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鴻福
2018年2月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向地方人大常委會發送“督辦函”,分別督促有關地方修改審計條例、計生條例、廢止地方著名商標條例。這是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對違法文件糾正發出糾正“督辦函”,對違法文件糾正“一追到底”。
地方人大出臺的條例,屬于地方性法規,是整個法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法律在地方的具體細化,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和規范社會公眾行為的法律效力,其制定必須遵循與上位法對接對表的原則,不能馬虎潦草、敷衍了事。然而,一些地方人大地方性法規的任性,甚至公然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暴露出地方立法者缺乏法治思想的短板。
此番全國人大常委會祭出“殺手锏”,專門向違法文件“開刀”,彰顯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違法問題文件“不解決不放手、不糾正不停歇”的決心和勇氣。
法者,治之端也。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地方人大既是國家立法機關,同時也是監督法律實施的機關。如果地方人大制定的法規,本身就與上位法相矛盾,又如何能夠保證國家法律得到一體遵循、有效實施?如果法治的“水源”出了問題,又如何能夠維護憲法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打鐵必須本身硬。從人大自身內部開始,將法規納入法治軌道,加強對地方人大法規的監督,才能防止立法的任性和濫用。首先要提高地方人大機關的憲法法律意識,牢固樹立法治思維,每一條例的出臺都必須有法律依據和法律授權,將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落到實處、貫徹始終。其次全國人大要加強從上到下的監督,建立完善備案審查機制,成立專門機構,配備專門人員,及時審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出臺的法規。再次要敢于亮劍,在法律的遵守上,不能只顧及地方人大的“顏面”,而失去法律的“臉面”。不管是哪個地方、哪種情況,只要有違上位法,就必須督促糾正,徹底改正。“督辦函”無疑是治理立法亂象的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但可能還不夠,對一些一味強調客觀理由、抵觸督辦令者,要敢于運用剛性監督的形式,果斷依法予以撤銷,絕不能含糊應付。唯其如此,才能從根本上制止地方人大違法法規的出臺,才能充分發揮地方性法規的積極作用,為地方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提供法治保障。
(作者單位:湖南省婁底市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