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紅
【摘 要】稅收作為一種國家的財政收入,具有強制性。所以稅收在企業里是會計核算和稅務處理時所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而稅務統籌則是為了企業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而使用的一種分配行為。本文通過稅務統籌的幾種誤區和一些重要原則,來分析其在財務管理中的主要應用。
【關鍵詞】稅務統籌;利益最大化;財務管理;企業稅制
一、 引言
稅務統籌不是偷稅漏稅,而是在國家法律的框架內對納稅事項進行系統的安排以此做到經濟利益最大化。目前我國中小型企業已超過千萬家,占企業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稅務統籌可以幫助這些中小企業享受國家政策、規避風險的同時,減輕壓力,更好地把資金投入進自身發展中去。所以積極重視稅務統籌,有利于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二、 對稅務統籌的幾點誤區
一般大多數人對稅務統籌這個概念不太了解,有一定的認知缺陷,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最低納稅
經濟利益最大化的計算,很多情況不是納最少的稅,便是經濟利益最大。從財務統籌的角度分析,在投資經營方式、內容一定的前提下,稅收是一種絕對成本,所以節稅方案一般可以減少絕對的稅收支出,增加稅后利潤,實現稅后利益最大化的企業統籌目標。但很多情況是在投資經營方式和內容未定的前提下,這種情況下,稅收是一種相對成本,短期的稅后利益最大化的方案不一定就是最佳方案。因為企業追求的是一種長遠利益,是希望在節約開支的情況下,享受最佳的優惠政策,并且能持久下去。如果單純地為了節約眼前利益而進行稅務籌劃方案,那很有可能會丟失長遠利益,不利于企業的增資擴股、市場生產和產品競爭。
(二)節稅、避稅與偷稅的區別
在許多人的眼中,節稅、避稅、偷稅只是一類行為的不同說法,雖然現實實踐中,這三種行為的區分非常困難,而且在某種情況下這三者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但這三者并不是同一類行為,也不是同一概念。節稅是在法律的框架內,并符合稅法立法精神的前提下,利用國家稅法中對不同收入額的起征點、免稅額、減稅等一系列的國家政策和地區性鼓勵政策,以及稅收懲罰等傾斜調控政策,進行稅務籌劃,以此來使自己納稅負擔得以減輕的經濟行為;避稅是納稅人采用不違法的手段,利用國家稅法政策中的不足和漏洞來使自身獲利的行為和謀劃;偷稅是指利用違法的行為,例如,偽造、刪改、擅自銷毀賬簿、一些收據、憑證,偽造賬簿中的支出情況,以此虛假的納稅中報,來達到不納稅或少納稅的目的。
很明顯,三者的目的是一樣,但使用手段和行為想法不同,節稅是符合國家政策和國家利益的;而避稅雖然不違法,但利用法律漏洞,違背了國家的立法意圖,不符合國家利益;偷稅是一種違法行為,不僅違法,還是一種不道德的欺騙行為。所以要分清三者的區別。
(三)稅務統籌是通過賬務操作完成
稅務統籌,表面上看是通過對賬單的處理和運作,來對應國家稅法或一些經濟政策,與企業經營活動無關。但稅收卻是影響著企業的投資方向,如國家為優化國家的產業結構確保經濟發展計劃的順利完成,對一些符合國家政策的投資,給予稅收優惠政策,這樣就會吸引企業投資。當然不只是國家,不同地區也有自己的稅收政策,以改善自身的經濟布局。所以對企業來說,他會盡可能選擇具有稅收優惠待遇的行業和地區進行投資經營。國家稅收法有規定,盈利企業收購虧損企業,合并財務報表,然后可以用自身五年內的盈利來填補虧損,上報時,用合并后的報表,可以減少納稅金額,從而做到減少稅負。這些都是企業的投資經營范疇,不是僅對賬單、財務進行分析就能解決的事情。另外還有自身需要花費的各種成本,比如人力、物力、財力,還有機會成本,這都是企業應考慮和計算的,切不可僅簡單從賬本上得到的數字來分析,否則得不償失。
三、稅務籌劃原則
(一)合法性原則
