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雅文 (南京林業大學 210037)
PPP 模式(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是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共同提供公共服務和產品的服務機制。PPP模式能夠在減輕政府公共項目建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中的財政負擔的同時,增加產品供給效率,進而提升服務質量。PPP模式是一種長期合作伙伴關系,該模式能夠發揮私人部門技術管理優勢,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在公共事業項目以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得到廣泛運用。

“環境教育”( Environmental Education)是指通過跨學科活動,不斷提升受教育者環境保護意識,從而正確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理念,解決當下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樹立正確的生態環境觀念的一門教育學科。環境教育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傳播相關環境保護知識,培養從事相關工作人才,在全社會范圍內加強環境教育,形成環境保護觀念,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貢獻。
PPP模式在全球教育系統中得到廣泛應用和高度重視,包括美國“特許學校”、英國“私人融資計劃”、新西蘭“替代教育”澳大利亞“新學校項目”等,國際領域的成功案例為我國教育模式改革提供良好范本。PPP模式在中國教育領域運用還處于起步階段,僅僅只占據項目總量的 5.3%,但PPP教育領域項目數在全國行業內占據前6位。PPP項目在教育行業不同區域擁有一定的項目數量及投資額,在未來存在較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

PPP 模式憑借其先進的管理模式從而進一步使得資金使用效率有效提高,并且能夠降低政府財政壓力,進而減少時間投入,推進教育不斷發展,提供更加豐富的教育產品。目前,隨著中國環境教育持續發展,存在機遇與挑戰,引入PPP模式具有必要性。
PPP模式能夠很好地拓展環境教育投資渠道。中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環境教育的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得到了國家的重視,但教育經費仍然緊張,僅僅依靠國家財政支持并不能促使環境教育更高質量發展。因此,采用PPP模式能更好促進資金運轉,從而提升環境教育發展。
PPP模式促使社會資本參與學校環境教育實踐部分,促使學生提升對環境教育更深層次的認識,將環境教育由抽象變為具體,更具直觀性。同時校方進行角色轉變,從教學任務執行者變成教學任務監督者,推動環境教育管理模式轉變。
社會資本可與政府職能部門在“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等紀念日共同推動環境教育的宣傳工作,互惠共贏,共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1,不斷提高環境教育宣傳工作的有效性,在全社會形成保護環境的良好健康意識。
社會資本可與校方聯合開展環境職業教育培訓,不斷進行監督指導;基礎教育階段中,開展第二課堂,構建校企合作平臺,促進學生提升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以及環境道德意識,在實踐中不斷成長;社會教育階段,增強對社區居民的培訓,政府加強對節水節電等環保企業的支持力度,相應企業也可進社區開展相應的環保行動,提升企業知名度的同時使得廣大居民加大對環保企業的關注,從而促進共同發展。
社會資本參與環境文化產業等領域的創作與推廣,推動環境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進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整合環境教育文化產業資源,培育具有競爭力的環境文化公司,推出前沿時尚的環境教育宣傳品,打造具有生態文明特色的新型文化產品。
PPP模式進入環境教育領域,需要完善社會組織設定的相關法律法規,細化修改招投標法,各方的權力義務進行細化,從而填補環境教育領域與社會資本合作方法律空白。
PPP模式的推行需要政府支持,在政府與社會資本形成戰略伙伴關系時,要不斷加強自身監管,履行公共管理職能與服務,在發揮市場作用的同時,滿足環境教育的需要,從而為公眾提供更好的教育,為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添磚添瓦。
政府加強法治意識,依法行政,認真做好前期相關項目認證,充分考慮公平教育矛盾問題,同時考慮盈利、回報率關系,并且對未來不可預期的變化因素做出相關分析,避免失信違約。2建立宮正有序的競爭機制,完善競爭平臺構建,同時遵循經濟規律,實現公開透明資本合作。
注釋:
1.莊國敏,鄒雄.論環境公眾參與在PPP模式中的實現路徑[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16):110-113.
2.劉夢祺.PPP模式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中的應用及法學思考[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3(03):1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