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因科幻小說的固定閱讀群體較狹窄,導致中國科學小說一直處于文學的邊緣地位。新生代科幻作家的出現使中國科幻小說備受矚目,受眾集中于《科幻世界》的青少年與文學專業的研究者。本文將針對中國新生代小說的期刊的研究視點進行劃分,分別是敘事研究、主題研究與思潮研究。
關鍵詞:敘事研究;主題研究;思潮研究
1 新生代科幻小說敘事研究
吳巖以“雨果獎”的獲得者劉慈欣為研究對象,書寫了《劉慈欣與新古典主義科幻小說》的論作,從敘事學的角度出發,闡釋劉慈欣的“密集敘事”與“時間跳躍”的敘事手法是對古典主義敘事風格的改進,并對人物形象、人物關系進行了詳細分析。嚴峰在《南方周末》上發表了《創世與滅寂——劉慈欣的宇宙詩學》,根據《三體》系列的宏觀敘事、人物形象的塑造、宗教文明隱喻的藝術手法對文本進行分析,指出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在當代科幻作品中具有獨特性與創新性,并重建了崇高的美學。竇芳芳的《中國新生代科幻小說的烏托邦建構》一文針對90年代以來的新生代科幻小說做出總結梳理,主要是從敘事學的角度出發在第四部分探討了新生代科幻小說的烏托邦敘事策略,分別從敘事結構、敘事空間、敘事意象等角度展開。孫旭的碩論《新時代以來中國科幻小說的主題意蘊和敘事形式反思》則是針對新時期以來中國科幻小說的主題意蘊和敘事形式作出分析討論,從而反思中國科幻的發展困境。同樣在敘事學理論的關照下,楊皖玲的《論科幻小說的敘事主題與敘事策略》是對科幻小說的主題意蘊和敘事策略整體把握,并與經典文學做對比,反思科幻小說的敘事倫理學意義與其中所體現的“現代性”,探討科幻小說經典化的問題。葉凌宇《以科學為尺度丈量地球文明——論劉慈欣對當代中國科幻文學的建構》則從文本的藝術性出發,分析其美學與敘事風格、情感基調,及其小說具有現實與想象的雙線條的敘事手法,以超現實的手法展現科幻真實感與浪漫主義手法展現科幻美感。
2 新生代科幻小說主題與思潮研究
廖曉波的《中國新生代科幻作家災難題材寫作研究》則選取新生代作家災難題材創作的文本為研究對象,從情節、人物、環境剖析災難型文本,得出此題材具有科幻性、實驗性、陌生化的特征。針對于中國科幻作家個體單獨進行研究的碩博論文,筆者統計得出以劉慈欣、韓松為主。高立志的碩論《劉慈欣科幻小說研究》探討了劉氏文本中的主題、后現代性,并提出新詞匯——主題世界,從而介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總結其科幻文本對傳統文學的突破與創新。韓松的碩博論文研究較少,邊斌在《當代作家韓松科幻小說主題研究》中重點討論了其思想主題:民族意識與未來主題,闡釋韓松的文本思想以民族未來為主,同時也關心人類的終極命運。《面對“技術”的先鋒寫作——論韓松科幻小說對異化的表達》中對韓松文本中的“異化”現代性主題的多層次表達上進行探討,并提出韓松特有的“國民性批判”,與八九十年代轉向中國“先鋒派”遙相呼應,對其科幻小說的地位在主流文學中進行重估。除此之外,還有左冰瑤的《科幻星空下的傷心者——何夕言情科幻小說研究》是近幾年來唯一一篇以專論何夕的碩士論文,論者概括出何氏言情科幻的三大特點:科學性、幻想性與言情性,并肯定了言情科幻這一新興的科幻小說類型。
郭雯的博論《科學選擇的倫理思考——克隆人科幻小說研究》是通過文學倫理學的批評方法,圍繞克隆人科幻小說中的倫理問題展開,分析自然人與克隆人共存的倫理環境中產生的倫理問題,科幻小說中豐富的倫理教誨和深刻的人文關懷,是其反思性與批判性的力證。李小葉則在《中國想象與未來視野——長篇小說<三體>的文化想象》中結合全球化大背景,以中國經驗為出發點與落腳點分析“文革”背景中的民族寓言,以及烏托邦精神。韓嬛的《劉慈欣科幻小說論》也運用了比較文學視野,將劉慈欣的文本與克拉克的文本進行比較,并創新性的指出劉慈欣與眾不同的新質——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及其小說背后的社會學意義、文學與世界的圖式。劉珍珍在《后現代主義視野下的劉慈欣科幻小說研究》中借助了后工業社會反科學主義理論,揭示劉慈欣的技術主義中體現了拆除中心、權威、對人類歷史解構與后現代主義思潮相契合。顧葉從寫作手法切入,在《宇宙流浪意識與劉慈欣科幻小說創作》中探討劉氏思想中對自由與遠方的渴望中體現出的浪漫主義傾向,以及對于“宇宙流浪人物的塑造”。
3 新生代科幻小說其他研究角度
王瑋瑋的碩論切入點十分獨特,在《中國科幻小說的受眾心理解讀》中分析了科幻作家及受眾、出版陣地、文學理論的發展狀況及成因,并提出解決措施。岳翔的碩論也獨具匠心就“文體”來探討科幻小說,在《論“文體偏見”——以科幻小說為例》中,筆者為科幻小說處于邊緣地位進行辯護,并論證了科幻小說因缺少“使用”價值——固態的以自我為中心、為我所用的閱讀方式的因素,才是導致其一直不被重視的根源。《新世紀中國科幻小說的歷史意識——以銀河獎獲獎作品為例》則將研究范圍縮小到獎項作家群體,有針對性的采用了柯林伍德關于歷史與歷史學的定義作為判斷科幻小說歷史事件意識的標準,分析中國科幻兩種表現方式:想象未來和重建歷史。任夢瑩在《技術漫游中的異鄉者——劉慈欣科幻文學中的文化鄉愁》提出在文本之中技術美學下的家園意識,使劉氏作品呈現一種宏大的宇宙尺度背景下的文化鄉愁,建構屬于中國科幻的發生權利。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針對中國新生代科幻文學的研究主要切入點是科幻小說的現代性、敘事學、主題研究、科幻文學的本土化、生態批評理論等,有創新意義的是針對科幻小說受眾心理解讀的論述與針對科幻小說在中國處于邊緣地位的文體偏見的研究。因為科幻小說最初是西方的舶來品,在中國土壤發展的過程中并非十分健全,研究者少有從中國科學小說是否具有“朋克精神”的視角出發對中國科幻作家進行分析研究,此觀點有待研究者進行考證。而針對于中國個體科幻作家的研究則集中于劉慈欣與韓松二人,同樣在國內擁有較高知名度的早期科幻作家童恩正、鄭文光,新生代科幻作家王晉康、何夕、星河。同時中國科幻小說的研究在空間地域上也有所局限,港臺地區的科幻小說作家及作品的被大陸研究者所忽略。
參考文獻
[1] 李小葉.中國想象與未來視野——長篇小說<三體>的文化想象[D].海南大學,2016.
[2] 韓嬛.劉慈欣科幻小說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4.
[3] 劉珍珍.后現代主義視野下的劉慈欣科幻小說[D].復旦大學,2009.
[4] 顧葉.宇宙流浪意識與劉慈欣科幻小說創作[D].山東大學,2014.
[5] 邊斌.當代作家韓松科幻小說主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
作者簡介:
王文林(1993- ),女,山東濟南人,聊城大學文學院2016級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現代文學語言與文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