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驊
(江西省華東交通大學理工學院,江西 南昌 333000)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以及國家關于“互聯網+”發展理念的提出,基于移動互聯網發展起來的電子商務平臺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在此背景下,藝術品也加緊了與移動互聯網“聯姻”的步伐,“互聯網+藝術品”的發展模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但從藝術品電商近幾年發展的總體狀況看,我國市場上藝術品電商企業零散,且數量和質量也參差不齊,大部分藝術品電商平臺處于發展階段。因此,面對“互聯網+”的機遇和挑戰,推動藝術品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發展,成為藝術產業未來轉型升級亟需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實現了一體化發展,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深度改革,社會民眾收入提高,為消費藝術品提供了經濟保障,人民對精神文化追求日益增長,電商行業在這種情況下便出現了。以文物商店為主的交易模式開始出現變革,收藏文化與電商相配合下為藝術品市場打開了出口,比如我國最近幾年興起了收藏熱,各式各樣電視鑒寶節目興起、拍賣行變得繁榮。藝術品和普通的商品不同,它不但具有較高的商業價值,更具有一般商品所沒有的文化價值,為滿足當今消費者的文化需求,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得到了重視,市場經營機制隨之出現了改變。
“藝術品電商”即將藝術品的展覽、銷售、分享等經營活動同互聯網相結合。當今的藝術品電商幾乎都采用了B2C、B2B的經營模式。“互聯網+”與藝術市場的融合顛覆了傳統的藝術流通與傳播方式。多樣化的新媒體借助互聯網技術拓寬傳播渠道,快捷的精準藏品信息的發布與傳播成為可能,極大提高了藝術市場信息的更新率與藝術品成交率。而新媒體的即時互動性和便攜性,也需藝術市場經營者改變傳統的經營方式,來適應新的傳播方式。
作為新興的藝術品傳播交易模式,我國的藝術品電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多數電商平臺的經營模式以單一的線上拍賣為主,平臺對消費者的信息更新緩慢,導致客戶群體薄弱且流失嚴重。從商業模式上看,并沒有充分利用數據資源與端口接入優勢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整合。
藝術品與其他商品相比,具有非標準、非規模化的產品屬性。除了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藝術品的特殊性決定了消費群體的特定性。如何精準定位藝術品的消費人群是藝術電商平臺最重要的問題。當前的大數據分析和社群效應都可以成為藝術品電商平臺技術服務依托和運營思路。據網民年齡結構對比分析,網民低齡化為主要群體,由于購買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著藝術品線上交易市場中高檔藝術品的購買力能力。而具有高價位購買力的藝術收藏者進行線上交易的較少。藝術品電商在對其商業模式創新定位時應精準定位、理性對待。
線上藝術品的真假鑒定成為難題。傳統藝術品的營銷模式是通過實體店鋪銷售、舉辦或參加展覽展銷會、通過線下拍賣等活動來聚集消費群體,雙方信息溝通順暢,產品真偽鑒定較為容易,消費者一般愿意接受。但線上的藝術品交易,往往只能通過圖片與文字實現信息交流,消費者因擔心圖片和文字的失真而不敢完全相信網絡銷售,且藝術品通常價格較高,消費者對網上大額消費還心存顧忌,且后續的真假鑒定也成為難題。
當今藝術品實現途徑逐步變得豐富化多樣化,衍生出了多種交易模式,雖然互聯網下的藝術品市場在國內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但同時潛在問題也越來越明顯:長期以來中國傳統的藝術品市場以地攤式交易和跳蚤市場為主要的交易模式,藝術品市場交易氛圍較寬松,并未實行法律法規與市場監察制度約束。導致藝術品市場魚龍混雜,松散的市場出現嚴重的泡沫,開始充斥著贗品、惡意哄抬價格、違法違規交易等惡劣行為,這就為許多唯利是圖的商家提供了投機取巧的機會,造成嚴重的市場秩序混亂,而這種狀況導致了有能力購買能力的消費者和真正欣賞藝術品價值人在購買時往往猶豫不決。因此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體系與外在監控體系,為藝術品市場運作提供良好的交易環境,顯得至關重要。對不法行為嚴加懲處,強化藝術品市場漏洞的監管,使藝術品市場中的違法違規的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隨著藝術品市場的發展,經管藝術品市場參與人員與日俱增,毋庸置疑的是這些人員還缺乏專業素養及鑒別能力,這些都是制約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大力培養藝術品金融化所需要專業人才隊伍顯得刻不容緩,這也是中國市場發展的必經之路。時代發展的需求顯示出藝術品經濟融資在市場上作用將會越來越顯著,同時文化藝術與科學技術的融合必然帶來藝術品市場的繁榮與發展。藝術電商是推動藝術消費市場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培養一批專業過硬的、滿足企業需求的復合型人才,是當前藝術電商發展的重中之重。
誕生于互聯網時代的新興用戶更需要優質的稀缺體驗來滿足。虛擬現實是指仿真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生成逼真的視、聽、觸覺等一體化的虛擬環境,達到用戶對三維虛擬環境中的對象進行體驗和交互的真實性。虛擬現實技術能讓消費者直接在線上享受到與線下相當的消費體驗,解決藝術品的鑒別問題。同時,加強網絡購物體驗,及界面設計風格、交易流程的簡易程度、內容推送的精準程度、社群運營的粘性程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