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浩
(北京股商時代科技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北京 100093)
區塊鏈技術,也稱為分布式賬本技術,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數據庫。在運行過程中,眾多計算機作為參與節點進行記賬,包含交易信息、時間戳的區塊以鏈狀的方式被分布存儲在所有參與的節點上。區塊鏈技術可以保證每個區塊的交易信息真實有效,不可被篡改,且可以追溯其來源。區塊鏈技術的核心價值是去中心化和信用機制,而信用恰是現代商業和經濟活動的基石,互聯網的普及使得網絡空間的信用變得更為重要,以區塊鏈技術作為底層技術在金融、能源、公證等各個行業都會有極為廣闊的應用前景。
區塊鏈技術的分布式賬本特性可以很自然的被運用到會計記賬系統中,其不可篡改的特點可以對企業財務造假進行有效防范。文獻[1]探討了區塊鏈技術在會計業務中的重要價值和場景應用,認為區塊鏈技術進入會計領域,能夠實現審計全覆蓋、實時合規性監控與自動化稅務合規申報,顯著提高各方工作績效。文獻[2]對區塊鏈技術在聯網審計工作的應用進行了探討,并構建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聯網審計框架。文獻[3]不僅在理論上研究了區塊鏈應用于會計信息系統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還提出了具體方案:建立兩層區塊鏈系統,分別將原始交易信息和會計處理過程固化,從而保障了交易的真實、可靠性。
現在已有不少文獻基于會計和審計的角度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進行了理論性的研究和探討。一部分文獻在研究時僅涉及到了區塊鏈在企業內部的應用,如果沒有企業外的組織參與的話,企業對內部的計算節點有完全的控制和修改能力,無法體現區塊鏈技術對于防范財務造假的優勢。還有一部分文獻研究時提出了將各個企業組成區塊鏈聯盟,將企業之間的往來數據上鏈,但對企業商業敏感信息的保密性思考和討論較少。本文基于區塊鏈技術提出了一種具體的方案,企業的會計信息系統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為企業與企業間的聯盟鏈,另一部分為企業內部的私有鏈,這樣可以使得企業的會計信息真實有效、便于審計,同時又保證了企業的商業敏感信息不被泄露。
區塊鏈技術是一系列成熟技術的綜合運用,譬如分布式數據存儲、P2P協議(點對點傳輸)、現代密碼學、共識機制、智能合約等。這一系列技術可以像積木一樣,根據業務的需要進行組合和創新,從而體現出不同的特點,同時每塊積木有自己的特點和局限性。將區塊鏈應用在各種場景里應當將充分考慮業務本身的需要和區塊鏈組成技術的特點與瓶頸,不能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在已有的一些研究文獻中,對區塊鏈在會計行業的應用進行了理論的探討,但并未深入思考現有密碼學對應用的限制。
區塊鏈技術在會計行業中應用涉及到的密碼學主要分為三類:對稱密碼、哈希算法和非對稱加密算法。對稱密碼即用相同的密碼對一份文件進行加密和解密。哈希算法是區塊鏈技術常用的一種加密算法,例如SHA256,該函數將待處理的文件(文件大小不限)轉換成長度為256字節的哈希值。哈希算法處理數據是單向的,不能通過256字節的輸出值恢復出原始的輸入值;對于不同的輸入值,即使僅差一個字節,輸出的結果差異也很大。哈希算法的這種特性使得加密的原文無法被篡改而不被發現,同時又很好的保密了原文。非對稱加密算法也被用到區塊鏈技術中,例如RSA。該算法中,存在一對私鑰和公鑰,用私鑰對信息進行加密,用公鑰可以對信息進行解密。私鑰可以理解為賬戶所有者的簽名或者企業的公章,公鑰可以對簽名或蓋章進行驗證。
目前登陸企業財務管理系統需要的用戶名和密碼,是利用一臺中心服務器來對身份和權限進行驗證,其原理不同于上述三種加密類型。而區塊鏈技術是去中心化的,沒有中心服務器,所以不能用傳統的方式進行權限驗證。想要在區塊鏈系統中實現信息的保密性及簽名功能,只能通過上述三種加密算法的組合。
不同區塊鏈應用參與方是不同的,按參與方分類,區塊鏈可以分為公共鏈、聯盟鏈和私有鏈。公共鏈對外開放,用戶不需要注冊就可以參與,典型的應用有比特幣和以太坊。聯盟鏈僅限于聯盟成員參加,由40多家銀行組成的區塊鏈聯盟R3屬于聯盟架構。私有鏈僅限于私有組織內部參與,應用場景一般為企業的內部。
本文設計的方案中,包括一條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聯盟鏈和多條每個企業內部的私有鏈。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會計信息系統如果僅限于企業內部成員參與,企業可以控制所有的計算節點,更改部分甚至偽造全部的財務信息在技術上依然是可行的,想要保證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必須有企業以外的組織參與進來。本方案中,聯盟鏈主要參與者是不同的企業,是獨立的法人,在期初需要對參與者的身份進行審核。
