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洋
(河北金融學院,河北 保定 071051)
金融科技也可以叫科技金融(FinTech),最初這個概念來自美國,指的是企業利用科技作為一種手段更加有效地為社會提供金融服務的所構成的行業。而作為我國業界的權威金融穩定理事會給出的對金融科技的定義是:是指利用技術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或金融服務造成重大影響而所帶來的金融創新,使金融自身產生新的業務模式、應用、流程或產品。其實到目前為止,對金融科技各國家或地區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但都認同金融科技是非傳統企業將科技作為一把尖刀插入金融領域,用更加高效的科技手段搶占市場,并提升金融的服務效率以及更好的進行風險管理。金融科技同時也作為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進一步深化。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華爾街已經開始使用(FinTech)這一名詞,自全球由美國次貸危機而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全球金融科技公司每年吸納的資金增量以幾何的增長速度增長了20倍;該領域的每年資金投入量到2015年已經達到千億,1135億人名幣元,增速十分迅猛。2016年前9個月,中國金融科技公司獲得融資占全球金融科技公司融資總額的份額超過一半;2016年,更是首次超越美國位列全球第一;而且,中國是全球2016年唯一金融科技融資額有所增長的地區。
我國互聯網科技公司涉足的金融領域最早可追溯到2003年支付寶的出現,之后如潮水一般出現了許多支付平臺,其產生的主要作用是為大眾的日常實物交易提供快捷便利的支付方式,也同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雙方所需承擔的信用風險。一直到2013年馬云將余額寶帶入大眾視線,其憑借積累的大量用戶量和集聚的巨額資金開始在我國貨幣市場上試水,也預示著支付寶開始將提供金融服務作為其發展方向。隨后例如百度的理財、騰訊的理財通和傭金寶、京東小金庫等的相繼出現,也更能說明我國互聯網科技公司普遍開始通過向積累的消費群體提供金融產品與服務,標志著其正式進入金融業務領域?;ヂ摼W科技公司在存款市場領域、貸款市場領域也相繼出現他們的身影,如P2P平臺、眾籌平臺、阿里小貸、騰訊微粒貸等的推出。在2015年,例如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的推出,也表明互聯網科技公司正逐步擴大金融業務范圍。進入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行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例如區塊鏈技術的廣泛運用,標志著我國金融科技的發展速度正越來越快。
但金融科技發展也并不是無潛在的風險,例如,客戶數據的隱私問題,對風險管理的認識和能力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會在現在和未來不斷地改變化和沖擊金融機構,同時也影響金融科技公司的發展。
金融科技帶給商業銀行的影響并不會像火山噴發般一樣,急劇而具有顛覆式的破壞性,而是逐漸滲透,逐步蠶食的過程,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簡單分析。
合作的企業和個人方面,正在被金融科技公司通過的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手段將他們融資的需求外化,被分食。銀行提供的專業化理財產品方面,這個被金融科技變成了一個個產品,從內生而外化,產業鏈結構發生變化。樹枝狀的網絡分支機構優勢正在被人們利用科技被我們的手機而減弱。而專業化的風險管理,變成半人工化的管理模式,一部分在被專業化,智能化的機器所代替。從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來看,其中的存貸業務也受到金融科技的不斷沖擊和蠶食。出現2014年的第三季度銀行業存款規模自1999年的首次下降的現象,下降額達9500億,自然而然的影響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再者商業銀行業務中,利潤較高的中間業務也到金融科技的蠶食。
商業銀行在社會中的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務的作用也在被金融科技不斷弱化。簡單的表現在2013年支付寶推出的余額寶的出現,到其發展至今,一方面社會資金的提供者可以采用直接繞開銀行而通過互聯網所提供給他們的金融平臺為大眾提供自己的可貸資金,另一方面,社會的資金需求者也可以選擇繞開傳統的商業銀行通過互聯網提供給他們的平臺實現融資,這樣就繞開了商業銀行這一中介渠道,進而實現資金的供求對接,就進而出現金融脫媒的現象,從而金融科技弱化了商業銀行信用中介的作用。截止2016年底,非銀行支付機構已經處理了105.25萬億元的支付業務,較2015年同比增長超過120%,2017年這個增速還在增加。即使我國商業銀行還是作為主要的支付機構,但我們還是不能忽視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支付中介職能的削弱,也蠶食了銀行因為支付清算而帶來的那部分利潤。傳統商業銀行提供的優質的金融服務功能,被金融科技公司依靠自身的創新能力和固有的技術優勢為客戶提供更為精準的金融服務,提升了客戶的對金融服務體驗,也提高了金融服務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商業銀行的金融服務職能也在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而逐漸弱化。
隨著金融科技的公司發展業務的多樣化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商業銀行所面臨的市場環境。一方面,金融科技的發展和創新在某些方面改變了大眾消費者對自己以往消費的習慣,也改變了他們對自己消費的預期,對銀行所屬中間業務的信用卡業務的收入具有較大影響,給商業銀行經營活動帶來消極影響。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公司在提供金融理財產品時,一般設置給大眾金融消費者的門檻相比商業銀行來說較低,在靈活性、便捷性也更好,這就要求商業銀行被動做出改變。同時,由于金融科技公司的出現,對商業銀行形成新的競爭格局。
從國家層面上來講都注重人才的培養,那么商業銀行作為競爭激烈的金融市場一員,更應該注重人才的培養,尤其是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無論是在互聯網金融亦是在金融科技的時代大背景下,對商業銀行對人才的培養上提出更高、更快的要求。商業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的競爭優勢也會逐漸表現在對復合型人才的爭奪上,畢竟相對于金融科技公司商業銀行才是金融市場、機構的主體和中堅力量,商業銀行在吸引復合型人才方面應更具有一定優勢。
商業銀行說到底做的是金融服務工作,要始終把客戶資源的保護和爭奪放在戰略地位。加大對中年以上客戶群的保護,由于年紀偏大的這部分客戶群,對金融科技公司推出的興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還是遠遠低于80后,90后這部分年輕群體,在對銀行資金安全信任度上也遠遠高于年輕群體,銀行更容易守住這部分群體客戶,而且這部分客戶群也是銀行收入的主要群體。對于年輕的客戶群,商業銀行要通過自己的創新和不斷努力,提升自己金融服務質量,減少年輕客戶群體對金融科技公司的黏合性,因為人的消費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改變。同時商業銀行應做到實時互聯,無論何時何地都能滿足廣大客戶對自身的服務請求,提高客戶的服務體驗,還要通過大數據分析為客戶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服務,同時為客戶提供及時信息服務,以便客戶進行投資決策等等。
商業銀行無論在客戶資源的擁有量,還是掌握信息量上都具有較大優勢,同時對金融領域、金融市場的理解和認識相對于一般金融科技公司具有絕對優勢。再者商業銀行把創新和風險管理能力最為自己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相對于金融科技公司在對風險的識別,評估、防范以及管理方面具有絕對競爭力。對此商業銀行應鞏固和加強自身優勢,對自己相對于金融科技公司在新技術的開發和產品設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劣勢,也要加強與其的深度交流和學習。商業銀行也應該降低自己理財產品相對于金融科技公司所推出的理財產品的準入門檻,同時提高產品的靈活性以及便捷性。最后,商業銀行自身應加大對金融科技的發展以及應用,以提高自身盈利能力和降低自身的營運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