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京京
(安徽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1)
自2014年始,“互聯網金融”已連續四年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聯合印發《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法律的形式支持互聯網金融穩步發展,鼓勵金融創新,明確監管責任,規范市場秩序。
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中,互聯網金融更是得到了國家層面的認可。《十三五規劃》特別強調了互聯網金融對于普惠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意義,顯示了國家對互聯網金融的強烈信心。
截止到2016年12月,中國使用網上支付的用戶規模達到4.75億。根據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的監測數據,我國互聯網金融平臺一共有1.9萬多家。
在政策支持下,互聯網金融產業的快速發展,也使這方面人才缺口規模日益擴大。業內人士預言,未來數年,我國互聯網金融人才缺口將達300萬。
一方面,國家缺乏人才儲備,國內各大高校很少有開設相應的專業和課程,導致互聯網金融人才稀缺,互聯網金融的人才儲備從源頭來說就嚴重不足。
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對人才的需求,有別于傳統金融,不再是傳統金融中對金融專業的單一的執著,而是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傳統金融專業對金融行業的新發展不夠重視,人才培養目標與金融行業發展不能吻合。而新興的市場中,更迫切需要將互聯網知識與金融創新人才進行融合,才能推動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
與傳統金融專業相比,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高職金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它提出了知識的多元化,更加強調具有強烈的服務意識、營銷意識和風險意識的綜合素質。對高職金融專業人才的要求也由單一技能型人才向綜合型的高素質人才轉變。
1.培養目標與行業發展脫節。人才培養目標是院校金融專業的大綱,主要解決培養什么類型的人才,它是高職院校專業的大綱,總領全局,關系到課程的設置是否能與行業的發展相一致。經過分析,我們發現部分高職院校金融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目標定位仍停留在傳統金融人才培養,主要集中在金融機構的柜臺和營銷崗位。許多高職院校金融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對口率較高,但是絕大多數從事的都是金融行業的營銷崗位,晉升空間小,限制了自身的發展,崗位技術含金量不高,就業競爭力處于劣勢并且大企業大公司較難進入,也阻礙了學生開拓視野,形成了發展瓶頸。
然而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顛覆了傳統金融業務,產生了大量新型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和工作崗位,出現了多種互聯網金融模式,高職院校如果仍然沿用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必然會導致金融類人才培養目標與金融行業發展的脫節,學生就業困難。例如互聯網金融必然伴隨著大量的數據,而基于互聯網金融的業務大多需要數據支持,這就催生了金融數據分析師的崗位出現,然而高職院校并沒有針對這一崗位設置專業和課程,導致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脫節,滿足不了市場的需要。
2.課程設置滯后。目前,部分高職院校開設的金融專業課程大多圍繞傳統金融理論與業務,知識體系陳舊,導致教學內容跟不上市場發展的腳步。而互聯網金融行業對復合型、創新型人才需求較高,因此,必須與時俱進,在課程設置上,及時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與調整,融入互聯網金融相關知識,搭建全新課程體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工作的熱情,建立互聯網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
1.傳統金融教學模式缺乏主動性。傳統的金融專業教學,按照“寬基礎、厚理論”的課程設置,以理論教學為主,輔以較少的案例分析和實務操作,導致填鴨式教育,缺乏主動學習。而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熱愛金融事業,有較強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能力的高技能金融人才。
2.實踐實訓不足。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離不開實踐實訓,在傳統的金融學專業教學中,實踐和實訓教學模塊相對封閉單一,實驗教學方面很多時候是形式大于實質,不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但是高職院校在金融人才培養實踐實訓環節存在不足,尤其是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嚴重不足,金融行業有著自身的特殊性,特別是銀行,一般不歡迎學生實習,所以實訓基地建設簽約少,即使簽約也限定實訓學生數量,導致學生缺乏實踐能力和社會經驗。另外,在學校環境中很難讓學生接觸到來自企業的真實的大數據,仿真數據、虛擬數據以及節選數據、訓練數據都無法滿足培養互聯網金融大數據人才的需要。
