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森月 鄭新娜
(沈陽工學院,遼寧 撫順 113000)
經濟法律關系體現在所有的權利和義務方面,它是受法制約束關系中的一種。它所帶來的特性是其他關系所不能替代的,在所有的法律關系中,它具有理論性,是一種有理論性的社會經濟關系。在所有法律關系中占上層指導領域,這是不可質疑的。但作為同樣調控經濟關系的民事法律關系而言,其理論性遠在經濟法律關系之下。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是經濟標準和利益,沒有經濟標準和利益所有的權利和義務的承載就不存在,更不能形成調控經濟活動的經濟法律關系。
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的組成有很多。我國政府機構、我國公民以及公司機構是經濟法律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本質通過其外部特所表現。在我國的經濟活動中,經濟法主體具有龐大的數量,多種多樣的類型,所以經濟主體利益性具有外在化的體現:經濟利益的和諧發展依靠于對經濟法主體的維持和發展,穩定的社會公共利益也依靠于對經濟法的維持和發展。其特點表現在三個方面:
1.我國的政府機構對于經濟法律關系的主要部分有著主導性。經濟法體現在國家對于經濟法的干預,主導性的前提是指在所有經濟法律關系中,必須有一方的主體為政府或者相關經濟管理機構,另一方可能是企業的經濟組織和公民占主體,不同的是相對于經濟組織和公民,政府和管理機關具有優先權,優先權是指政府及相關機關優先享有經濟管理權,如優先處置權、社會協助獲得權、有效推定權等。
2.經濟法律主體具有獨立性。經濟法體現在國家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國家干預社會經濟活動的前提是維護,保證社會公共利益并保證市場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在對經濟管理權行使之前政府及其相關機關應考慮經濟法律主體的獨立性,企業事業單位是獨立的個體,同理個人單位也是。并不依附于政府及相關機關。
3.主體具有法定性。國家對經濟活動的干預的體現叫經濟法,因此,參與法律關系的人,參與法律關系的時間,參與經濟法律關系的方式,都由經濟法所決定。所以經濟法的本質是規范確認國家對經濟活動干預的法律,也保證了對經濟活動合理干預的需求。所以政府及相關機構要嚴格按照法律制度進行干預,這是非常重要的[2]。
經濟法律關系的實質分為主體享有的權利和主體應承擔的義務,它在所有的法律關系中占第一地位。對于經濟法律關系來說,一個主體的經濟義務是以另一主體的經濟權利為依靠的,一個主體的經濟權利是另一主體的經濟義務的體現。其中,經濟權力是經濟權利的一種,經濟權利是指政府及相關機關和社會經濟活動企業的管理權利。經濟權力的基礎是相關經濟機關或社會經濟活動企業的地位和職責保證其行使相關職權的權利,這種權利是由經濟法賦予的。本質上屬于經濟管理的職權。它有三個方面特征:
第一,主要部分具有特定性,是指只能有相關機關或相關活動企業才能行使經濟權力,其他沒有這種特性的組織沒有這種權利。
第二,法定性和規定性。對于相關機關要嚴格按照法律制度執行;對于社會經濟活動企業來說,它的權力表現在個人制定的合同或約定通過制定的章程表現出來,如果濫用法定性和規定性則會造成嚴重的法律后果,所以必須嚴格行使經濟權力嚴格遵守法律規定。
第三,積極性。表現在國家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干預方面,所以相關經濟機關對于權力的使用應積極,表現在對問題的探討和解決。對于經濟活動的團體也是同樣,對于發生的利益沖突應積極的進行協調和解決。
法律關系有其主體相對也有其客體。如果沒有法律關系的主體的權利和義務行使及履行也就沒有了意義。對于經濟法律關系來說,其客體又不同,主要包括主體的權利、應承擔相應的義務所對應的載體。有不少研究人員認為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包括物品、人的行動、無形資產等。這是非常錯誤的看法,因為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活動的法律。人的行為是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所以法律對經濟法律關系應嚴格要求和控制并有長遠打算和深思熟慮。另一方面行為必須是代表物質經濟利益、資產效益或者是能帶來一些經濟利益的行為,不包括物品、知識產權等。
經濟管理關系和協作關系是靠經濟法調節的,它們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差別,管理關系和協作關系是相互作用分割不開的,它們既有差別又相互統一。管理關系主要體現在國家對經濟活動的調控,協作關系是指各單位之間的相互協調作用。經濟法的權利和義務在日常經濟活動中,必須按照相關法律規定,確立管理關系和協作關系,這都依靠于國家的保障從而得到實施??梢哉f,沒有管理關系和協作關系就沒有經濟法律關系。
在所有的法律關系中都是以相關人的享有權利和承擔的義務為內容的。同樣在這種關系中二者也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其中參與者的經濟利益也需要相應的內容來反映和體現。
經濟法律關系怎樣來產生和變更的內容等若無其他規定需要口頭約定,其他要采用法律規定的書面形式來記錄,從而體現經濟法律關系的嚴謹性和規范性,也可作為發生錯誤和問題時的處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