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光雨 朱靜茹 王麗敏
(吉林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系,吉林 長春 130117)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而在教育領域,教學評價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一種較為成熟的控制和管理手段。這種教學評價手段能夠激勵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同時能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進而達到培養人才的教育目的,最終促進教育的發展。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智慧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者學習模式應運而生。繼“數字學習(e-learning)”、“移動學習(m-Learning)”、“泛在學習(u-Learning)”,智慧學習是第四次學習方式浪潮。為了回應教育信息化的新訴求,順應智慧學習的新浪潮,目前,許多財經院校對某些課程采取了,以智慧學習為依托、線上網絡授課和線下課堂授課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智慧學習背景下財經院校教學評價體系的研究完善了面向智慧學習的教學評價機制,充實了國內教師教學評價理論研究,對加速我國教育的信息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從評價方式來看,傳統的教學質量評價側重于結果性評價,而以網絡技術為支撐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評價強調過程性評價。從評價目的來看,傳統教學評價突出了評價的選拔功能,而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評價在提高學生成績以及升學率方面并不具優勢。社會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促使我國教育發生轉軌,傳統的教學質量評價方式、目的、指標體系和內容等已不能適應智慧學習背景下的混合式教育模式。從現今人們對其新背景下的教學評價研究來看,不同于傳統教學評價的財經院校教學評價體系也尚未形成,缺乏廣泛應用的新型教學評價體系。
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學評價體系的局限性,結合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特點,建立了以教師、學生、學校為三大教學評價主體的創新型教學評價體系,強調線上和線下評價相結合、過程與結果評價相結合以及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
1.線上網絡教學評價。在過程評價中,教師根據教學計劃,分階段設定學生學習時間長度、線上課堂互動活躍度、在線答題參與度及正確率等評價的量化指標,利用云計算技術記錄學生學習評價指標情況,對學生做出定量評價。參考學生在線上合作學習中的智能分析學習成果、圖形化分析結果,對學生做出定性評價。在結果評價中,采用線上試卷考核方式,題型主要為選擇題、填空題與判斷題等客觀題,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進行線上答題,利用線上軟件,依據評分標準,對學生做出定量評價。對于線上主觀題型,教師多采用人工批卷。
2.線下課堂教學評價。在過程評價中,根據學生平時作業完成情況、上課出勤率、平時測驗成績對學生做出定量評價。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實際表現,對學生做出定性評價。在結果評價中,采用傳統考核方式,試卷題型主要為分析題、簡答題等主觀題,根據學生答題情況,對學生做出定量評價。
1.線上網絡教學評價。在過程評價中,根據教師提供學習資源相關性及更新頻率、學習策略滿意度及回復時間等,利用線上評價平臺的量化標準,對教師做出定量評價。針對在線學習任務量的設置問題、在線相關學習資源組織問題等,利用虛擬學習討論社區,學生表達對老師滿意程度,對老師做出定性評價。在結果評價中,學生采用過程評價中的評價方式,根據教師一個學期整體表現,分別對任課教師做出定量與定性評價。
2.線下課堂教學評價。在過程評價中,學生根據老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效果、教學態度、教學方式等,及時向老師反映意見,對老師做出定性評價。在結果評價中,學生利用學校網絡評教平臺,對老師做出定量評價。學生在學校網絡評教平臺留言板上,對教師整個學期教學情況、教學方式等提出意見,對老師做出定性評價。
首先,把握和控制教師評價的風向標。以師德、教學業績、科研成果為主線,制定學生對老師線上線下教學評價的指標。其次,建立相關的教師教學獎勵制度。根據學生對教師線上線下教學評價結果,評選出智慧學習背景下教學成果突出的教師。再次,加強組織實施。教師線下授課過程中,學校教務處組織督導老師聽評課;組織教師開展教學競賽、課程組集體備課并組織說課等。
注重學生發展性原則。針對智慧學習背景下的一系列課程,開展與此相關的學生論文評比、項目申報、學科競賽等,促進學生的科研能力,關注學生的長遠發展。同時,建立相關的學生獎勵制度。根據教師對學生的線上線下評價結果,對表現優異的學生給予獎勵,激勵學生在混合式教學范式中的學習積極性。
以混合式教學為例,建立了智慧學習背景下財經院校創新型教學評價體系,根據評價主體多元化原則,將教師、學生、學校作為教學評價體系三大主體。對學生線上線下學習表現分別評價,將結果作為獎勵學生與否的參考標準。對教師線上線下教學成果分別評價,將結果作為激勵教師的參考標準。在師生互評過程中,采用線上和線下評價相結合,強化課程銜接,益于提高學生最終學習效果;過程與結果評價相結合,改善了傳統教學評價只強調結果的現狀;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使評價標準更加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