金融與互聯網的融合需要既懂金融又懂互聯網的跨界復合型人才,因此互聯網金融是一個“跨學科”行業,單純懂一些金融知識根本不夠無法滿足互聯化金融行業的需要。既要懂金融又要懂互聯網技術,行業對具有金融知識背景與互聯網技術背景的跨學科復合型人才需求不斷上升,互聯網金融行業由對項目、資金的需求,轉向對人才的需求。在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背景下,產品和服務差異越來越小,人才成為互聯網金融領域發展瓶頸。
很多高校的金融專業教師是直接從學校畢業到講臺,缺乏企業工作經歷,出現教師隊伍年輕化、學歷高、有專業資格證書,但社會實踐經驗嚴重缺乏的狀況。這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是十分不利的。可見,現階段金融專業嚴重缺乏既具備的廣博的理論知識、又具備豐富的實戰經驗的雙師型教師。
高職類院校的教師多為雙師型,既有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又有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從業經驗,能夠將理論和實際較好結合起來。但互聯網金融是一種全新的業態,需要教師重新學習相關的知識和業務。
通過在金融管理專業進行錯位發展,實施嵌入式人才培養模式,重新構建互聯網金融人才培養方案,學習、實踐金融技能的同時學習互聯網等專業知識,建成校內實訓、校外實習相結合的實踐體系,形成本專業發展的特色,培養“懂網絡、精金融、強實踐、會管理”的互聯網金融復合型人才,提高專業人才就業率、就業對口率和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
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要尊重市場對于金融人才的需求,以市場的需求為基礎構建符合市場要求的互聯網金融人才培養目標,同時在培養過程中,要切實保證人才本身的技能性,以人才的多元化發展為前提促進整個金融教學的發展。
我們建議在現有的基于培養傳統金融業務人才的目標上,根據崗位知識、能力需求,修改人才培養方案,將“互聯網”思維融入人才培養方案當中,增加對互聯網金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增加風險防范能力,實行嵌入式發展,并根據金融市場對金融人才需求的變化定期加以修訂,甚至在未來,逐步淡化傳統金融人才的培養模式,避免和本科院校同臺競爭,專門培養互聯網金融人才,實現高職金融專業人才的錯位培養。
大部分高校金融專業的課程是按照培養傳統金融行業所需的柜臺和營銷人才來設置的,已多年少有變動,過度注重知識體系的完整性,重理論輕實踐,忽視行業的新發展,課程內容落后于時代的發展,不能反映新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教材建設也落后于現代金融業快速發展的變化,金融創新層出不窮,而專業課教材卻是多年不變。
因此,應基于工作崗位和工作任務,對課程體系和內容進行調整,要讓學生既掌握金融基礎理論知識,也要能夠進行網絡金融存貸業務、產品營銷、客戶理財等的業務操作業務技能,另外,可以增設互聯網金融相關課程,如互聯融資、信貸與供應鏈金融、大數據分析和新興融資方式與操作實務等,還可以通過舉辦講座、討論會等形式。
對于不同的教學環節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如小組討論、任務驅動、案例教學、角色扮演等利于發揮學生主動性的教學方法,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產品創新能力。同時建立靈活有彈性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才能更好地契合互聯網金融發展。
另外,金融專業現有實踐條件較為局限,校內實訓項目較少,校外實訓基地不足,導致學生實訓課時較少,實操能力不夠強。在金融實訓室增加互聯網金融業務模擬平臺,讓學生熟悉互聯網金融運作模式,結合市場發展動向,大膽提出并設計創新型的互聯網金融產品。
突出做中學、做中教,強化教育教學實踐性和職業性,促進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
目前高職互聯網金融專業還處于剛剛起步的探索階段,而高職院校和互聯網金融企業開展校企合作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培養跨界人才的形式。第一,企業可以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參與教材的編寫,有利于高職院校進一步了解企業的用人需求,完善人才培養模式;第二,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和就業機會,積累經驗,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第三,鼓勵教師深入企業實踐,了解行業發展的新動態,豐富工作經驗,提高實踐教學水平。
近些年來,金融業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在成長,要讓專業教師定期去企業感受與學習行業的最新發展,鼓勵教師去企業掛職鍛煉,提高實際操作能力,避免教師隊伍偏理論而輕實踐,同時邀請企業的業務骨干和資深人士做兼職教師,開展教學活動、舉辦學術講座等等,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打造一支素質過硬的互聯網金融教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