
無論用哪一個指標或統計口徑來衡量,我國債務總量及各部門杠桿率近年來持續快速上升已是不爭的事實,也是我國經濟能否健康穩定運行的隱憂所在。
從我國經濟存在的高杠桿率領域及政府“去杠桿、調結構”工作重點可以發現,近期政府重點做了一下幾方面的工作:
為規避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2008年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政府采取了積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使各部門負債率顯著增加,而投資效率下降問題也凸顯出來。為逐步擺脫粗放型投資依賴的經濟增長方式,政府提出經濟轉型向高質量、高標準、新技術方向轉化,提高經濟運行效率,降低債務總量及杠桿率,達到降低違約風險的目標。
1.政府通過產權結構調整來降低杠桿率;
2.下大力氣促使僵尸企業破產;
3.通過債轉股方式解決債務違約問題;
4.加強政府公共投資與民間投資的合作,減少地方政府債務總量;
5.叫停部分地方政府投資項目,避免出現債務違約風險,從而達到“去杠桿”目的,并已取得明顯效果。
家庭或居民債務主要集中在中長期住房抵押貸款和短期消費貸款兩個領域。居民債務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生活質量的好壞,一般情況下居民增加短期消費會推動國家同期經濟增長,但也會加重家庭債務負擔;當居民長期債務總量大幅增加時會迫使其通過長期低消費來償還債務,使全社會經濟增長放緩。由于我國家庭部門杠桿中長期貸款(主要是房貸)占比較高,與政府部門杠桿和企業部門杠桿對消費行業的影響相似,所以,我國政府本次出臺與房地產業相關的調控政策,目的就是將居民家庭擠出債務負擔過重隊伍,由此降低他們債務負擔的同時,也相應降低實體經濟部門的杠桿率。
近年來社會債務總量及結構變動趨勢使金融領域風險凸顯,政府在“調結構、去杠桿”的同時,金融機構也面臨著必須加強自身風險管理和控制的需要。金融機構在幫助實體經濟盤活資產的同時,也必須通過結構化金融產品的創新與發展,來降低債務違約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例如政府允許有條件的金融機構推出資產證券化來盤活商業銀行信貸資產,化解商業銀行的潛在的不良貸款風險,有助于避免系統性風險。
總之,我國債務總量激增不但是貨幣總量問題也是非金融部門債務和金融部門債務結構問題,更是投資效率問題,因而,在調結構降杠桿的目的就是要降低我國債務總量,降低違約風險,防范經濟金融風險。必須將資本引導到有利于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新技術、新能源、綠色環保的實體經濟領域中,來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對高質量、高水平、多元化商品的需求,帶動經濟運行效率提高,使我國產業結構適應國際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