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銳
“華為‘藍血十杰’之一滕鴻飛因受賄罪被采取強制措施”“京東3C事業部生活旅行業務部運營人員樊龍涉腐被警方傳喚帶離”……近期,越來越多的民企也以大刀闊斧的姿態向“內部腐敗”宣戰,主動清理“門戶”,自揭“家丑”。
掌門人的態度是關鍵之關鍵
近年來的民企反腐,經歷了從自發粗放到漸成規模的過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后,大小民企效仿官方反腐,通過建立機構,加強懲處、發力公開、借力科技等手段,初步打響了民企反腐狙擊戰。圈內曾流傳一個故事。某公司因形勢所迫,計劃撤回各地分支機構。誰知收縮戰略剛宣布,高管團隊立馬瓦解:有人開著公司的車揚長而去,有人帶著單子另立山頭,有人將商業機密賣給競爭對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經過苦思,老板認為責任在己——“雖然知道他貪,但業績不錯,一時找不到替代者”“他是一起打天下的,抹不開情面”“我也有把柄在他手里,不想搞得魚死網破”,忘了唯有壯士斷腕刮骨療毒,方能涅槃重生。
“民企要真正反腐,關鍵就是掌門人要下決心,明白這也是在給他的基業上保險。”近年來,這一點在民企幾乎達成共識。
一般而言,民企負責人有更強的反腐意愿。馬云放話,“如果阿里任何人和企業之間存在經濟賄賂,我都想活煮了他”;任正非表態“沒有什么可以阻擋華為公司前進,唯一能阻擋的,就是內部腐敗”;有的企業負責人反腐不惜代價:“你貪十萬,我花一千萬也要把你查出來!”多家中小企業老板也在內部開起“廉潔大會”,對腐敗“誓師宣戰”。
延聘專業人才,將反腐敗機構配強,使其更加獨立、權威、高效,是各類民企負責人近年來關注的重點。今年6月和8月,分別由萬科、阿里及京東、聯想等發起的中國企業反舞弊聯盟、陽光誠信聯盟先后舉行峰會,累計至少有700多家企業的負責人派員接受了反腐敗與監察理論和實操培訓。
查案不留情面,民企反腐也搞“公開曝光”
近年來,民企還學習紀檢監察機關做法,注重懲處,公開曝光,查處多起腐敗案。
2017年1月,華為公司發布“反腐快報”,僅旗下消費者業務集團就有6名前員工被批捕。12月,該集團大中華區一名副總裁因涉嫌受賄,被公安機關采取強制措施。
今年8月,京東集團發布反腐敗公告,披露了16起員工腐敗事件,對涉案員工予以辭退,情節嚴重者亦被公安機關刑拘。
“公開曝光是個殺手锏,既可提醒員工堅守廉政底線,也向外界展示腐敗零容忍。”知名學者彭新林說。而根據多起案例看,犯事者主要是高管及業務干部,涉腐領域涵蓋了可能產生利益輸送的各環節,涵蓋面甚廣,小到評分刷分、刷單騙補,大到物資采購、業務外包、財產管理、職務消費等,方式則有行賄、職務侵占、挪用公款、“靠山吃山”等。
民企反腐難點
“管理嚴重滯后,制度建設不到位,市場人員腐敗風險高防范不足……”說起民企反腐敗的難點,某企業反腐敗負責人滔滔不絕。
不少民企反腐機構建起來了,實際地位和人才現狀與形勢發展相比也面臨考驗。多家企業監察部負責人向記者坦承,他們開展工作時遇到了許多阻撓。當要履行監督職責時,許多人說:“大家都是打工的,你為啥管我管那么細?老板都沒說啥,你真是咸吃蘿卜淡操心。”
一家民企監察部負責人馬軍對記者回憶,他在民企推行網上舉報,以及在業務前端、中端植入科技監控時,曾受到很大阻力。
“兩個部門負責人都是老板親戚,他們扯我的衣袖,揮拳警告‘你娃想監視我?別亂來!要么你這破系統滾蛋,要么你直接滾蛋。’”當晚,馬軍向老板力陳科技反腐有助于保護職工,次日老板發話對方才作罷。直到后來,上述部門數據填報有誤,監控響起警報,挽回了數十萬元損失,這兩名負責人才對馬軍及這套系統刮目相看。
“如果老板再猶豫一點,為了照顧他們情緒說先緩緩,結果就不一樣了,我們在公司的地位也會很尷尬。”馬軍說。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落實內部監督舉措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民企保持廉潔更是系統工程,“它與官場和社會上是否堅決祛除不良風氣、與構建更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真正形成‘親清政商關系’都有關聯,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馬軍告訴記者。
(摘自《廉政瞭望》2018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