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筑文化影響著一個地區的文明進步程度,同時也反映著整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進而將特定的文化觀念進行創新,進而是實現整個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由于受到地區環境差異、歷史地位等的不同,使得區域內的居民民族差異形成,進而影響著宗教信仰等。本文以西北地區居民為研究對象,在充分了解其文化背景、歷史獨特性的基礎上,分析西北民居的審美心理和藝術風格。
關鍵詞:西北民居;審美心理;藝術風格
引言
西北屬于邊疆地區,歷史文化悠久、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因此居民建筑形式及建筑文化需要與社會環境融為一體,進而實現西北居民建筑文化的適應性發展。西北民居建筑形式集中反映了當地的文化發展形式及發展方向,其體現著傳統的歷史文化發展趨勢,屬于不同區域內、不同歷史時期的相應生活方式的體現,其發展與各民族生活現狀相匹配,形成了具有建筑藝術形式的傳統歷史建筑形式。本文以西北民居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其審美心理和藝術風格進行分析,以體現整個西北民居建筑的適應性發展。
1 西北民居建筑風格及主要特征分析
從地理位置及相應的氣候條件分析,西北民族地區處于我國的西北部,自然條件相對較差,年內氣溫普遍偏低,且干燥少雨,在建筑材料使用上,可選擇性的類型較少,因此在以牧業為主要經濟支柱的基礎上,需要國家政策的傾斜,進而將西北地區獨特的地理、文化背景等與當地的地形等多元化的民居文化進行結合,從而形成具有一定歷史時期的民居建筑形式。
西北環境相對惡劣,在建筑取材及建筑外觀的設計上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加上地區文化的差異,導致同一地區不同民族間的建筑形式產生產生一定差異,其中主要展現出的特征如下:
1.1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西北民居建筑材料的使用類型較為單一,由于受到自然條件及相關建筑木材等的資源限制需求,使得其在一定的區域內,具有較大的地域差異,其在建筑材料的使用與選擇上具有實用簡樸的審美風格。西北地區多山,且區域的不同使得更多的建筑材料在選擇上具有就地取材的獨特特性。例如居住在高原地區的藏族人民,由于受到自然天氣的影響,常年氣溫較低、降水不充足,因此樹木匱乏、石材供應不足,再加上交通不便,使得更多的建筑主要以石材為主,形成了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供應渠道。
1.2建筑外觀簡樸使用
由于西北地區范圍廣泛,生活字啊南方省區的居民由于受到低海拔、高氣溫及多降水的環境因素,使得全年氣溫相對較高,因此其傳統民居風格及相應的建筑外觀環境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因此其更加注重對建筑的使用功能的需求。傳統的居民及其建筑形式往往注重的是通風性及避光性,且能夠保證室內的清涼安逸。
由于受到自然環境中雨水量較少的影響,因此西北民居一般呈現出一面坡的設計結構,這種結構在一年四季都能形成良好的防風保溫功能,例如寧夏民居就是其中的典型設計風格。
2 西北民居文化的審美心理
2.1政治經濟方面
地域差異性是影響西北地區經濟發展受阻的關鍵,也是影響西北民居審美心理變化的關鍵內容。由于受到古代西北地區農牧經濟及耕地經濟的影響,在西北地區很少會含有相應的商業經濟,因此西北民居文化與經濟的發展相協調一致,形成了以基本生產方式為主的建筑文化形式。如,蒙古包、帳篷等一系列適于建造、適應當地環境變化的建筑形式。
2.2民族宗教方面
西北地區民族種類較多,其人口數量及相應的多民族的聚集,使得西北地區形成了較多的聚居區,因此民居文化上存在著審美心理的差異性。由于西北地區人口稀少、分布散漫,因此人們會產生安全的防御心理,因此在宗教相同的認同觀下,需要把更多的民族團結起來,這樣才能增強民心及凝聚力,各族人民對宗教相互依賴的心理,影響著他們充分的發展,也正因為如此,使得各族人民的信仰有了充分的發展,這對當地民居環境及文化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2.3風俗習慣方面
民俗象征著一個地區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同樣也展示著地區古文化的傳承,因此在西北民區文化的心理需求上,當地居民更加關注社會生活的穩定性,例如取暖方式的穩定性上,一家人可以圍坐在火爐旁,聊天取樂。
3 西北民居藝術風格
首先是融合性風格,人口的流動性加上近幾年政策的不斷傾斜,使得多民族融合的現狀逐漸顯現出來,使得更多的西北民居人民更加主動對歷史文化的相互融合,并利用相應的關系及變化形成具有一定的民居藝術形式。作為建筑技術及相應的藝術變化來說,可以根據相應的傳統的建筑文化與建筑形成,形成具有一定建筑風格的相應創造及吸收形式,進而體現鮮明的特色文化的集成。例如,回族在此特色文化的發展與實現的環節中應用的最為明顯。經過對民居文化的創新與改革,經過民族特有文化形式的變化性,從回族居民的變化性及相應的漢文化的影響上具有一定的民居建筑形式。
其次是多元性。西北民族的獨特文化特性及相應的變化發展,使得其顯現出一定的共性與融合性的發展,進而將多層次的社會需求及民居建設需求進行相應的多變性的變化,進而引起了文化的共性發展與融合性發展,形成了一定層次的民居文化發展特性。由于西北民居的建筑文化不斷的形成,且形成了多地區的多元性變化,從聚落方式上,將多元性的發展形勢與小聚居的居住局面進行差異性分析,進而形成了具有特色變化范圍的相應建筑形式。
最后,漸變性風格。民居文化是一個漸變性的,逐步適應社會發展的發展傳統模式,在與建筑文化的藝術形式相融合的過程中,當地的廣大居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的過程中,將創造的相關建筑文化形成一個整體,體現著民居文化的漸變性風格發展。
4 結束語
綜上,根據西北民居文化與生活習性的差異性闡述,我們可以看出,民居無論在內部環境營造還是外部環境的適應發展上,都存在一定的內涵,民居的裝飾風格、格局及相應的建筑類型等都與建筑的內外在文化相適應,展現著民居文化從建筑風格到相應的建筑角度的文化發展方向。更為重要的是,在外在形式的發展與變化中,西北地區與中原地區的相互融合及文化的差異性適應方面,存在多元化特色發展特點。
參考文獻
[1] 馬燕. 從民居建筑看西北回族的審美文化特征[J].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05(2):53-55.
[2] 靳康,石靜雅. 城市化進程中西北地區民居建筑設計與文化[J]. 房地產導刊,2014(25).
作者簡介:
王晨(1985.01--);性別:女,籍貫:甘肅省蘭州市人,民族:漢族,學歷:碩士,畢業于蘭州交通大學;現有職稱:中級講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