本方案中聯盟鏈上鏈內容的包括:一是AB企業之間的合同、票據、交易等通過哈希算法得到一串字符,再將此分別用A、B企業的私鑰進行數字簽名后上傳到聯盟鏈上,這些上鏈內容可以從源頭上保證銀行賬單、發票、合同等交易事項的真實性,同時也有利于聯網審計的進行;二是各企業私有鏈的財務報表定期通過哈希算法進行加密,將加密后的信息上傳到聯盟鏈上,這些上鏈內容可以使得會計處理結果被固化;三是其他企業認為有必要公開披露的信息也可以通過私鑰數字簽名后上傳到聯盟鏈上。
私有鏈的上鏈內容包括:一是企業的合同、票據等原始交易憑證;二是企業的資金、往來、收入、庫存、費用及經營成果等具體數據;三是企業的財務報表。私有鏈可以理解為一套完整的ERP系統。也可以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對現有的企業ERP系統進行改造,使其滿足于與聯盟鏈相關聯即可。
私有鏈和聯盟鏈的內容是相關聯的,聯盟鏈上的內容包含了私有鏈上財務信息的哈希值,企業的會計賬目如果被篡改了必然會被發現,保證了企業會計信息的可信度。企業的財務數據主要保存在內部的私有鏈上,一方面可以保護企業的商業敏感信息不被外泄,另一方面,區塊鏈技術的運用,可以有效提高企業的財務效率,降低了企業的審計成本。
私有鏈的數據存儲在企業內部相關的計算機上,各企業之間的公有鏈的內容保存在參與計算的各個節點上。聯盟鏈的共識機制采用PoW(工作量證明),對每筆交易進行適當的現金收費后,再用來根據工作量獎勵記賬的各個節點。本系統中收費和獎勵標準都是有限的,因而不會像比特幣那樣出現“礦工”過度競爭的局面,造成能源的浪費。私有鏈記賬的能源消耗是企業內部的成本,共識機制可以由各企業自行決定。
對于各企業之間的聯盟鏈,創始區塊應該由具有公信力的組織機構完成,創始者擁有對參與者身份進行審核的權力,可以增加或刪除該區塊鏈的參與者,并對參與者的工商注冊、股東變更等公開信息進行更新。對于企業內部的私有鏈,各企業可以根據企業大小和業務的需要設置不同參與者的權限。為了便于審計工作的進行,企業內部的私有鏈應該對審計機構完全開放。
本方案還可以進行一些擴展,譬如智能合約的引入、企業信息的自動披露等。智能合約是一種由計算機處理的、可執行合約條款的交易協議,這類協議一旦制定和部署就能實現自我執行和自我驗證,不再需要人為的干預。引入智能合約可以最小化企業間的惡意交易或意外事件的發生。文獻[4]對區塊鏈技術在證券發行的應用上進行過探討,本方案可以引入信息的自動披露功能,只要是對投資決策有影響的信息,譬如財務報表、稅收繳納、工商變更,都可以自動上鏈。
區塊鏈技術的“51%攻擊”是指擁有所有計算節點51%以上算力,即可操縱和修改整個區塊鏈。在理論上,即使擁有的算力不足50%,也有一定概率完成虛假信息的寫入。因此,區塊鏈技術并非絕對安全。在實踐中,應當盡可能的優化共識機制的算法,避免算力過度集中。此外,區塊鏈技術由于有去中心化的理念,使得智能合約即使發現存在漏洞,也很難進行補救。2016年,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全球最大眾籌項目The Dao由于存在漏洞而被黑客攻擊,導致價值達6000萬美元的損失,因其補救方案和去中心化理念沖突而引起爭議[5]。
用戶的私鑰保管在區塊鏈技術中是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在比特幣系統中,私鑰如果丟失,會造成財富的永久性損失。在本系統中,私鑰的功能相當于企業的鑰匙和公章,數字化的私鑰如果被竊取,會造成公司信息泄露和財富的損失。未來需要在安全性方面進行改善,譬如采用將私鑰固化到硬件中等方式。
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的賬本特性使得上鏈的內容變得透明,在比特幣系統中,每個地址的比特幣數目都是公開的。但是企業在日常經營中必定有部分商業信息需要保密。在本系統中,盡可能兼顧了企業對財務系統的真實可靠性和商業敏感信息保密性的需要,但還是有不完備的地方,譬如無法避免公眾知道某特定兩家公司之間有業務往來。如何對此進行完善,還需要進一步思考和實踐。
如何防范會計造假一直是會計領域的一個難題,區塊鏈技術將成為解決這個難題的一種重要技術手段。本文基于區塊鏈技術,提出了一種應用于企業會計信息系統的方案,可以滿足企業的會計信息對透明真實性的要求,同時能基本滿足企業的商業敏感信息對保密性的要求。現在,區塊鏈技術還是一項新事物,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被社會接受尚需要一定的時間,但可以預計,當這種新技術大規模應用于企業的會計系統中,可以有效的抑制會計造假,大幅降低企業的審計成本,同時也有利于政府對企業的監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