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康 陳 燕
(嘉興學院,浙江 嘉興 314001)
本文所指的傳統征信是以中國人民銀行為征信主體的征信系統。我國的傳統征信業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在全國推行企業貸款證制度,1997年上海資信有限公司開始從事個人征信服務,2002年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建成全國、省市、地市三級數據庫,實現全國聯網查詢。征信信息分為三個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個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信貸信息,第三部分是非銀行信息。個人基本信息包括個人身份、配偶身份、居住信息、職業信息等;信貸信息包括銀行信貸信用信息匯總、貸記卡準貸記卡信息匯總、貸款信息匯總、為他人貸款擔保信息匯總等;非銀行信息指的就是個人參保和繳費信息、住房公積金信息、養路費、電信用戶繳費等。以上信息納入中央銀行數據庫以作為個人征信信息的評判標準。征信數據的使用方主要為金融機構,其中以銀行信貸業務最為普遍。銀行經當事人書面授權后,方可查詢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截至2017年8月31日,在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收錄的9.3億自然人中,僅有4.6億人有信貸記錄。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給各行業帶來了顛覆性的變革,傳統征信業的局限性也給互聯網征信提供了發揮的空間。征信業的核心在于數據信息的搜集,而與傳統征信業不同的是,互聯網征信通過網上沉淀的大量用戶信息以評估用戶征信狀況,信息主要有三類來源,第一類來自電商平臺及旗下的支付渠道,數據來源包括其用戶的購買記錄,消費水平,儲蓄傾向等指標;第二類是互聯網專門征信機構,通過收集、整理、分析第三方數據,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的信用評級報告等征信業務產品;第三類是互聯網金融機構尤其是P2P業務自行建立的征信系統,用于評估其用戶信用水平以為其匹配適合的產品。各互聯網征信機構于其旗下的互聯網平臺收集信息并為自己所用,并受其規模限制而形成大大小小的數據庫。2018年中國網民人數達到7.7億人,且每年以近10%的速度增加。
傳統征信與互聯網征信由于其誕生條件、發展歷程和依托載體的不同,導致其各具特點,優劣勢明顯,且互為補充。從信息搜集方面看,傳統征信的權威性及公信力強,其倚靠強大的政府力量,以國有銀行的信貸信息為核心,較易獲得國家政策支持。而且我國民眾普遍對政府機構信任程度較高,更加認可傳統征信機構的征信信息收集活動。但征信信息覆蓋面窄,僅來自那些有過借貸行為的人群,這使對新興創業者、申請助學貸款的學生、過去無信貸的記錄的借款者等群體的征信信息出現空白。相比之下,互聯網征信信息主要來自用戶日常活動,網民人口基數龐大且呈較大的增長趨勢,信息覆蓋面廣且內容豐富;從信息處理方面看,傳統征信業,有成熟的行業規范,包括行業準入標準,信用評價標準等,為需要征信信息的行業提供了統一可信的數據資料。但傳統征信以過去信用情況來判斷未來信用情況的邏輯存在固有缺陷,較易受經濟周期和社會重大變革影響。且傳統征信要事先征得信息主體同意方可獲取信息,然后由信息提供單位錄入,因而從信息發生到錄入數據庫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滯后,時效性較差。與此形成對照的是,互聯網征信未形成統一的行業標準,互聯網征信來自用戶行為所提供的大數據,理論上所有互聯網企業均可利用用戶信息進行征信業務,行業進入門檻極低。各互聯網征信機構依據各自業務需要制定征信水平評價規則,難免出現規則的偏頗。標準不統一使數據被分割為孤島,互相之間無法打通,信息不對稱,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時優勢體現在互聯網征信不僅僅局限于用戶過去的信貸情況,還囊括了用戶通過互聯網購物、繳費、通訊等方面的信息綜合考量。收集信息處于主動地位,可以分析出征信人即時的財產信用狀況時效性較強;從監管方面看,傳統征信業有著嚴格的征信水平評估規范和行業準入規范,而互聯網征信由于發展較晚,模式較新,尚無較完善的行業監管制度。
