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保當知 完代才讓 娘 考
(1.夏河縣牙利吉鄉畜牧獸醫工作站,甘肅夏河 747100;2.夏河縣吉倉鄉畜牧獸醫工作站,甘肅夏河 747100;3.夏河縣科才鄉畜牧獸醫工作站,甘肅夏河 747100)
提高牦牛繁殖率是我州牦牛產業擴大再生產的根本,是提升我州高原特色生態草原牦牛產業的主要途徑之一。實踐證明,在高寒牧區飼養一頭空懷母牛的成本與飼養一頭帶犢母牦牛的成本幾乎是相同的。只有提高牦牛繁成率,才能多產犢,多出欄,才能進一步提高牧民飼養牦牛的積極性和經濟收益,才能擴大和增強牦牛產業。
造成我州碌曲縣、瑪曲縣、夏河縣三縣牦牛繁殖率低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一是嚴酷的自然環境、尤其是低溫,一年長達七個月之久。低溫不僅影響牧草的生長、產量和質量,而且影響牦牛的生長發育、牛犢成活及母牦牛的發情、懷孕產犢。牧民常見的方法是修建圈舍和暖棚,圈舍用于早晚牦牛的防風防寒;暖棚用于牛犢的生長與第一次越冬。二是營養供給不足。主要是牧草供給季節性的不足,其次是冬季飼草料的貯備不足。其三是牧戶牦牛多,草場少,食不飽腹。其四是夏秋草場未能充分利用,不能夜牧和肥育出欄多余的牦牛,即放牧管理的問題。牦牛除了自身生長發育需要營養外,繁殖牛犢也需要營養,一旦營養不足不僅影響公母牦牛的自身發育,而且會嚴重影響母牦牛的發情、懷孕。
牧民原則應樹立生態環保大局意識,應以草定畜,有多少草場,養多少頭牦牛,二是在牦牛圈舍及周圍種植一定數量的青燕麥。其三是充分利用夏秋草場,延長夏季放牧時間或夜牧,以利于母牦牛的發情。四是摒除強制擠奶的傳統觀念,群眾為了多打酥油對帶犢母牦牛多擠奶,且日擠奶次數增加至3~4次。在一般情況下,應在牛犢吃飽的情況下將多余的奶擠出來用于打酥油。應在夏季7至9月份,因牧草豐盛,母牛產奶較多,可多擠一些。五是母牦牛的不配問題。有的是母多公少,導致一部分母牦牛配不上;有的公多母少,公牛互相角逐,導致少量漏配;有的公牛配種力根本不行,導致母牛遺配。母多公少者和公牛配種能力不行者應及時外購(調)公牛;公多母少者及時應外買(調)母牛。六,牦牛布氏桿菌病即布病,就是母牦牛的流產。一旦傳染,幾年沒有牛犢出生。一頭傳一群,一群又傳一群,傳染若普遍流行,將會對牦牛產業產生致命性的嚴重打擊,幾年難以維持正常的生產。對牦牛布病要嚴格防治,堅決根治,有一只淘汰一只,有一群淘汰一群,并對圈舍和牛及草場用來蘇水或石灰進行嚴格徹底消毒。
結合我州牦牛繁育實際,總結了幾點提高牦牛繁殖率技術措施,若有不周不詳不正之處,敬請批評指正。建議如下:
(1)母牦牛必須健康、無布病及其他傳染病。
(2)應選3~4胎(約7至9歲)的母牦牛。因為3~4是母牦牛連產率較高的鼎盛時期。8胎以后的母牦牛連產率下降,原則上應予以淘汰。
(3)母牦牛的膘情選擇。母牦牛一般來說,身體恢復慢,膘情肯定不好,發情往往推后或不發情,且影響下一胎牦牛的出生體重。故母牦牛的膘情也是母牛選擇的重要表現指標之一應是牦牛一年體重最重時的提成以上膘情。選擇初配牛是生產連續性的現實需求,應據生產的規模適當選擇,在膘情上要嚴格控制。對產后不帶犢牛的母牛要區別對待。對上年度犢牛疾病或意外事故造成的犢牛中途夭折的母牦牛可選擇作為配種母牦牛。
(4)對產犢早、犢牛體重大的母牦牛應給予特別選擇,進入配種群
種公牦牛一般應選擇毛色純正、體形高達、身體健康、且無傳染、配種能力強的優質種公牛作為種牛。最好選擇純野血或含3/4野血或含1/2種公牦牛。優質種公牦牛的年齡應為4~8歲。配種公母比例一般應為1:30.
由于牦牛發情時間短,且不易發現,主要根據爬跨程度和母牦牛外陰表征及時準確地確定發情母牛,當母牦牛尾根撬起,外陰流膿稠分泌物時或陰門呈粉白色時最佳的配種時間,應及時配種。
經瑪曲阿孜和大水種畜場牦牛人工授精實驗證明,若使用含3/4野血或純野血細管凍精,可提高母牦牛受胎率13%和50%,出生牛犢初生重比當地牛犢可提高17%以上。
懷孕母牦牛要專人專管,尤其是懷孕后期,放牧時要多加看管,嚴防懷孕母牦牛吃雪霜草和進出牛舍時的相互擁擠與抵撞。讓母牛及時舔食鹽磚,并做好冬春飼草料的補飼工作。
犢牛出生24時內必須吃上初乳。在條件允許的地方,盡可能地推廣全哺乳措施,全哺乳是母牛不擠奶,全讓犢牛吃。若推廣全哺乳可使犢牛生長加快,越冬死亡率下降,且母牛來年發情率提高。在無條件的地方對帶犢母牛采取一天擠一次奶的制度。我們建議擠奶在夏季7~9月份,因牧草豐盛,母牛產奶多,可多擠一些,其他時間應對帶犢母牛少擠奶,一天一次或不擠,實行全哺乳制。擠奶多勢必會影響母牦牛身體恢復,身體若不能恢復,勢必影響母牦牛的當年發情或根本不發情。