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陽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1)
文化產業是近年來人們消費的重要領域,其產品也十分豐富帶給人們更多的精神滿足,但屬于精神領域的消費品往往是較高收入的人群來消費和享受的,并不是普通的大眾產業。不同于物質消費領域的是它并不是生活必需品而只是人們用來調劑生活情趣的附加產品,但它卻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精神需求產品的消費能力逐漸提高,文化產業也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市場和空間,成為近年來最具發展潛能的產業之一。它的發展對于傳統文化的推廣與應用以及其相關產業的帶動都有著重要的發展意義。
在目前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的前提下,在市場經濟的主導下,文化產業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其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發展前景一片良好,區別于傳統一、二產業,其制約因素較少,發展空間十分廣闊,未來將會成為居民消費經濟中的重要產業之一。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的增速在逐年增高,并且高于GDP的增長速度,出現了強有力的發展勁頭。文化產業的發展,促使人們消費理念不斷的提升,更加注重產品的質量以及消費體驗感,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提升了人們的生活品質。
我國擁有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五十六個民族孕育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為了使多元文化得到保護和傳承,我國采取多樣化的民族發展政策,使幾千年來的文化資源得到保護和傳承,促進了我國傳統文化在世界文化藝術領域的發展。然而雖然我國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但在世界文化舞臺上并不十分突出,與一些文化大國相比較,還存在著一定的距離。近年來,隨著文化產業市場的逐步發展,人們逐漸開始對文化產業產生重視,但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國外一些優秀的文化產業不斷傳入我國,甚至成為我國居民消費的“寵兒”。反觀國內文化產業卻缺少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效開發和利用,使得五千年的豐富文化資源受到極大的浪費。而更出乎意料的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被國外文化產業所利用,如《功夫熊貓》等電影在我國市場上的熱映。這需要引起我國文化產業的反思,如何很好利用我國的文化資源,使我國的傳統文化得到傳播,同時與產業有效融合是目前擺在我國文化產業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
此外,由于我國文化產業剛剛起步,缺少在政策上的扶持以及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導致文化市場不能夠正常有序的運行,一旦發生問題就會產生一些法律糾紛。例如,在知識產權方面,一直以來都存在著一些的爭議,由此可見建立健全相關的監管體系對文化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我國經濟建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充分發揮了市場經濟的主導作用,不斷的提高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居民的消費能力在不斷提高,從以物質消費需求逐漸向精神需求轉變,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逐漸成為人們新時代的追求。
與改革開放之前相比,目前人們在通信、教育、美體生活服務等方面的消費支出有了較大的增長趨勢,并且在娛樂活動方面的支出比重也在不斷加大,這不難看出我國居民在生活品質追求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和提高。
而從另一項調查指標來看,目前我國居民在人均居住面積上也有所提高,家用設施中家具的消費比重大大增加。此外,從農村調查的數據中也可以看到,從村人口的居住面積增加,消費能力不斷提高。以上種種說明我國居民的整體消費水平呈現持續走高態勢。
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文化消費所占比重也在逐年增高,但是仍然不能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力量,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因其發展迅速,不斷崛起各種文化企業,但大多數文化企業建立宗旨還是以營利為目的,忽視了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應該起到的社會責任。過快的發展使得這些企業根基尚且,又缺乏經營經驗,在發展中期甚至后期就會出現很多問題,甚至繼續發展下去都舉步維艱。這種情況下會給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制約。“十三五”中對于文化產業給予高度的肯定,將其作為2020年的國民經濟主力產業,由此看來,其重要性已經不僅僅是促進居民消費這么簡單,而是上升到國家高度的層面。因此,解決目前文化產業中的突出問題,穩定文化產業經濟,不僅僅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國民經濟進一步發展的要求。能否通過對文化產業的深入改革,使文化產業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成為居民消費中的一個新經濟點。這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相關企業的共同努力,肩負起社會責任,以更加出色的產品和服務來推動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的發展。
文化產業跨越兩個領域即經濟領域和文化領域,從經濟領域來看它具有一定的經濟特性,從文化領域來看它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一種方式。因此,文化產業與居民消費之間存在著一定聯系,二者互為影響。文化產業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最直觀的體現在消費總量上。文化產業從經濟特性來說屬于一種消費品,因此文化產業發展必然會增加居民的消費總量。而且,隨著居民消費理念的轉變,人們對于文化產品的消費能力不斷提升,文化產業的發展勁頭會只增不減,其必將持續推動消費總量的增長。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居民主要的消費結構都停留在衣食住行上,主要是物質需求消費經濟占主導地位。而隨著改革開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結構已經發生重大改變,從物質需求轉為精神需求,消費理念從原來的解決溫飽問題轉為精神享受,花費在娛樂活動方面的支出越來越高,甚至占據主導地位,這足以說明人們更加依賴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能夠進一步促進居民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使居民的文化消費需求得到滿足,而教育、醫療、文化、休閑等新的生活理念促使人們更加熱衷于對文化產品的追求,未來文化產品的多樣化、品質化將帶領人們享受更加美好和愜意的生活,而這些服務性的文化產品必將成為居民消費中不可獲取的最重要的消費產品。
文化產業是一種新型的消費產品,并且是目前大眾精神消費品中重要的產品,具有很大發展空間,對于居民消費潛能的開發具有很大的作用。如今,在快節奏的生活壓力下,人們在努力提高個人收入的同時,也更加愿意通過精神享受來減輕工作生活壓力,這種消費方式已經成為當代人工作生活中重要部分。精神消費是為了更好的工作,而工作是為了更多的享受精神文明,二者相互聯系又相互促進。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休閑旅游全年總收入在逐年上升,同比增速較快;電影票房同樣實現大豐收。由此可見,我國居民用于休閑娛樂的投入也在不斷加大,消費理念也出現了重大的轉變和提升,更愿意走出家門看電影、旅游,享受文化產品帶來的精神慰藉。因此,文化產業發展必將引導人們去開發消費的潛在能力。
文化產業與科技相融合,衍生出互聯網文化產業,這也是文化產業中重要的一部分。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也拉動互聯網等相關附加產業的價值,帶動很大一部分人才參與到文化產業建設中。文化產業不同于傳統的工業和農業,由于人們對文化產品品質和消費體驗的追求,使得其潛在的服務價值高于傳統的工業和農業。文化產品更加注重對居民精神方面的服務,并且,引導居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思想觀,因此從事文化產業的人才需要具備更加廣博的知識和高素質,因此這也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對傳統文化有足夠的了解,還要有效的去利用傳統文化資源。人力成本的增加,使得文化產業的成本提高,因此只有不斷的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才能夠使文化產業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
我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具有悠久而又豐富的文化資源,在文化產業不斷發展的形勢下,我國傳統文化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因此,如何有效的利用傳統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研究課題。同時研究文化產業與居民消費關系,能夠使文化產業根深于居民消費過程中,從而促進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