征信體系共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公共模式,即以國家為主導的,非盈利性質的,為維護金融市場安全而設立的征信體系,適用于法律體制不健全,金融市場不完善的國家;另一種是私營模式,是由私人出資建立的,盈利性質的,為資金融通的所有參與者提供服務的征信體系。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金融作為經濟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正在逐漸放開監管,走向市場化。征信體系從公共模式轉為私人模式是大勢所趨。2015年1月5日央行發布《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通知芝麻信用、騰訊征信等互聯網征信機構做好進行個人征信的準備工作。央行此舉揭示了我國對互聯網征信的積極態度,也預示著接下來對互聯網征信的鼓勵與規范將進一步加強。也為傳統征信與互聯網征信的合作共贏的可行性提供了保障。
傳統征信的信用信息集中掌握在中央銀行,其掌握的信息主要源于征信對象過去的信貸履約狀況、繳費狀況等。互聯網征信機構中,具有代表性的阿里巴巴、騰訊等機構的征信數據源于其購物、社交平臺。數據來源、性質的不同使傳統征信與互聯網征信收集的信息的價值難以衡量,無法進行公平公正的交換。另外由于征信機構體量差距懸殊,其掌握的信息規模也差距較大,使掌握較多數據的機構不愿進行信息共享。缺乏一套合理的信息共享支付獎勵機制與平臺,使征信信息較多者可通過信息共享獲利,征信信息較少者有償獲取信息。
目前各互聯網機構的征信主要服務于自身開展業務的需要,側重點有所不同。其搭建的征信數據分析模型受其業務范圍、技術水平、服務對象等因素的影響。甚至一些P2P、小貸機構為尋求業務迅速發展,征信體系形同虛設,標準遠不及中央銀行征信系統的要求,將大量不具借貸資格的人員判定為合格身份,無法實現征信的目的。在這種現狀下,各征信機構難以將其收集的征信信息進行整合,出現即使可以共享卻難以共用的狀況。互聯網征信水平評價標準的統一是其與傳統征信成功對接的重要前提條件,如果沒有一個統一標準,會造成信息資源的雜亂與浪費,阻礙征信業進一步發展。
目前我國關于征信業的法律法規有:2005年頒布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暫行辦法》;2006年頒布的《中國人民銀行信用評級管理指導意見》;2013年頒布的《征信業管理條例》和《征信機構管理辦法》。在互聯網征信發展壯大之后并沒有相應的法律監管措施出臺,不能滿足互聯網征信監管要求。這也是導致各機構間缺乏交流,標準不一致的重要原因。此外信息提供主體法律地位不明確,對信息被征集對象缺乏相應的保護措施,互聯網征信合規合法性存疑,易被傳統征信業拒之門外。互聯網法律法規制度的不完善也使互聯網征信亂象叢生,導致風險擴大,不利于征信業及金融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
完善統一的征信標準體系是實現數據共享的前提。應從國家層面統一標準和格式,以便進行標準化的數據整合,使傳統征信與互聯網征信的數據得以統一使用,打破資源部門間的隔閡。統一的征信標準應當以中央銀行征信水平評估標準為參照,并充分考慮到新納入的互聯網征信業,依照其特點進行適當的修改與調整,制定出能夠將征信對象的信貸信息與日常行為進行綜合考慮的統一征信標準。
將互聯網征信數據納入傳統征信行業尤其是政府機關是征信業發展的主要舉措,可構建覆蓋全社會的信用信息網絡。可以由政府機關牽頭,同時從幾個方面出發。一是傳統征信業中的金融機構,以商業銀行為核心,向證券、保險、擔保等機構延伸,最終匯總到中央銀行,實現金融機構間信息的互通;二是互聯網征信機構之間依據相應政策逐漸實現標準統一與信息互通;三是政府機構及時在相關平臺進行信息披露,使征信信息公開透明。隨著以上三方面不斷完善和發展,首先實現互聯網征信內部信息互通、政府與非政府機構信息互通,傳統征信與互聯網征信信息互通,最終使傳統征信與互聯網征信實現信息的對接,建設起覆蓋全社會的征信體系。
對于傳統征信業要進一步規范法律法規,要明確細則,并根據互聯網征信現狀及未來發展制定新的法律法規。互聯網征信方面一方面要盡快構建法律框架,完成基礎性立法,對互聯網征信機構的范圍提出明確標準。另一方面要確定信息主體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保護其信息安全的同時盡快將其納入征信系統。可針對傳統征信與互聯網征信的特征建立分層監管制度,對互聯網方面適當放寬監管。傳統征信與互聯網征信規定的法律條文要相互適應,以促進二者的對接合作,最終實現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