為了不使自己的節稅行為,變成偷稅避稅。一、需要遵循現有的法律,在法律規范下,去進行所做的稅務籌劃方案,而不是違反稅法,來躲避稅收負擔;二、企業籌劃人員需要遵守財務會計法規和一定的道德標準,不能為了利益,無所不用其極。
(二)利益最大化與成本效益原則
在企業做稅務統籌時,需要實現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所以需要企業充分考慮現實自身的硬實力以及發展戰略,然后計算稅務籌劃后所獲得的利益與成本之間的效益關系,還需要對后續籌劃進行規劃。所以一項成功的稅務籌劃必然經過了多次考慮,對多種稅收方案進行了衡量,才總結出的最優選擇。
(三)事先籌劃原則
以往,企業對稅務統籌的忽視,導致當納稅義務出現時,而且稅務負擔比較重,企業就會嘗試用一些違法的偷稅行為去改變那些數字,最后受到了相應處罰。所以,現代社會要求企業事先進行稅務籌劃,對自身的經營投資管理,進行全方位的規劃,對自身納稅義務有提前的了解,盡可能地減少稅務負擔,這才是稅務籌劃的意義。
(四)風險防范原則
雖然稅務統籌是在法律法規的框架內進行的操作,但籌劃時常常會在法律的邊緣上游走,這就意味著會出現很大的風險。如果無視這些風險,盲目籌劃,可能最后會得不償失,還會觸及紅線,所以這就需要籌劃人員高瞻遠矚,充分考慮一些風險。
四、財務管理中的具體應用
(一)權責發生制
在企業經濟管理范疇,會計準則是與稅法極為接近的,但二者還是在規則和規范對象方面出現了許多差異。會計在面對資產、收益、利潤、權益等內容上,都與稅收籌劃人員的理解和方法有異議,這就加大了在具體執行上的難度。
在稅法中有一規定,凡屬本期的收入和費用,不論其款項是否收付,均不作本期收入和費用處理。利用這條規定,企業可以樹立擴大本期費用權責發生,縮小本期收入的權責發生,從而減少納稅金額的策略。不過企業的遞延資產是需要財務人員注意的,遞延資產是企業已經支付,但收益期可分為若干個納稅年度的一種費用。而根據權責發生制,開辦費應當分期攤入成本費用。這就需要企業在開辦時就應當計算和思考的問題,遞延資產列支越多分期攤銷的成本費也就越大,所納稅額也就增大。
(二)固定資產的折舊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對資產的定義,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所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這里主要強調是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在企業中,如果存貨毀壞,企業可以以該貨管理責任不清為由,將該存貨納入到“待處理財產損失”的列表,因為“待處理財產損失”預期不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所以不符合資產的定義。但需要注意《企業所得稅法》規定,與企業經營無關的資產,不得計算折舊、攤銷費用,稅前不允許扣除。
(三)籌資方法
目前社會上,有多種籌資方法,選擇不同的籌資渠道和不同的還本付息的方法,可以相應地使企業做到減少稅負。
企業的籌資渠道一般有:
1、財政資金;
2、金融機構信貸資金;
3、企業自我積累;
4、企業間拆借;
5、企業內部集資;
6、發型債券和股票;
7、商業信用、租賃等形式。
在我國現性稅法規定下,企業申請貸款、發行企業債券等方式增加發展資金,增加自身債務,債務增加的利息支出可以抵消部分首席,這樣就可以減少稅負。但發行股票或動用自身資金、內部集資,則沒有利息支出,而且相應增加了企業稅前資產,這就要增加所得稅支出。
五、 結束語
稅收統籌是一個公司走向成熟、理性的標志,它使企業開始認真思考自身在國家法律框架內的責任,培養了企業長遠戰略的眼光,并開始有計劃地考慮總體收益最大、最優的“節稅增收”方案,所以要重視稅務統籌在財務管理中的應用。
(遵義供電局,貴州 遵義 563000)
參考文獻:
[1]鄭畯冉.淺析稅務籌劃在財務管理中的應用[J].智富時代,2018(3).
[2]周琳.論稅務籌劃在財務工作中的合法運用[J].納稅,2018(2).
[3]陽芳.分析稅收籌劃與企業財務管理[J].經貿實踐,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