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晨晨 何昊天



摘 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關系是反映和影響區域經濟的重要指標。分析河南省改革開放后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發展歷程,選取比較勞動生產率指標對其協調性分析,結果表明:河南省的產業結構發展符合發展正常規律,產業結構持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性較差,二三產業協調性較好。
關鍵詞:河南;產業結構;就業結構
就業依賴于產業部門,就業結構的變化與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變動有直接關系,因此它們之間的是否協調對經濟發展有決定性作用。產業結構影響就業結構,反之,就業結構能否適應產業結構,以及隨產業結構變化的靈活性,也會反作用于產業結構。
1 河南社會經濟發展概況
改革開放后,河南省經濟開始快速發展,促使生產力布局優化,經濟區域布局從均質、單一、封閉的自給性農業經濟轉化為以城市為中心、交通線為骨干的網絡工業經濟。
河南是個人口大省,人口在經濟發展中有重要影響。截至2014年末,全省總人口10662萬人,常住人口9436萬人[1]。由于人口眾多,但人均經濟量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3/4,影響經濟快速發展。
2 國內外研究現狀
我國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產業結構的機制優化及兩者協調性等方面。如湯光華,舒元等對經濟增長和就業關系的研究[2];張少紅等對人力資本和產業結構關系的研究[3]。而對河南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之間的關系,牛青楊的研究認為兩者關系處于失衡狀態,就業結構變動相較產業結構的變動遲緩[4]。
國外對與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關系的研究早于中國。上世紀40年代,經濟學家Colin Clark提出“配第-克拉克定理”,闡述了產業結構升級的規律和勞動力分布變動的規律[5];Kuznets在此基礎上改進,總結了庫茨涅茨定理[6]。
綜上,兩者關系是經濟領域的重點課題。當前,我國經濟方式轉化,結構調整的步伐加快,已進入深化改革和重組經濟結構階段,產業發展對經濟的支撐作用越發重要,加之勞動力綜合素質不斷提高使就業領域表現出一些新特征。因此,兩者關系研究很有必要。
3 河南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發展歷程分析
3.1河南產業結構的發展歷程分析
改革開放后,河南的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同時,其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河南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圖1)。1978年至今我國的經濟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大的階段,依此來分析河南省的經濟發展情況。第一階段(1978-1991):產業結構占比從39.8:42.6:17.6變化到32.0:37.1:30.9,第一、二產業占比分別降低7.8%與5.5%,服務業占提高了13.3%。到1991年,服務業趕超農業的趨勢明顯。第二階段(1992-2014):產業結構占比由27.7:42.6:29.7變到2014年的11.9:51.0:37.1;農業占比下降迅速,減少15.8個百分點;工業占比上升了8.4個百分點,工業1992年至2009年占比大體呈穩定上升趨勢,但自2009年開始震蕩回落;服務業增長7.4個百分點,增長迅速。
3.2河南就業結構的發展歷程分析
伴隨人力資源開發水平不斷提高,河南省的就業結構也得到優化升級(圖2)。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14年,就業結構從80.6:10.5:8.9變化為40.7:30.6:28.7,農業就業占比下降幅度大,由80.6%下降到40.7%,共下降了39.9個百分點;工業和服務業就業占比增長較快,分別從10.5%和8.9%增長到30.6%和28.7%,增長了20.1和19.8個百分點。
4 河南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性分析
比較勞動生產率為某一產業的產值比重與該產業就業勞動力比重之比,若該值小于1,則該產業的勞動力會轉移到其他部門,反之勞動力則會從別的產業部門轉移進來,當各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都接近于1時,表示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協調性較好,有利于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1)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從1978年開始先短暫上升,然后持續下降,自2001年起,數值維持在0.35以下的較低水平,表明存在大量就業人口不能轉移;(2)工業比較勞動生產率數值全部大于1,大體持續下降,數值從1978年的4.04持續降低至2014年的1.67,可以看出工業發展與其勞動力數值越來越協調,并持續吸納勞動人口;(3)服務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值均大于1,總的來看持續降低,且同一時段內的比較勞動生產率都要小于工業比較勞動生產率。由此看出服務業在此三個產業中最為協調,特別表現在2008年以后,其數值維持在小于1.30的水平,表明服務業發展的協調性很好。
5 結論
通過對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發展歷程分析,可以得出:河南產業結構發展符合產業結構發展的一般規律,產業結構不斷高級化。農業的占比下降迅速,下降幅度最大;工業和服務業發展快速,截至2014 年,工業和服務業生產總值占整個GDP 的88.1%,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主導著經濟的發展。對河南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性分析,可以得出:農業發展的協調性較差,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出去,產業發展與就業轉換協調性欠佳;工業發展協調性總體較好,而且向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對勞動力的吸引力較強,但還有優化的空間;服務業對勞動力吸收能力較強,產業結構轉變和就業結構轉換逐步趨于同步,協調性最好。
參考文獻
[1] 河南省統計網.
[2] 湯光華,舒元.經濟增長與就業協調論[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0.
[3] 張少紅.論區域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調整[J].東岳論叢,2004.
[4] 牛青楊.河南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失衡的動態分析[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
[5] 克拉克.經濟進步的條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0.
[6] 庫茨涅茨.現代經濟增長[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